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日前报道,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排行榜虽然有点主观,但却建立在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这些研究旨在寻找最令人恐惧的海洋动物。它们均具有非常可怕的进攻性,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甚至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伤害和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跻身排行榜的海洋动物中,其中有两种动物的主要“行凶”场所是家中的鱼缸和饭馆,而非它们的老家海洋,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6 n( H! F! T* Q: u0 Q" k$ T6 T2 v' N
. t) M- h" i I- e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非常有实力的竞争者并未出现在排行榜中,其中就包括逆戟鲸、章鱼、海参以及食人鱼在内。逆戟鲸攻击人的事情少有发生;章鱼虽以攻击性著称,但危险性尚无法与上榜的10种动物相提并论;至于海参,很少有人将它们与“危险”二字联系在一切;食人鱼的名字虽听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对人类发动致命攻击的事情却也更多地只是传闻或者恐怖片的一个惯用手段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发生。
- K3 S! S/ I" ~! k4 S- @0 n% ]- j
* a/ Q2 `0 f5 E4 M; H+ c/ z$ D6 r/ q 1.箱形水母
0 k! N9 |1 X3 g# q4 B, y6 @ ' c x. S7 G) h* M1 L
% l% T9 A9 h+ q7 A! y) B# y t+ ~& s
; Y* y; u+ o/ B% H
2 H! G. H# e# d9 z# B<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 在此次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评比中,箱形水母凭借独一无二的致命性问鼎最危险头衔。生活在海洋的箱形水母种类繁多,虽然没有正式记录,但大量轶事证据显示,每年有数十人甚至100多人命丧箱形水母之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单是在菲律宾,每年就有20至40人死于箱形水母的毒刺。科学基金会表示:“在很多国家,箱形水母酿成的悲剧并不需要签发死亡证明,因此,全世界的箱形水母致人死亡事件发生数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人被低估。” 8 |$ G, w5 b; G- q/ U. z% l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长有数十根触须,每根长度最高可达到15英尺(约合4.57米),所具有的毒素足以让60人命丧黄泉。一种名为“Chironex fleckeri”的箱形水母的毒刺能够在短短3分钟之内致人死亡。生活在夏威夷、佛罗里达以及美国其它地区的箱形水母能够导致被刺者心力衰竭。箱形水母家族最可怕的成员当属僧帽水母,刺伤产生的痛苦可与雷击一较高下。迄今为止,究竟有多少人遭僧帽水母攻击仍是一个未知数。 j& S6 L. e+ ~ C; i* t
. M$ v7 `% R% f$ \3 w( p- W+ a
2.虎鲨
* ?0 d5 |( g0 y" x 8 r/ ]* q9 q9 [
- G' x1 |) \8 V8 Q8 P$ W
3 H' T$ @1 j# h$ J 7 v8 W/ N" t/ r5 {" ] p& Q# h
由于相关影片的宣传,大白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最可怕的鲨鱼并非大白鲨,而是虎鲨,更多的人实际上命丧它们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够让人天生恐惧的动物并不多见,鲨鱼便是其中之一。% t Q6 s, h, x" M2 ~0 Q
* `% Y Y: Z9 Y1 d9 p, n3 Y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虎鲨会撕咬几乎任何东西,其中包括鱼类、海豹、鸟类、鱿鱼、小型鲨鱼、海豚、牌照甚至于旧轮胎。它们的身长最高可达到18英尺(约合5.48米),重量可达到1吨,是当之无愧的“海洋杀手”。: D: f8 }1 L) r) \! D2 M
" P* R. N' m$ ~3 ? g 在很多热带和温带水域,我们都能发现虎鲨的踪迹,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周围。有记录显示,大白鲨每年袭击人的次数确实要高于虎鲨,但致人死亡的事故发生数量则不及虎鲨。- s& q0 B; g- [4 L, Z4 \
8 n! I) b% B# W6 [2 A, C2 y
对于鲨鱼为何与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冠军头衔失之交臂,我们只有很少的理由加以解释:全球每年鲨鱼袭人事件的次数大约为几十起,与美国发生的雷击致人死亡事故大致持平。2008年,全世界只有4人命丧鲨鱼之口。9 P1 p8 q( I9 P. [# z: f4 c- j9 N Y
P6 m* j: T. c& k
3.石鱼7 D3 U7 d& w5 r' T6 i& ~5 `7 h
