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o6 f0 S. I- F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施之后,中国人又从天上潜入了海底。作为潜入海底的利器,“蛟龙”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 R. i/ Y: H% J$ L, v7 e% }% _ 在“蛟龙”号下潜深度成功突破5000米时,部分媒体分析起了它的名字。《日本时报》报道称,“蛟龙”号的名字来自古代中国海底的神龙。中国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深海探测器项目,用10年时间成就了“可下五洋捉鳖”这一古人的梦想,跻身世界深海俱乐部。
/ [' r' U8 S, h8 h. j 在惊叹中国深海技术探索突飞猛进的同时,很多人对这一先进中国探测器的外壳材料感到好奇。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这艘潜水艇由钛金属密封而成,其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 9 `! |- F5 N5 o
0 y4 y# @0 k$ O0 W N& @+ u
2 X& F# }1 E; ~1 A) l6 d0 @ 6 |% B5 ?: ?3 q
1960年,美国利用目前已经退役的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将两名潜水员送入距离地面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美国海军也曾经运营三艘载人潜水器,其中一艘名为“海崖”的潜水器能下潜6000米,但自其1998年退役后,美国就没有新的潜水器来接任。美国《费城号角》杂志曾用“中国从容成为世界深海探测领导”为题,报道“蛟龙”号5000米级下潜。 6 t; v( Q8 Z* k$ \4 ^8 { J
2012年,“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设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2013年—2017年,“蛟龙”号执行试验性应用阶段任务,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 2 V* \; B. F0 Z; l, r
从2002年立项到海试成功,再到试验性应用完成,“蛟龙”号这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刷新了我国在深海大洋的历史深度。实际上,作为深海资源勘探等国家计划的技术和装备支撑,我国科学家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而发表的论文已达41篇,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t! c8 ^% y, {
国外媒体近日推出的一部重磅纪录片,再次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向“蛟龙”号。 ( H& g9 W4 T( p1 H% K7 v
纪录片记录了一段潜航员傅文韬驾驶“蛟龙”号和队友潜入印度洋海平面下3000米热液区的经历。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其中很多首次公开的画面,令外界颇感震惊。 - f1 d5 s3 o4 Y5 w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该纪录片播出不久后,就获得大批外国网友点赞。有人说:“很难在西方媒体看到这样客观的中国故事。” ' t# ], D% N+ v J+ T
5 I; \# g0 U4 f- B2 y7 X2 e9 Z
举报/反馈 * Q: p$ p4 W: z5 g
7 f; J# y+ G' R5 K1 e/ S; H2 V/ S; `
+ E5 n5 t( S9 T/ M# G5 h
2 X9 o0 v. w3 i& a7 ~: W+ r) H4 L7 z#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