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N- C% l0 s % S: m$ ^) d# H5 s: g7 I
; I U+ `$ k1 k' l0 P9 Y
5 y( F7 v6 J: L# N2 j0 d. [3 q }
图说:外来水生生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入侵风险评估和防控启动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 L2 W% e5 S( Z# d “我们将对100余个入侵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与南京卓睿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入侵水生生物交互式数据库与风险预警平台,同时在我国沿海、港口和主要淡水水系设置33个站点,定期采样,围绕入侵物种检测甄别、监测预警和有效防控,开发灵敏可靠的环境DNA(eDNA)技术,构建交互式数据库和预警系统,研制有效的防控方法。”2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外来水生生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入侵风险评估和防控”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上海临港召开,项目课题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主任李晨虹教授向记者透露。 8 O+ r& \$ Y' Q0 p' ] T
在已告别的2022年,中国的“江湖”并不平静。鳄雀鳝的现身、福寿螺的“北扩”,老百姓对生物入侵的关注极大提升,而就在不久前,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南京宣判,科学家们也加快了对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研究脚步。 ' ]* b7 P+ R9 i9 B+ p! x
33个站点定期采样 : m$ Y/ m) Y8 }
论证会上,项目组与南京卓睿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构建入侵水生生物交互式数据库与风险预警平台协议》,同时宣布将陆续对100余个入侵物种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还公布了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监测站点的设置情况,将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辽河、京津冀水系、黄河、长江、珠江和南流江水系等设置33个站点,分季度采集水样,这些样品将被用来监测入侵水生生物的扩散状况和发展趋势。
6 ^7 ^( T0 T/ l' v; @5 @
4 h5 A2 T5 }2 K% z% c2 Q) j0 | “入侵水生生物来源多样、引入途径复杂,造成入侵机制不清、潜在风险认识不足。”项目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特聘教授董波介绍,由于我国水域联通,入侵水生生物极易扩散,因此入侵影响及评估标准尚不完善;而入侵水生生物的强隐蔽性也是防控技术针对性不强、装置集成不够的重要原因。 6 `2 x' K" J( c
记者注意到,这一项目的LOGO由中国水系图、5种重要入侵水生生物和一面盾牌组成,象征项目目标是为国家筑起水生生物安全防护之盾。而这5种物种正是:福寿螺、海鞘、亚历山大藻、大薸和罗非鱼。 % x* h* l1 K3 j! T
加速推出应对外来水生生物的“中国方案”
6 p' a# i: b" A/ h0 J 据悉,加入这一国家级项目的10家科研单位包括了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上海冠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他们将组建起五大团队,分别从外来水生生物鉴别、环境适应性、对生态环境影响、数据库构建以及防控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 j3 L( @/ f0 k* o2 r, X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环境DNA监测水生生物物种。”李晨虹解释,任何生物在水体里生存,就会“排”出一些DNA,“取出1升湖水,里面就有可能有鱼的体液或者鳞片脱落而排放的DNA。”因此,可以将其中的DNA进行提取、解析,并建立监测网络。
0 ?9 ?, _5 ]% d; U$ D 环境DNA应用前景广阔,用在监测入侵水生生物物种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比原先的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省力高效,水中的DNA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得到。”李晨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建立环境DNA的数据库,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外来物种监测机制,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监测”。 $ s4 @& n% m3 p4 c9 Z! U4 F3 D' \
李晨虹透露,项目将研发20种以上入侵水生生物的eDNA识别技术及检测试剂盒,建立便携式 eDNA物种鉴定,构建10种入侵生物的基因组图谱、适生区风险评估和扩散模型,建立动态实时监测数据库等,提升国家应对外来入侵水生生物暴发致灾能力,预警潜在风险,形成防御控制技术储备。
$ K& c9 L: D6 ?) a6 a 据悉,由李晨虹领衔的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聚焦水生生物eDNA基础数据库构建、eDNA新技术研发、水生态健康评估技术研究和应用,是一个集科技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行业公共服务支撑、科教科普、技术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平台。
# |; v$ C2 [+ q5 |0 j( M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 t+ e% B7 p& I7 u" s- J
- g" w1 U, r2 Z; z; o0 W$ F+ N" T" q3 Y% G: ~/ Q/ e; Z
, V c3 q0 @% E3 y. Z
0 }, L, q! C# a5 Q5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