, i7 D9 W* k+ [ `, T9 f 原标题:真正的高手,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 h0 ^* V2 c& B( x, z
+ |" p& A" \$ _4 d fx交易人生”微信公众号旨在提供最新的外汇类原创、干货文章,深度解析外汇金融市场,致力于为广大外汇交易爱好者提供最纯粹的外汇交易体验。学习外汇技术的都关注了! # ~3 x) L" t$ J- O5 z& O3 e8 U" U( x
1
" }" Y& d4 @, Z: z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 V7 Y( g* J; O! L6 H8 d
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 {0 M+ y: e7 g. p% q" ^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 I' R5 s4 S: f2 G& X, G 截止到1911年12月,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8 _7 P' l; P: ]( K( y+ Y; C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到达南极点。 # q. H0 [, n' A/ E+ x3 \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9 C. x) r: ~* C# q" I% I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这意味着什么?
: C8 X* {* |" l5 F0 p% r2 d$ @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但是晚了一个多月,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 Q( s9 r1 J9 V' Y- N8 d/ B4 ~$ D4 V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不光要到南极点,你还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
0 Q& U- E. @% C* @ 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他们没有获得荣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因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而且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 u3 n8 E4 G# o3 P9 c6 g8 s$ ]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 n3 J+ [) g# n5 b$ J5 t 首先,去南极探险,不光是需要人,还需要物资,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0 a. T1 C3 l3 g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刚好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会犯很多错。所以,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 N; g% p8 i0 h/ }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 x4 }6 \/ y7 ?3 W9 I8 Y
事实上,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0 b6 f5 k# N4 x, g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 u# c1 T# c- t( I 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 [1 t4 I% F3 V 相反,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尽快能够前进。
+ j5 T4 |9 ^: s/ \8 w3 R1 I 事后总结,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 z3 H9 z' A4 r. r# U) X8 ^! M- Q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他的回答是: & a5 a- m( B. [0 A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 : E) `. l6 \- j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 K( ?# q9 I: ~, }! ^5 d+ ~4 g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
' W I6 X; I, w! { 第一,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
' |/ B3 |* s1 L/ ^ 相比而言,马更强壮,开始的时候走得更快,但马不够耐寒,走到半路都冻死了,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得慢,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 m$ _5 M( i+ S$ P" ?) {$ a
第二,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他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 q5 a- p8 C4 k6 a9 p$ M 第三,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既节约燃料,又省时间。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 3 g2 } ] _& A' x* M6 S
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 J7 @+ b/ `. E1 b: ?: R, u 2 5 P6 ~4 d/ I5 ~: ]: [6 _8 w
通盘无妙手
2 [% Y& Z! P# M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原话叫做“善弈者通盘无妙手”——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
3 W- j4 E2 t- `* b 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是这样呢?
# Z8 [( d% H5 P0 X 1、下棋的“通盘无妙手”
* L) y- H8 s, {8 a$ k* L0 q/ p+ f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 % J9 J- f' O" ]/ T/ {) o8 _, g* }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就是从不追求“妙手”,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 ) k* e4 Z& @6 |7 `! Y/ M0 v, t! K
通常,一局棋下来,总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稳操胜券。也就是说,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足够赢了。 " X3 F% N1 u0 l7 i; n
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 a) }4 ~) D$ T+ @' r* u$ x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c: @, m3 s7 @! ~6 S8 [+ \5 G 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所谓的“妙手”,虽然看起来很酷,赢得很漂亮,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谓“大胜之后,必有大败;大明之后,必有大暗”。
3 {) x" z# [- L 而且,“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一旦“灵感”枯竭,难免手足无措。正如守卫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 E/ u o# V1 o, s# p6 ~. N6 n7 Q
而与之相比,“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 d- [- _+ \/ _$ u7 D! c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其实风险很大,失误率高,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
( T7 f# i- ?: |1 t5 ? N; J, s- q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这类人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提前防范危险,消除隐患,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3 u' Z. ]2 k) B4 _9 m 2、台球的“通盘无妙手”
