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T! {; E+ _ h f& s 8 J! |1 Y1 @: Z/ ~$ f1 N, ^; N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 |+ I4 q: [. l! f) ?& m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领海,这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秉持海洋强国的初心,数十年如一日,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赢得海洋科学话语权一直在不懈奋斗,80多岁还3次带队深潜南海。 《初心如月 爱在家国》系列报道,今天(14日)我们为您讲述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的“深海梦”。
' e: m+ {/ D5 p5 H9 `9 B 最近几个月,八十三岁的汪品先格外忙碌,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计划,历时八年,今年10月就要最终完成,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南海深海进行地质、水文等系统性科考。就在一年前的5月13日,为了探寻课题的关键证据,82岁高龄的汪品先亲自乘坐深海勇士号国产深潜器,先后三次下潜到西沙1400米海底,当时,他还在癌症康复治疗中。
- a3 Z& X/ ?. s" K$ }
}; h7 i; L5 Q* C% o: l- ^( H
- U3 ~ d6 T: l* C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有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这个95%都是我们国产的(部件),这是很不容易的,特别骄傲。
8 Y, P" ?( u! Z3 o( A 对汪品先来说,坚持亲自深潜,除了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是要实现自己40多年的一个夙愿。上世纪五十年代汪品先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参与组建了我国海洋地质学科和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再次出国深造,那时,世界强国之间的海洋之争和海洋科技较量已经开始。汪品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感受最深的是差距。
5 ?8 l/ J' v9 Z" `- t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我第一次听说深潜,是一九七八年访问法国。世界上欧美国家到深海去,那是二次大战后,真正达到高峰是六十年代晚期七十年代初,而那个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4 O0 e" ]) [3 } 利用钻探、深潜等尖端技术,对深海进行地质、水文、矿产等基础研究,这是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也事关国家长远权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汪品先带领团队开始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决心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已年过六旬的汪品先毅然开启了常年漂泊大洋的新征程。 + g" c1 L6 K" ?( k. _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这是我76年到96年的科研成果,96年我60岁,(本来)应该退休,这是这二十年的成果,当然(现在)超过二十年了,就是说我要干的时候干不了,等到应该不干的时候机会来了,然后(现在国家)有那么好的条件,而且(国家)也重视了。 : u+ h+ ~( J+ r9 ^ D' V2 D9 y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汪品先和同事们有了更大底气,乘上了国产科考船和深潜器,一批批原创成果,多次获国家重大奖励。从2011年起,汪品先发起和主持了南海深部研究计划,8年持续科考获得大量资料证据,打破了南海是小大西洋的欧洲中心论传统认识,在海洋科学界提出了中国主张。
% W$ }" O: k A3 ]$ J+ `5 w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这是我们这次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改变了对南海成因的看法,我们会拿出很像样的东西来,我们想在国际上证明,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主要是中国人领头取得的。
+ J+ I+ i0 {0 @* }1 s$ ` 多年追赶,不懈努力,拿汪品先的话说,中国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已经从小伙计、打下手,逐步成为平等伙伴。这段远程视频是汪品先的学生们从临近南极的西南太平洋发回的,在全球科学家首次探测这片未知海域的联合项目中,中国学者占了三分之一,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中国不一样了,中国现在有(技术)手段了,但有了(技术)手段你还得有脑子去用它,这就是我们的事了。现在如果做得不好,那就不是别人的责任了。 1 H/ ~( e9 P/ _2 @) n
对待科学研究,汪品先一直主张要放眼长远,耐得住寂寞。今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海底布网,智能采集、实时传输,这是最新一代的深海技术,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因为没有成熟路径可循,当初立项时曾出现怀疑和争议,但汪品先态度坚决,不惧风险,坚持原创,将来才能领先。