' [- m" ^6 u/ j \9 v
" H! {) G; F- _. A7 h* P z! l6 Q6 ~" u6 }/ i
. \3 c! U `' K5 K+ S
6 A. N( N6 [, K* s 石鱼之所以跻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们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鱼;另一个则是,它们是动物王国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静静在“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主动上门。虽然石鱼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险与之亲密接触。石鱼背上的棘刺能够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所释放的毒液能够导致暂时性痪症,不经治疗便会一命呜呼。1 g1 {5 N" O2 g
. d) t c8 H2 L9 N 4.河豚
: E2 d9 k M# x& l9 b; K + q, _$ }7 U" t6 L& }/ y# B+ Y; E
. k1 {7 J, X2 F$ ^% @3 j) h % I- ~0 C, W7 _5 ?9 U4 e
# C, e2 j5 b$ |" A
. t; u9 m) [/ [6 b2 Q4 R 5 F2 A. A" Y* w9 q4 `: F
有一种动物,即使被制成美食摆到餐桌上也能置人于死地,它就是河豚。河豚又被称之为“气鼓鱼”,体内携带的毒素毒性超过氰化物。经过特殊培训的日本厨师会将安全的部位制成美食,但用餐者中毒身亡的悲剧却也屡有发生。/ H6 V% w7 ^, q& G2 U
9 v$ P3 q% U1 h2 ~! V" h( m “气鼓”这个名字来源于河豚强大的吸水能力,吸入大量水之后的体积可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河豚也扮演了挽救生命的角色,河豚毒素制成的药物可被用于治疗因吸食*********等毒品产生的断瘾症状。 $ A; _! ~, V- \0 u$ O9 j2 x) Y
7 o+ M1 W% B# w- T
6 y, b j5 |: l! B
/ D4 i: [ H0 ]) C2 S , T$ h6 h; m) t& \" j5 S
- N" K& N2 W& K3 Z# v1 j, ?. ?& ^
$ G# a' M5 w- l$ \& Z0 b
2 c$ b' q1 W9 O4 `9 K
$ A6 b! E2 V5 P/ n 人类对蛇拥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海蛇顺利跻身榜单之列。虽然也像陆上同类一样释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海洋隐士”,因此并不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在提到毒性的时候,人们经常将海蛇与眼镜蛇进行比较。它们释放的毒液能够在短短数秒钟之内让猎物瘫痪并最终走向死亡之路。庆幸的是,它们很少攻击人类,更喜欢捕杀鳗鱼、贝类以及小虾。 5 {# y* H0 m1 Y' V5 u3 \5 N
2 I/ P {( |! h f4 p
5 `* m; Y- B) v+ Z- ?. s/ _ " s+ J: @6 z1 Y# s; E3 a5 P, c
6 M% d/ ^; ~* a+ _
% Q& Y( o/ T3 B, D2 }# n4 I
% C9 L& e( f1 Z7 u& u2 E / T8 r" h4 F2 K3 [
, y5 v# P+ d! Y, Y
' ?$ t4 y3 F( m9 I' t( E 蓑鲉又被称之为“狮鱼”,是家养鱼缸中备受欢迎的宠物。这种鱼看似温顺,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却也具有令人吃惊的毒性。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虽然不会给人类造成致命伤,但被棘刺刺中也会引发头痛、呕吐和呼吸困难,决不是一个好惹的家伙。
U; b/ `! f/ Y% A! i 通常情况下,刺中后带来的痛苦可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但一些人报告说,他们的刺痛感持续了几周之久。蓑鲉并不是一种非常富有进攻性的动物。因此,被蓑鲉“伤害”的人往往是家养鱼缸的主人,而不是潜水者或者渔民。 1 T# ]: A- u* u& g# i
8 b% ^# f/ U5 X# C6 u, s, _; `1 v
: l( H( n) r' P4 P3 J 3 W% u( n9 U4 P$ i, T7 f
0 ~8 D" G$ l( B# l8 g
6 o, ^( z2 s. b9 c
3 Y. j) ?: A8 W- _ y
! L. @( u4 y4 k9 S* f
9 Y" L( v7 ?, [ 咸水鳄鱼素来顶着“野生动物王国最凶猛的捕食者之一”头衔。它们的身长可超过20英尺(约合6米),体重可达到3000磅(约合1360公斤),包括猴子、袋鼠、水牛甚至鲨鱼在内的动物都成为它们捕杀的对象。
@& _( B( B0 X9 |3 }
/ ?1 h6 _8 l( ?: t 捕猎过程中,咸水鳄纯以强大的力量取胜,它们能够将水牛强行拖下水,有时也会向人类发动袭击。它们首先利用力量强大的颚咬住猎物,而后利用所谓的“死亡翻滚”将猎物拖入水中。“死亡翻滚”同样可以将大型动物撒成两半。 ( p o3 i, p4 \; V3 c# D
' E" e& t+ [; {5 Q2 m/ B
! v' a# ]1 B X0 \
. c V3 H: d/ I- S
+ ^ q7 [0 X9 z- ]" T e7 k . `( L# W5 b& n9 U, r3 k6 [
