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J Y) S! D: z 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虽然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技术水平与业务化应用近年来进步显著,但相比海洋发达国家仍在“卡脖子”技术、关键设备研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国家近海业务化观测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技术与核心装备3个层面着手,辨识并剖析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的发展需求,梳理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现状。
7 T T3 r7 J) D: |  8 t& T0 M u9 C. l3 i
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方向 . h" j p& Q5 V4 Q
1 , i- l7 Y: {" a( |- @6 D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 0 N. d& L% k% R" l. a- B) Y
1.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 ( T) w! n; e$ i! T7 I/ v
为实现我国海洋立体观测网的能力覆盖全球化,应以需求为牵引,按照顶层规划分步实施。立足现有海洋观测网络基础,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由我国近海向中、远海拓展,重点典型海域向全球海域发展,水面向水下、海底延伸。综合应用固定观测、移动观测、遥感观测等平台,形成全球立体观测平台与能力,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为我国周边和全球的海洋科学研究、作业活动提供全维信息支持。
0 j3 _, x, l: c' \ 2.实时、精细、长期化
+ J+ j$ F5 m7 X9 L7 ` e4 p 着眼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需求,弥补传感器、平台、组网等技术短板,加强智能化、覆盖范围、观测方式、综合保障、数据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持续完善观测平台技术,如地球同步轨道海洋卫星观测,“天、空、海”“水面、水中、海底”智能组网观测;发展在全球大洋快速机动组网观测、在重点区域进行长期观测的技术能力,以立体观测部署多样化、静/动态设备组合化、观测规模扩大化支持“实时、精细、长期化”的海洋观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完善监测区域分级制度,逐步提升对全球海洋、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的监测及预测能力。 - V" [; q9 b! h" ^* z
3.智慧应用与服务连接
6 [9 V' g9 n- p8 Z5 J4 ~- ^% x9 J- {9 E 观测数据与应用的纽带在于全球海洋观测数据管理。发展全球海洋观测大数据实时通信与传输技术,提升全球海洋数据实时获取与自主可控水平。延续现有观测数据业务处理平台,扩充面向国际、服务不同层级用户的智慧型终端产品,进行海洋观测大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分发、共享;高效利用全球海洋数据,支持防灾减灾、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权益维护等海洋领域应用需求。
# t. e; M) y! e: t( ^$ f 2 $ U( x$ e. u9 w0 P9 A" R
国家近海业务化精准观测系统建设 3 O2 J; }, ? j8 b5 F4 ?7 _
1.精细化、精准化、标准化、一体化观测
+ @. ^9 q$ R W0 g 构建覆盖管辖海域,“空、天、地、海”一体的业务化监测系统,提升近海业务化的精准观测能力,支持空间/时间精细化观测、多要素精准化测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区域精细化海洋监测业务系统,改善“风浪流潮”等动力要素的观测数据质量,提升观测要素精度、观测设备可靠性、观测数据准确性。同步开展观测数据协议、传感设备接口标准化建设。
2 Y( F c6 D4 a& s 2.生态要素业务化观测 * ^% s( i# h8 \) G
以海洋业务观测形成的水文气象参数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观测要素种类,如生态环境要素原位自动观测、海洋碳源/碳汇观测、生物光学测量、海水表皮层光学特性测量、海水化学成分测量、海表面大气成分测量,形成精细化的海洋监测业务系统。实现生态要素的现场自动监测,融入业务化观测体系,支持海洋生态灾害预报预警、生态治理与修复。
; V" t# I( A/ w I. E, ?, B9 W 3.精准应用与服务
4 ^3 L1 }& ~* F) r! N& g 以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等业务化观测为主导,统筹陆/海系统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和分布密度,增强对海洋动力、海洋生态等要素的精准测量能力。研发多源观测数据同化技术,形成业务化产品,提高现场长期观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构建生态要素的现场自动监测能力。针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碳中和等研究与应用需求,提高海洋动力灾害预报准确率、生态灾害早期精准预警能力。 4 V4 {" S4 v! y% P+ `/ Y9 y* x. v' Y& G
3
5 X) x/ B! J0 U) f+ r0 x- R3 n- } 自主化海洋环境探测技术装备研制 : V0 A! l+ N" _; A0 B
1.自主可控与产品化
* i; g4 C2 Q. Y( a+ Z 突破海洋探测装备中的“卡脖子”技术,提高海洋环境观测仪器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逐步实现高端、核心仪器装备的自主供给。开展海洋传感器技术工程化、标准化、产业化、成熟化研究,改善传感器的功耗、寿命、稳定性、可靠性,提高装备对复杂海况、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支持国内海洋仪器品牌发展,形成包括研发、设计、建造、配套、试验、运维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产业化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 5 p* H+ J% b! P! Y9 _9 Y! H i$ v
2.原始创新与智能化
( Q: {" `4 |8 G1 X k9 P) f$ { 吸收并转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果,研究和应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能源,支持海洋传感器核心技术、水下氢燃料电池等能源供给技术攻关,为原创、高端传感器及装备自主研制筑牢科技基础。注重智能化传感器及装备研发,在多功能模块设计、高精度导航定位、控制算法、信息传输、负荷搭载、浮力材料等方面进行系统突破,提高装备及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 R, X1 ^* e8 _. N: H 3.协同观测与网络化 7 G3 G# K9 \/ `, M$ ]
