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新闻缘起
& s: d; ^! v5 Y2 e) q7 U8 [ 随着装载“南海Ⅰ号”的水晶宫重新注满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博物馆内首度试发掘工作9月27日结束。
_8 W' v4 h& V! E6 p 据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介绍,本次对“南海Ⅰ号”的试掘工作有三个目的:一是检验在博物馆里进行挖掘工作: ~3 b4 O4 V$ R/ n' |* k: m2 k
是否可行。其次是“南海Ⅰ号”出水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此次试掘是要检验沉船在沉箱中的状况。最后是要提取文物样本做文物保护试验,为今后大规模发掘做好文物保护的方案。0 f H9 k+ _$ l) w, Q0 Q% H
整体打捞的“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通过模拟水环境的方案进行保存。“这种保存方式为世界首创,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各界对‘南海Ⅰ号’的保存情况高度关注。”魏峻说。
. K* L% l9 M2 b+ J0 q 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自2007年底整体打捞出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过了两年时间,整个古沉船一直沉睡在打捞它的“铁篮子”里,依旧是牵动世界考古界的一个谜。& K3 ]' a0 n; F- H2 C6 k5 t% s3 o [1 G
打捞出水后,古沉船在陆地上的室内海水里浸泡,是否安然无恙?木质船体会不会朽烂发霉?整船瓷器有没有在打捞过程中震碎?木船在打捞的颠沛过程里,有没有散架?2 }9 e* [& ]' e
“南海Ⅰ号”考古负责人、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介绍,古船自2007年底被打捞出水、移送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后,就一直浸泡在同温同质的海水中“歇着”,“喘口气”,为的是有一个缓冲期来“适应环境”。“如果一出水就把裹船体的淤泥去掉,很可能会造成文物的变质破坏。”
3 c1 ?- U# ~& P. h: K* r 直到今年8月18日,“南海Ⅰ号”才开始了首期挖掘。9月26日,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试掘考古工作结束后,“南海Ⅰ号”古船第一次向外界揭开了面纱。
2 P( `' F n! i) o 奇 迹——淤泥保护,船舷甲板八百年不烂
" Z, K& f% w! j5 Y7 z 站在观望台向下俯瞰,在长60米、宽40米、高12米的世界首个室内抢救水下文物的特殊海水“水晶宫”内,露出的这只长30.4米、宽9.8米、高逾4米且锈迹斑斑的铁沉箱里,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南海Ι号”船体。广东省水下考古队的10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做第一阶段最后试挖掘收尾工作。0 r1 _7 H- |! ]; o. R
古船甲板平面上共被挖出4个探方,每个约4平方米。其中1个位于古船左前舷,3个位于船体中部。考古人员说,船中间的3个探方都发现有瓷片、陶器之类的文物。探方中的文物分布在多个夹板层次之间,每个夹板之间都藏着大量的陶器、碗碟等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清洗、整理、移出。而最大的发现就是:确定了船体两边船舷的存在。裸露出来的小部分船舷木质特别厚、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
3 n1 p8 a2 S2 n6 C% s 让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博士魏峻惊叹的是,“南海Ι号”试挖掘取样部位的部分上甲板完好无损。在过去,通常国内出水的清代以前的古沉船几乎没有一艘能保住“上甲板”。' G7 G) T- p9 D! u: B
由船舷和甲板的建造木板的颜色依然保持黄色色调,可以推断因碳化而产生的黑点部位不多。“这要归功于覆盖在‘南海Ι号’周边的淤泥。”魏峻博士说,这些淤泥土质细密,“犹如混凝土,从而为‘南海Ι号’提供了天然的厌氧保护条件。因为,厌氧菌能排斥其他生物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防止船体的氧化。”
. q& p. m9 P6 g& [ 数百年海水浸泡,捆扎瓷器的草绳依在
. @3 ]$ o; k( G; H2 X “南海Ⅰ号”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在前期的打捞过程中,考古专家曾发现过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比如瓷器、漆器、鎏金腰带、金手镯、木梳等,如同封存了一个宋代海贸生活的片段。
; ^( }2 K% W5 g 但是为期40余天的试掘工作,在文物上并无太多惊喜,主要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铁锅。魏峻告诉记者,出水瓷器种类上也没有新突破,主要是以前发现过的景德镇瓷器。
: F) z' |' w4 N 在考古现场,考古专家慢慢从泥泞的探方中清理出景德镇小碟和花色碗,以及福建德化窑的大口碗——像北方人吃面用的大碗。而之前,曾在船上发现的磁灶窑、龙泉窑等类型,却没有出水。9 s/ t! F- r+ G( ^. Z# [$ G/ L
尽管种类有限,但出水瓷器却非常完整、光可鉴人。它们白中带青,是赫赫有名的影青瓷,胎壁十分薄,却印满花纹。有关专家称,类似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每件售价达几十万美元。) b/ [" A& z* @ D/ Y) F* r
考古专家从探方中清理出一整摞花口浅盘,中间刻有莲花瓣,有趣的是,这一整摞瓷器中夹杂着草绿色凝结物,被考古专家判定为捆扎瓷器的草绳。“草绳这种有机物,历经数百年海水浸泡,能保存下来又是一大奇迹。”
3 i1 d3 f2 S* }& f2 {3 v 难 题——水晶宫内考古仍需潜水,难度颇高
