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3 B W6 q: Y8 V0 z 以往外界评价我海军战力时经常提到一个结论,就是“反舰第一、防空第二、反潜最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人民海军持续加码走向远洋力度。 % D+ d7 u9 f: I& i
7 U- G/ ^4 w: L$ S. I U% B0 X
鹰击-18A亚超双速制反舰巡航导弹 " N7 ^( s2 F0 n! p2 ~% Y
" x( B' Y, c+ e# e5 X
走向远洋意味着要脱离岸基兵力掩护,舰队要拥有独立的防空、反潜、反舰综合战力,在确保自身安全无虞情况下遂行各类作战任务。近二十年来海军装备在夯实反舰优势基础上,针对防空、反潜两大领域重点推进各类相关武器装备研发。 ! J+ w; ^! s1 [
防空领域054A型护卫舰、052C/D型驱逐舰、055万吨大驱相继交付入列,垂发单元总数高达2352个,可以发射海红旗-16中程舰空导弹、海红旗-9B远程舰空导弹,近程防御系统也有1130近防炮与海红旗-10近防导弹双保险。
- }( q8 d N4 x+ e5 h/ W/ X' o' i$ R8 j ; g3 f @+ P6 b( g
052D型驱逐舰冷热共架垂发 4 h4 ^6 `6 Z5 P
; \+ H) A% f2 y. | 舰队综合防空实力从一穷二白到位列世界第二,且这一势头丝毫没有停止哪怕是暂停的迹象,仿佛这又是火力不足恐惧症在海军的别样表现。
" w b$ Y( ~, ^) T2 j 针对反潜领域的补课,没有垂发那么炫酷显眼,但实际上也是在同步推进。例如,拖曳式线列阵声呐早已是各类大中小型舰艇标配;护卫近海的056A轻型护卫舰针对反潜科目又进一步强化了相关任务能力;卡-28反潜直升机在海军版直-20成熟之前与直-9反潜直升机一道担当着舰队反潜主力;054A型护卫舰的垂发不仅能发射海红旗-16也能兼容发射射程高达数十公里的反潜助飞火箭,极大程度提高了该型舰反潜作战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大范围反潜战力。
7 n, }! W6 u1 o4 D3 E, O$ R
$ N9 V; W" h `; l; L/ b! P. \# f 卡-28反潜直升机
8 }* x" y7 @$ ^9 m8 T$ M3 T4 p . E: z g) _- S/ x% H) M$ e, D9 z& }
固定翼反潜巡逻机凭借其高速、长航时、载弹量大等特点,一直是大国海军的反潜主力航空平台。我周边海域近几十年来长期被固定翼反潜机包围,其中包括海上自卫队80余架P-3C反潜巡逻机,以及大洋彼岸远道而来部署的数十架P-3C反潜巡逻机。
/ N$ T+ K6 U. p. D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P-3C反潜巡逻机机队也加快了换装力度,接替型号是川崎重工主导生产的P-1海上巡逻机与波音公司生产的P-8波塞冬海上巡逻机,两款机型皆为固定翼喷气式机型。 1 B1 [1 i+ {2 w; P2 U
8 x5 b# j3 d9 ?2 n
P-3C反潜巡逻机
/ V" w' H9 L% h7 m) X: W $ y3 n% [7 r+ L& m
P-1海上巡逻机是针对反潜任务专门研发的全新航空平台,最大起飞重量79.7吨,833公里巡航时速,作战半径2200公里左右。P-8基于波音-737-800客机研制,最大起飞重量85.82吨,综合技术指标与P-1大体相当。
+ j! V+ x7 W/ m3 P* C: E
% x" E! J% \" c3 J: @5 a P-1反潜巡逻机
2 \1 O! i, t B9 c
* {( @ A) a/ N0 t 高新六号是我海军航空兵近年来新进入列的固定翼反潜巡逻机,该机基于运-9中型运输机研制,其优势在于拥有更加灵敏的磁异探测仪,就是尾部那根长长的管状装置。再就是机头配置有更加灵活的360度对海探测雷达,兼顾大范围搜潜与水面目标探测任务。 3 W% P6 I; D( @+ m' L
1 ?/ T/ P) |% U5 W! B: l. W: Q
高新六号反潜巡逻机 / Y6 N2 O9 V2 _: F
# l4 W6 N+ b4 e- Y" Y" C f3 f 高新六号的缺陷是运-9平台在巡航速度、作战半径指标上弱于P-1与P-8反潜机。然而在实战中不会是反潜机与反潜机之间的对垒,各自主业都是针对水下目标,因此高新六号仍然是夯实水下战力不可多得的优势装备。