" ?7 z$ d. l- H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数,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而且只要球进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就换对方上场击球。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6 o: P1 o+ A% i! o
所以,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在打球的时候,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0 z4 j1 J% c( D 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
+ R$ w0 F7 r$ G) c/ W 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击球特别准,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打得别人没办法,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 u/ P; z( N; h. g; _; L1 h 而另一类球手是,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非常精彩的击球,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2 \% w: c9 n2 E* J: f- l/ z, c( \ 不过,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但下滑也会很快,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 F# q0 h. k! ~6 I! t 3、守门员的“通盘无妙手”
) j5 [" l: l4 h* Z: W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场上,守门员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门员的水平,往往会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扑救,比如飞身一跃把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扑出去,这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懂业务的人评价一个守门员,其实是看他是否能把问题化于无形。 " T) L# T) x" m3 r6 J, w' E
比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足球守门员,其实都是后防线的指挥家。他会观察对手的进攻路线和模式,然后帮助整条后卫线做好整体规划,把很多问题消解在无形中。 & T- [' e' a t
所以,你在场上不会看到他们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精彩扑救,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就杜绝了隐患,把对方有威胁的射门化解在了无形中。这才是一个足球守门员的高境界。
3 f+ |& I% j" o$ p 4、医者的“通盘无妙手” 7 J5 X" z: ~3 }' e, I' b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这两句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 # |) o" v& o' u( z; [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4 A0 W. _7 l+ W1 R# X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
! z5 ]& r* {; `2 ~: Y- _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9 p" `- j: Y% i( p* \' h8 M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啊。” $ y! Q9 j- s2 B* h9 V( r- {* A N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 n# V6 w' @ }5 A/ m* N- m, ~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 A8 ]! f/ Y7 e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 X) ~! r& t# v& T Q/ D- Y5 D: F5 X) g 魏王大悟。
, T& Y1 d) b& ^8 Q! w0 _, Z2 S 3 , E K+ e1 O+ Q" A# F
结硬寨,打呆仗 ' U0 `2 v# I0 L
清朝末年,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4 C+ M& p1 l( R* B" H5 ~! e R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C2 H8 n+ D" ~0 U" j3 [
: ^7 @/ y% Y0 P1 s 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 t; U/ H4 @: A
9 _% ~5 ~* I5 U$ J# P; q0 r) h) X9 K+ W" Z( P0 N
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 ?' A! G0 C- ~4 g7 \5 Q% X# ]3 R" u! [5 D* v1 p! C
! v3 ~& M2 b: g: J) Y 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3 }0 y% C9 N% f( O% q7 v b, o- U# p8 o+ r' Y% }, ]& a
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8 f2 K9 {7 [) |6 [ 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实恰恰相反。在他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 t) L+ K" H' A; p" P J Y9 [9 k9 X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7 p9 ]/ }3 y0 H. @8 {1 l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就算太平军再能打,碰到这种路数,也是毫无办法。 % ^ E* A8 C" _* W5 B6 N, v) {; d2 r
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 E5 S8 I6 u Z
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 Z1 m( @1 M5 r( C( Z 湘军每打一个城市,都不是用一天两天,而是用一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
9 B4 f; \ o# H: M* y9 ]3 M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打呆仗。
/ @8 b! Z) k4 Y2 p9 L; Q6 L# I/ {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2 G9 T6 V0 x# {5 x- ~
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 @- Z! S: X ]1 _/ c' h
美团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 9 N+ q" a, i3 K# F' R5 j8 E9 E1 Z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一样,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个突发性的、奇迹般的胜利。 u# b+ s: u" X2 y$ z. c+ x
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 {9 J1 p# n6 X) X# v 4 ! z9 b8 y* c* {6 z3 g7 A+ L! c
结语 + n) E7 N( ~6 I5 B% L( U4 X8 Q$ V
最后,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 F, k$ u0 w6 t/ U 无论外界环境优劣、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 n! H( U( J0 |9 ]: }+ v
林肯有句话说得好:我走得慢,但我绝不退后。
' c4 U' q- L- m7 Y/ j  7 _1 ?1 p4 z, k
来源:网络,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及时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U& J7 F, u0 j& X" U1 E! h
8 g$ e z+ C2 U$ S# } D, @ 责任编辑:
R( p: p' L- S5 Q7 }/ y4 I/ b- P( P( Y' |8 f- b) Y6 \
+ a' h1 e3 n" S,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