0 y$ W& H7 Y e5 x1 n/ c' t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你现在做的东西,很可能过了三十年人家说他当时是对的。基础研究不是马上就能收益的,更别想拿到钞票什么的,我们就是把这个问题研究了,把新的认识开拓了,后人会来真正认识。
9 n4 \4 l4 ? z 更多详情 3 z* a/ m9 t3 V6 R# Y7 N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电话打到办公室,他都在。
8 I! A2 m0 C$ N7 Z- A9 S4 E8 y, a. u 这位把办公室几乎当作家的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本应颐养天年,他却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半进办公室晚上十点半回家。
1 P: H% g9 S9 y* _ X1 m 9 m8 f8 F0 h$ J% q* t+ n9 F
* Q& v5 `- v' X , H( a. z ?7 a2 j
探索大洋40年的他,今年终于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
" l+ G. o1 [% j2 B ! h+ Z# Y2 D5 B9 H% Y% V' J
9 [' ?$ I: k" C4 I% ?6 r; ~ 5月13日,下午5点多, 82岁的汪品先经历八小时“探险”,成功回归,他纵身一跃,跨上最后一级阶梯,自信地走出了深潜器。 & P I/ d1 o0 i% R5 i" f
如雪的白发和红蓝相间的潜水服在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如此耀眼,他把左手紧握成拳,放在胸膛前,沧桑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
# ?' P- ^1 K' O$ U' e3 \' C # D+ |% T: |. S& Y' i* h1 V
这趟深海之旅,是他等了大半辈子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之旅,他通过3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
! h7 i6 \; F" v5 I. q" i+ G0 @; _
, H1 P, ^6 X5 p' m* ~9 n! P2 s 其中,冷水珊瑚林的发现对研究海底生物有着重大意义。 + i& S' E: d$ h3 ]
“以前,大家认为海底岩石是没生物的,但是现在看到了冷水珊瑚,而且这些珊瑚全部长在石头上,那么就说明,岩石质的海底是有生物圈的,这在中国是没有注意过的!”当汪品先一走出深潜器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 . G% z% u+ J6 X0 A8 C8 @6 R% d
3 U: x5 J! N" b 82岁的汪品先在这趟14天的南海漂泊之旅上,尽管被大家当作“大熊猫”,每天护士都来给他量血压,但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有自信。 . V: q6 O& L; V, w2 U9 ~; Z# m4 m+ p
他有时5点多起床去海上抓拍日出,白天和大家一道进行学术交流,晚上开会听取下潜人员的汇报,安排第二天的下潜计划…… 7 Y Q( `9 b' A8 V1 [
3 g# H$ u+ q6 t7 b, W$ X" k8 G
4 S$ v6 z# l( t 那碧蓝无垠的海面让人不禁想起了1999年,那是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 K {, M& l3 j2 z+ T7 b
* S. P1 [( I5 z0 ?
; }2 J9 A" [+ ~ o5 M; T 汪品先和他夫人孙湘君在莫斯科一起读书,从相识,到相知,最后相伴。 % a8 m; E |0 `5 p# A2 _3 ^% h
学成回国后历经30年两地分离,从青丝到白发,因此两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8 x7 S6 G! k* W
8 f/ o) e- `& g9 V' m( j3 I9 F0 q
直到现在,二老的还经常一起去学校办公室,然后分头工作。孙湘君刚来上海时,同济大学给安排了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去,把汪品先办公室的隔壁会议室当作自己办公室。“她就想和我一起办公。”汪品先的脸上漾起甜蜜的笑。 & `) g2 p H1 a0 Q3 }' I
现在,对汪品先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珍惜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光,“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 V5 G Z6 T7 N# \+ N9 z% x( S
这位对时间“很小气”的院士,经常开玩笑说他:“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到了晚年,才挖到了深海研究的学术富矿。 $ j2 K4 W; Q& C
! A$ ^% v, y' n, W8 y7 J, P 有时候,也许年轻时有的事情想做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和信念。他心里总是有种遗憾,觉得自己最好的年龄没有用于搞科研,后来又没有条件和资金,只能跟外国人合作,丢了“海洋”好多年。“趁我现在还走得动,一定要去看看。”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 @. _$ G5 |- | 不在乎年龄大小,不断探索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汪先品不是个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明代作家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画家齐白石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5 G% u) m: i9 R) {( ]2 U
