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U7 R" o4 g: H+ W, b( r% W
“南海Ⅰ号”第一阶段考古发掘报告即将出版,这标志着“南海Ⅰ号”沉船发掘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将这个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布,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和赞赏的事情。“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可以说,“南海Ⅰ号”的发现和考古工作的开展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萌生到成长的历史。今年恰是这条沉船发现3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完成这部报告,既是对“南海Ⅰ号”沉船既往工作的交代和总结,也是对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30周年的一个纪念。
- u. b2 b# _; j" n7 R9 y# G5 j 国家文物局始终高度重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支持力度还在逐年不断加大。现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成为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而“南海Ⅰ号”考古工作的持续性开展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 a! ?/ Y* X9 ?( P8 D% m
“南海Ⅰ号”沉船是我国主动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沉船的发现、调查、整体打捞到今天的整体发掘、整体保护,依靠国家文物局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坚决支持,“南海Ⅰ号”项目工作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确保沉船得到科学、妥善的处置。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水下文化遗产的鲜明态度,也体现了我国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坚定决心。 “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大宗精美瓷器、体量巨大的铁器、美轮美奂的金器,此外还有漆木器、铅锡器、玻璃器、人类遗骸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类型文物。“南海Ⅰ号”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史所未载的新材料,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论据。
; F3 f' |3 B" {+ A- A" g 近年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重要考古工作之一,其“整体打捞、整体发掘、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的理念和实践是我国对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启示和独特贡献,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方法论上的进步,也体现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综合实力、实施能力、多学科协同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成熟。与此同时,集测绘系统、考古发掘系统、照明通风系统、保护监测系统、保护实验室于一身的的考古工场的搭建和有序运行,更为高效、完整地保存了遗址、遗物信息,这一针对“南海Ⅰ号”沉船量身打造的考古工场,也生动体现了我国专业人员在考古发掘技术上的孜孜追求。 4 U+ v% a7 g. U, r7 Z
“南海Ⅰ号”沉船的全面考古发掘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这本报告的内容,是对从上述时间截至2016年1月考古工作所见文化遗物的整理和公布。这部报告凝聚了参与发掘“南海Ⅰ号”考古工作者的心血,秉持了科学、客观的考古报告编纂态度,体现了我国考古工作的较高水平。这部报告只是“南海Ⅰ号”系列考古报告的一本,我们希望考古工作者们再接再厉,继续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好“南海Ⅰ号”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以更优异的学术成果回馈社会,为中国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0 R! Z' p' O% X$ S- q. j* }
, K+ ? o( s: r$ p" o; m$ a" u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0 P% C9 G. N$ X4 h5 e
宋新潮 2 g, e. D8 M- `6 \; a
2017年9月1日 7 f) ~- n$ P4 R" Z8 q- L# v. f" k2 z
6 A' c6 T0 K( h* P
0 z" o8 q- F' S! P/ m; V9 J r! H7 i7 a! d. ?
. x" {" n) H3 m9 ^2 |2 D
8 o) B+ Y0 g8 \) i- l7 @1 o, i; k$ @4 J& l n8 H'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