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进行天文导航的?

[复制链接]
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要保持一定的航向,就需要有导航技术,才能保证船舶从这个港口驶到那个港口。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航海技术可粗略地分为船舶导航定位技术与船舶操纵技术。而船舶导航定位技术又可分为地文导航与天文导航技术两种。在与船舶相伴生的导航定位技术中,地文导航定位技术历史最悠久,最古老,而天文导航定位技术则是古人航海技术积累到相当程度后才发展起来的。就我国古代天文导航定位技术而言,只是到了西汉以后,才有了这方面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航海时依靠天上的日月星辰来判明方位的是西汉古籍《淮南子》,书中提到一种“海人之占”的原始天文航海导航定位技术,它是从我国发源于远古时期的占星术发展而来的。天文导航术发展较慢,到魏晋南北朝时,在葛洪的《抱朴子》和法显的《佛国记》中,有关这方面技术的记载依然只有片言只语,与汉时并无多大的出入。到了盛唐时期,在远距离的横渡大洋中,仍只能借助地文导航术进行近岸航行。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有一段从兰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亚齐)到麻里拔(今阿拉伯半岛南岸中部的卡马尔湾附近)的航线。这段长达2500海里的航线,书中记载:“六十日顺风,方到此国”,要做到这一点,除非直航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航行。因而有学者认定这是宋代我国开辟的一条横渡北印度洋的航线,也同时说明当时已有天文导航定位技术了。发展到元代,这种通过测量天体高度来辨认船位变化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马可.波罗提到在航海中天体高度的变化,表明当时的航海者是通过测量某些特定星辰的出水(海平面)高度来确定船位的。宋元时期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的量天尺,就是这种天文导航定位技术中的一个主要工具。而明代的“牵星术”则是这种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出现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主要在《郑和航海图》一书中。它的名称叫作“过洋牵星图”,在《郑和航海图》中保留有四幅这种“过洋牵星图”。这四幅图都是郑和船队横渡北印度洋时的航海图。明代的这种牵星术,已经不是简单的量天尺一类的工具所能胜任的,它是由一种‘‘牵星板”来完成的。关于牵星板,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它是由几块用乌木制成的由小渐大的四角木板组成的。另外有一块象牙做的板块,但它是八边形的。牵星板分别标有两种古代度量单位——指和角。郑和以后,我国航海业日趋式微,有关天文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的记载也几乎消失了。此后,西方的天文航海术东传,我国的古代的天文导航定位技术只是在民间的航船上存在着,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T; ~' Q) v9 I
6 P$ U* e( Z2 C/ J0 a. D8 w- \

/ ^, X5 o: @8 U5 Z& {
2004年7月23日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olian
活跃在2022-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