8 j% T+ b0 h }, F! M 记者踏上的“南海Ⅰ号”试掘平台,是将水晶宫内12米的海水抽去5米然后搭建的。也就是说,试掘工作的前30多天,考古工作人员都要穿着厚厚的潜水衣,潜入海水池内,从“南海Ⅰ号”上提取文物。- x, [& q; b" r# F2 _
“最后4天抽出5米水,露出‘南海Ⅰ号’甲板面,主要是为了方便绘图。”魏峻告诉记者,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了文物出水前的历史原貌。常规的考古记录方式,只是通过相机和画草图等,不能实时记录,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实时记录考古过程,对整个过程予以再现。
0 s3 L9 d# S* v9 y" g" k 水下考古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水下绘制考古遗址的图纸,以便将来能把出水文物放回原来船舱,还原最大历史信息。为了保留淤泥湿度、保护文物,大部分试掘工作在水底展开,难度颇高。
% Q; h$ C: I8 d( T7 A “陆地考古挖文物用手铲,水下我们用抽泥设备,吸出淤泥提取文物。”魏峻说,考古专家在水下作业使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仪器,可 L+ b* D, @6 y7 j2 v
以将所见的文物位置、遗址内各种信息,清晰绘制在特定的水下仪器上。
2 s4 Z; ]" D! q7 ]$ k4 n0 F8 ` 魏峻说,出水的瓷器和木头如何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因此本次试掘提取的木质船体,没有涂抹任何的保护剂,将迅速带入研究室内展开科研。而出水瓷器则暂时浸泡在海水里,如何实现脱盐脱水后裸露在空气中展出?仍是未攻克的课题。! H4 M- O3 _' D- b
对 话——" a, v: W4 h+ ]9 a. _
“南海Ⅰ号”考古试掘工作,堪称国内水下考古工作“拓荒”式的探索,极具开创性、挑战性。. S. ?/ v4 l# {1 w! H
古船基本完好捞上来了
4 @9 S2 g3 t4 L 记者:有专家认为,试掘不展开,两年前的整体打捞就无法断定成功与否。
4 c- ^* Y& u: h/ Z0 |9 ` p5 ` 魏峻:是的。这次我们发掘了3个探方,总共大概16平方米,分别在古船的前部和中部,考古专家们在试掘过程中,了解到古船船舷基本完好,古船在沉箱中的位置也相当端正。这说明,我们确实成功将古船打捞上来了。! g" `. G/ O. `" z: N* J
一直有专家质疑,古船在打捞过程中可能破损。从目前试掘出来的船舷和文物来看,木质船体坚硬如初,船舱内整摞瓷器也基本完整,少有破损,这初步证明,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没有对古船和文物造成损害。
7 M$ v& S/ X5 k4 j! Y V {, B 彻底打开沉箱可能要十年7 L" z, l- z/ c2 @9 @% `
记者:之前有专家认为,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可能散架?
! [; H& F O- N$ B( L' Y5 y 魏峻:现在打开沉箱,确实可能散架。有专家称,先将古船上的文物掏出来,然后打开沉箱,再对古船船体加固,但我们认为,由于张力和内部结构的改变,现在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很可能会散架。
$ k$ e% y$ `8 f# R 所以,我们在打开沉箱前,必须考虑好怎么支撑整个古船。或者一段一段切割沉箱,一层一层发掘文物,或者发掘一小部分。
+ R a q( ?! G7 H q3 X6 m 可以肯定的是,“南海Ⅰ号”发掘过程必将十分漫长,可能十年之久。另外,这次试掘结束后,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要等本次试掘的文物充分研究、科学实验后,提出一整套科学的提取方案。1 d3 [; I- G0 R& C0 V" M) F
整船瓷器出水后如何脱盐脱水?打开沉箱后,木质船体如何不松垮?试掘提取的文物,将带回去展开专门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再对古船动手脚。
% Q `1 D4 T( s8 M. {8 I 第一阶段试发掘的所有工作结束后,“水晶宫”的水位恢复至原来的12米高度,“南海I号”古沉船将再次“沉睡”。
8 i: L) L: V3 d5 r/ D 新闻背景+ ~8 } k+ F2 d& T6 p
“南海Ⅰ号”前世今生1 x1 R5 \$ n8 {9 ~# E: k4 g. F
800多年前,一艘古船满载着制作精良的瓷器、铁器和铜器从中国国内某个港口出发,沿南中国海航行。出发后不久,在距离海岸17海里处,也就是现在的阳江海域沉没。
0 F8 ~5 ?( ^& P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这片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南海Ⅰ号”的古沉船,并打捞上来200多件瓷器。8 d9 O: C, Z, I) } A& v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广州宣布开始对“南海Ⅰ号”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
' Q& l1 e5 B$ T8 I/ } 2002年3月到5月期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进入沉船中,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g6 K5 Q* _- F
2007年1月16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员再次前往阳江海域,进行海底勘查,研究整体打捞方案。期间又有大批珍贵文物出水。
. z1 T4 L" L6 `1 O7 O+ j$ n6 o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并被拖至当时在建的“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 T$ t# Y: T; n9 l- U6 f “南海Ⅰ号”为南宋时期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件至8万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