在信息感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利用组网协同技术增强装备的观测和探测能力,实现海洋环境测量参数综合化、观测系统模块化、数据传输实时化、观测服务网络化。 f) Y& ?1 {( Z. b# V

! m% r8 a! S- d4 `3 @ 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研发重点
1 K" r2 i7 Z4 R0 S$ U 1 . n' F" t2 \6 d: F
高性能海洋传感器基础研发
/ `9 C6 U3 w# G* s( I 一是开展新型海洋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突破传统思路和技术惯性,探索新测量原理和方法,为全面解决海洋传感器的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响应速度、高信噪比、高可靠性、高耐受环境能力、微小体积及重量等要求提供新路径。深入研究传感器阵列技术、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膜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完善海洋监测传感器关键技术体系。
7 Z" p3 w3 d! \# B 二是发展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传感器技术。研发具有自补偿、自校准、自诊断、远程设定、状态组合、信息存储及记忆等功能的智能化传感器,实现传感器的紧凑体积、极小质量、极低功耗,适应单功能到多功能的集成需求。
* `/ V1 o* q+ }$ L5 ?+ f 三是发展深远海、极地、极端海洋环境、特殊事件应用传感器技术。开展深海高压、极地极寒等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新型传感测量、水密耐压、极寒环境供电等关键技术研究,自主研发海洋系统多圈层探测和观测技术装备。 + S, P$ O# x, ?0 e3 \
2 , U( o! l: a, B! H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关键共性技术
3 t# o' ^, I: t: H1 ~- P. ?+ D8 O 一是水下监测实时通信技术。①大水深和全水深深海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具备深海数据长距离稳定传输、全水深实时传输节点接力及错时通信、实时观测系统小型便携、大水深/全水深实时潜标海上布放回收等能力,实现深海潜标全水深观测数据的实时回传。②深海潜标和岸基站的双向通信技术,根据实时回传数据结果,发出指令改变设备的观测频率、分层、数据回传周期等,为科研和业务用户提供更可靠的服务。③深海实时通信多要素、多平台组网观测技术,建立海洋多学科参数集成观测系统,增建坐底和悬浮观测平台,消除已有潜标系统在边界层、水平面上的观测盲区。
# r0 b9 U, B: [/ o 二是深远海海洋监测仪器装备能源补给技术。①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涵盖波浪能深远海阵列式应用技术及装备,海流能规模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备,海洋温差能发电及综合利用,漂浮式风电技术及装备,海泥电池、同位素电池、海水温差发电等。②海底充电桩技术,在大洋海底建立电力储能装置,利用海洋能产生的电力进行转化储存,克服深海海底电力储能材料、发(充)电设备小型化等应用瓶颈。③供电技术,通过电力转换并在海底建设充电桩泊位,为水下移动监测仪器设备充电;通过有缆供电方式,为锚系潜标、海底观测网等固定平台提供补充电力,满足水下监测设备一年以上周期的电力需求。
; ^! y, P) A' C' j 三是海洋环境多光谱联合的多参数同步原位探测技术。①发挥光谱探测具有的非接触、免定标、快速响应等优势,开发基于多种光谱、多功能联合的探测技术,通过共享器件方式在一台设备中实现多种技术兼容并行,形成海洋多种参数的同步测量与监测能力。②开展多种技术的交叉验证,更精细地反映海洋实际状况,形成高通量、多参数的原位快速检测分析方法,攻关基于多光谱联合的水下原位定标、高灵敏度探测、准确定量分析、关键器件国产化等技术瓶颈。③研发紫外深海拉曼光谱仪,开展针对深海热液系统的多光谱联合探测技术应用;发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与拉曼光谱联合的系统、具有多种光谱联合探测能力的新型光谱类传感器。 & v7 Z7 y. b9 b9 G6 j$ M
3 + b8 z- ~7 O3 ~# ~) T; H- I9 e& r U
国际化海洋传感器检定校准测试体系建设 6 L) [) }$ F6 X; p7 ]
一是构建与国际评价体系接轨的我国海洋传感器检定校准测试体系,形成统一的海洋监测仪器测试环境。开展海洋传感器校准测试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发展海洋传感器新传递量值标准器、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建立海洋传感器标定、校准实验条件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革新海洋传感器标定与校准体系并提高检定校准及评价水平。
6 k+ e" b. c: `) d 二是借鉴国际海洋传感器评价方面的先进技术及标准,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我国海洋标准化评价体系。建设计量校准检测技术支撑平台,形成海洋标准计量质量“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体现严谨公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施“海洋标准 化+”工程,推动标准融入海洋领域各细分方向,改善标准制定、修订的速度与质量。
8 `0 p& `7 \$ @ 三是开展海洋监测仪器检测评价、标准化、质量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建设全球海洋传感器计量检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逐步扩大我国海洋传感器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海洋标准、海洋监测仪器计量校准结果的国际互认。
$ w2 q' L! f9 {+ ?. m& Y9 _0 [ 来源 | 本文节选自《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分析及展望》原刊于《中国工程科学》2023年第25卷
' ~1 E( e! {; [* R6 S# U1 Q 作者 | 王军成,孙继昌,刘岩,刘世萱,张颖颖,陈世哲,漆随平,王波,厉运周, 曹煊,高杨,郑良
: h4 D8 }; k2 _: a, o1 P" h 排版 | 数智海洋公众号 转载请礼貌注明排版及原刊来源 ) r: w( }# b' x& M0 J$ }
扫码关注 U- t- v# }: P+ b/ Q$ M0 n, b
推动海洋数智化进程
; E) G. E. b, n& i8 L8 B 往/期/回/顾 / N# |3 B3 P4 B; }6 P4 e( S" o" z
专家观点 | 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现状
1 d3 _. s* e5 | 未来海洋平台现场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9 D- ^( b3 Z9 Z- j. I8 X 推荐阅读 | 海洋环境监测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3 m$ z) S8 @, w2 Z" \( z1 {8 k( [
$ Z& D- r4 d. m8 F3 _9 K8 [8 s# x6 K: }3 H! o$ B
3 U2 \1 z, L5 d% T: y: p5 F: v
1 q( b0 B" ?2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