# @8 e4 }( k w" x8 y# B
. I' b- M8 [1 R7 l5 G7 i9 N | O; i 刺鳐俗称“黄貂鱼”,单从这个名字我们就不难猜测,它们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2006年,“鳄鱼猎人”史蒂夫·欧文在被刺鳐刺中心脏后不幸身亡,欧文的不幸无疑提高了刺鳐这个鲨鱼近亲“危险动物”的名声。
+ _( Q, H& k) y7 I- `
/ i$ y1 v' [# w X+ b+ [0 H* ]. K 刺鳐的尾巴末端长有一根大约8英寸(约合20.32厘米)长的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构成毒刺的物质与构成鲨鱼鳞片(被称之为“盾鳞”)的物质相同。在感觉到威胁时,锯齿状毒刺便会变硬,像一把锋利的牛排刀。 ' o2 ~4 j0 `( Y9 y
! v8 T4 X9 C8 Z6 ?5 Q* p
毒刺会释放毒液,给捕食者造成致命伤。莫特海洋实验室表示:“这种毒液主要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毒素,能够给哺乳动物带来巨大痛苦,可能影响心率和呼吸。”值得一提的是,刺鳐通常情况下并不攻击人类。 - n3 X7 {- O6 u1 \% V) a
2 `% i, y: w' S; o9 [7 z w% w% C6 b: ~* C0 W4 \ O- Z \, c+ Z& D
7 V5 x+ g3 Y6 {7 j/ q
+ I/ _) _$ F3 _) g2 z! O2 E
8 @& p7 ^$ x/ c2 @ / q; S% @$ k" Q8 n
+ h! K0 Y2 f9 J+ R
# s+ @* |+ |) k 海狮之所以能够跻身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排行榜,原因在于:它们具有很高的地盘性,对擅自闯入者绝对不会手下留情。海狮被誉为一种聪明可训练的动物,是动物园的大明星,但它们同时也因为咬人行为著称动物界。
5 A/ [/ N9 N9 ^$ @4 `
+ E) s8 J' A$ V, F' c9 D( | 2006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曼哈顿海滩、新港海滩以及旧金山沿岸发生了一系列海狮袭击人的事故,提高了管理者和科学家的关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海狮可能吃了一些被有毒藻类污染的鱼类才出现这些异常行为。
, h6 m% N$ b2 k; ?7 V- _1 o5 W9 I
2 [0 _ F# q7 d2 ]; K5 \+ n7 { 圣地亚哥市政府在其网站警告说:“与所有野生动物一样,海豹和海狮也具有不可预知性,也会成为一种富有进攻性的动物。它们生有锋利的牙齿,可能会向人发动袭击,尤其是在被逼得太紧或受到骚扰情况下。”
$ x2 b; B1 I' _& y
( R0 z9 V2 e4 ]1 X) M" N) p& f% U, E7 V) q
# R8 i, [% A- ]6 a
2 `+ y5 G3 ~, a; T$ u& R3 U0 F3 C: u0 l * B/ h( C1 m+ v) C# ^1 f& h! h* u! T
# j3 ]' E& f0 U
3 g' B- [$ W. {2 ? + J, o. L% _; @! ^; `9 \
海鳗拥有蛇一般的身体、突出的口鼻以及宽大的颚。它们是鱼类家族成员,身长最高可达到8英尺(约合2.43米)。看着这种较为原始的动物,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海鳗颚部力量强大,牙齿锋利,被牙齿咬伤后产生的锯齿状伤口很容易被海鳗口内的细菌感染。8 z V/ M" U* L
& E& a3 I& ]# {# O0 {& r8 X
如果海鳗因恐惧或者意外(尤其是在觅食的时候)将人咬伤,它们通常会选择“松口”,放你一条生路。白天的时候,海鳗经常潜伏在裂缝和洞穴内,夜幕降临后才出来打猎。它们主要以鱼类或者其它能够被其捕获的动物为食。
) l/ N, P* B: o: W& A& H Z/ g" y; z5 j
对于如何避免被海鳗咬伤,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提出了两条建议:一个是,绝对不要将手放入水下多岩洞穴和裂缝内;另一个则是,切忌不要给海鳗喂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海鳗咬伤事故皆因喂食导致。/ M' R1 d6 L" P* D
/ ?% R- H' n1 T' G3 b j* W+ S 7 U) L7 _$ [' Z
# C4 C' ?- A" l9 |' a( c C
' {' ^) p) z: T+ {# a
0 R; v: F; w& X$ X- q- F# J! J# W9 o
0 u6 M/ t. u! s* ?0 W+ v2 M6 y; M( j
1 L2 w+ s6 i) _' M; x+ B& I( l / C8 _* f# A; G( _
! v$ _9 y, {1 U
}4 ?3 Y% O2 r $ a% \; l I+ u7 s2 P
% H; Y9 c6 T1 O' T, ?3 M+ o: d
" v- u0 y: T [8 `. L4 t; n
& o2 B4 D$ g# e% E: \- G/ C
: [3 _& O- I; B) k% s+ ~& @9 R1 |
! I, }) V/ i5 X( n
$ W2 F7 I% M. u; `9 w9 r: E
! R" r, L! \2 I9 U
& d% `5 x5 B( O0 n' Z: I5 Z
2 s$ \: G7 y* \5 W$ S! p3 ~5 M . ]- h9 V& z k+ f6 X% w
+ Y J" y. R,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