1 P. @7 f- u4 ^- m# l8 R! T 不过,仅有高新六号显然无法满足走向远洋任务需求,超出岸基2000公里作战半径之后怎么办?
: j$ e+ N0 ?: Q9 I
4 e% W U& Q& r8 j E 直-9反潜直升机从052D型驱逐舰上起飞 ) J5 M. ]$ x# X) K6 _4 x( a
! G% m' F8 O1 j# |( K2 X) V
依靠舰载直升机搜潜虽然有效,但在宽大洋面却难以做到高效反潜。在原有装备发展路径上追赶领先者固然必要,但也要认识到科技才是第一战斗力。一向追求非对称战力的我们也早已开始未雨绸缪,且已经获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成果。
, W ?* i6 ^/ x/ w! n" C# I 非对称战力培养重在创新,寻求不同的技术路径并持续深入攻关,譬如激光搜潜。 2 x# ~2 C# z4 v& W6 N
6 \. w6 q0 n) u/ A4 o 核潜艇水下潜航 / e" H; y+ h! f) S7 B
- W( c: W& v! }# l2 \; ] 海洋是水体介质,它能吸收遮蔽各类光电信号,通常光线只能照射至水下几十米位置,也正因为海洋水体的遮蔽作用,潜艇才能成为致命的水下猎手,战略核潜艇也因此成为最安全有效的导弹投射平台。 . B2 P$ ^. k* O$ D
激光却有别于普通光线,科学家发现450纳米-550纳米激光能够有效穿透水体,可以抵达100米深处,利用激光原理雷达反潜相较于磁异探测器更加精准高效,就如同扫描海洋一般。
# T( y! f2 Y( G 但是100米深度探测效果的激光反潜雷达在近海水域尚且堪用,一旦进入远海大洋就会彻底失效,现代潜艇潜深往往有二三百米,核潜艇潜深极限更是能有五六百米,对激光搜潜提出了更高要求。 # s, a- C) M3 w2 o
8 _: L R* n' [ 上海光机所激光雷达是在运-12上进行的测试
9 b2 r) F# U1 X- h* N
3 F( C# L {$ B. P( @$ m+ ` 就在国际激光搜潜界一筹莫展之际,去年5月,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发的全新机制486.1纳米和532纳米蓝绿双波长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成功获取了水下160米以下的海洋光学垂直剖面。 , F9 J% g) v4 M2 c' X" P& d! P
以往国际同行研发的激光雷达只能在夜间工作,白天由于受太阳光干扰无法正常工作,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双波长激光雷达中的486.1纳米是太阳光谱暗线,因此可以有效规避白昼环境下的太阳光干扰,达到昼夜等效水下穿透效果,且穿透效果较国际同类雷达高出若干个数量级,160米也远非探测极限,它完全有潜力对水下数百米深度空间进行穿透探测,实现对水下各类潜艇目标的全域覆盖。
0 {$ W" V/ W0 o9 u% |. ~ 486.1纳米波长激光还有更为高效的搜潜能力,一小时内即可完成数百平方公里区域搜潜工作,且不受水声信号干扰。同时此波长激光所需功耗更低,以往国际同类装备需要载机贴近海面探测,而我们的载机平台是运-12在数千米高空直接穿云探测,这就为激光搜潜雷达接下来拓展近地轨道空间探测能力奠定了基础。
, ]* V# s. E: G1 ^% G . `6 X! d3 z* ?, s: u: R# c
星载激光雷达对海搜索 0 I5 {, I8 j) I" W
9 e4 W0 A- G8 q3 w3 ^4 c
火力不足恐惧症除了在舰队防空领域有所体现,在反潜领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是原有技术路径的反潜巡逻机,亦或者原始创新成果的激光反潜雷达,都是“透明海洋”工程的组成部分。
' J/ d0 Q- t4 f ]' }* ` 透明海洋工程是我们在2015年率先发起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它包括“海气交互”、“海底透视”、“深海星空”三项子计划。
8 Y5 Q U! m7 Q+ ~- x1 x
6 [& y! o5 L+ M; N; E" H7 t" U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
1 k9 f" K: I/ m5 P/ u `! _ : n& g& C. H* E7 p% U) N. h
旨在通过部署一系列海陆空天传感器实现对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目标透明,该工程不仅有利于人类深度认知地球,更能直接助力反潜作战。可以想象一下,全球海洋任何一艘水面水下舰船动态信息皆在掌握,将对海洋作战样式产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影响。 ! d' r+ m4 L- M: T2 ^) R) U1 X
在“透明海洋”工程框架下,已经有一大批科研工程投入应用。比如,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联网运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万米级深渊载人深潜器,还有历时5年研发成功被誉为水下长城的“海眼系统”,它能在数千海里之外探测水下机动目标,去年这支研发团队还曾获得五四青年个人与团体的双料表彰。 ! u8 b- m6 f( {4 Y; _9 u
Y3 |8 Y' Y) P
海眼系统母船 u9 L! @. S C# b' q
0 J( l O, y- g1 x- V% t1 N 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拥抱海洋,而要想拥抱海洋就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而且已经开始呈现领先态势。
+ Y# v \5 R. Y
N% l! O8 u- u7 e" l& W
7 Y+ z' A3 i( x5 J
/ N6 V( }$ }, n- f9 O) Z* ?; w @$ t3 c,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