- {" ] N! z6 w& s7 I9 |8 F5 S
在人生的竞赛场,他们坚定地一路小跑,比年轻人还充满了活力,不仅仅跑赢了时间,也跑赢了自己。 $ {; j! [ y8 g- o# b) M% A, E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放在历史的维度去衡量,将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因此,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 w" ]8 \% O3 T1 b7 i2 h6 E& F
$ N; O0 e& N M3 t+ V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要去实现,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有了物质或者精神的满足之后,社会价值才是我们终极追求,是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0 E y& i8 a1 S. z1 u& \- W; x- d4 p ! R& _7 [2 V5 a, Q0 b% S- k
很多年轻人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你就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这样的论调和姿态,透露着一些消极和宿命。殊不知,将个人与社会连接,将个体融入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就能不断改变世界,实现自我。
) h {3 R s8 Z' V( v 相关内容回顾
) y% N, _6 f7 A' ?" `4 J0 A6 b3 r8 _ ◆ % Z! O6 s9 @& v3 _6 |2 X
汪品先院士:大洋钻探计划的前世今生
$ O5 N* {% ?9 Q* I4 t5 R6 ? ◆
: u+ h/ F0 m0 e" D" ~ 【人民日报】82岁高龄下潜1400余米水深 他是汪品先院士
$ f2 W: Y# V- Z, Q. N3 H ◆ $ ?! |, `$ B# z/ I( n6 Q* U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我拿得出手的成就,都是60岁后完成的
5 N8 T2 U, G' n# v$ q ◆ , F7 Z4 B9 U6 r+ J3 S" D
汪品先院士:科学与文化之间,不能“两张皮”、不能“断头路” ' A$ a0 B8 \5 M* W
◆
; N4 g* L3 f# ?* h4 S2 w' l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八旬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气
6 V: a! F: e3 {- ^) j; m1 z x6 \6 H ◆ ' `1 S5 x& Q4 ^8 o: `& ]5 D; ]& f
同济大学“深钻、深网、深潜”团队 | 汪品先院士领衔,一直瞄准深海研究的制高点,积极推动我国“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 L* `# H1 Z7 J$ u& }) w( c ◆
( A8 w, [" u. j 央视《面对面》专访 | 82岁“深海勇士” 汪品先院士谈科学精神:“要爱科学本身而非它背后的钱” …… —END—信息来源: 央视等1 c2 g) ]$ o4 ]+ l6 n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H8 [! P6 W. A) J0 B& q0 V 大家都在看/ l; _# f* Y% D! }; j' X
: k8 S1 O! ]7 c+ W0 {+ {& p
►历届规模最大!一场海洋盛会“2019海科展”即将拉开帷幕!六大展区 亮点多多…… 8 Y" ^0 D" d d) N
►移师深圳!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将开启“中国海洋第一展”的新纪元 - R/ d; u3 O$ O8 ]5 |+ ]- _
►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海洋博览会即将召开!| 2019年9月4-6日 - @ M. `5 _) D! [- e" f: F+ J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5 ~8 J* a& V( x$ K ►《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卷)》全网独家首发 3 A4 D+ g8 K4 j8 b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 `7 m1 ]4 c% t2 W8 m9 C0 P5 q; W% N
►《物理海洋学导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主编 2 O" V* B0 k7 E1 f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 v6 D5 Z( P" {( Z3 f
►《海洋和海岸环境塑料污染与治理》骆永明等编著
; E5 b0 ~1 A( M ~1 l ►《珊瑚礁科学概论》余克服教授等编著
! ^' Q2 h, D3 P; B ) Q5 R0 G7 l# ~$ S0 z3 J) E9 E
6 q7 M4 k9 i7 E
海洋知圈 . F; X. y3 W+ r8 O( p- ?: A& R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 |) y, d/ u$ T: W; m7 j' R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p, b% W* h8 b6 s
0 L* e+ X w3 \+ j, e& O3 W 2 L7 m3 [3 W) R
4 g- w. z- P Y, p# \. n
! u! M5 {; l9 B; f2 N+ `; s2 [( t+ S& X3 |$ ?, k; O5 {
1 [9 O# @' U( D7 f s7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