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 南极长城站是这样建立的

[复制链接]
  南极,全球唯一没有开发的大陆。人类和平开发南极,中国不会缺席。今年2月20日,是南极长城站落成36周年,大连日报特约亲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见证长城站落成的大连海洋专家陆儒德教授,为大家讲述我国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的难忘往事。
  1964年,科学的春天催生了国家海洋局,把科研领域伸展至海洋。
  1974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清华学子罗钰如调到国家海洋局,殚精竭虑海洋事业,积极推进南极科考工作。
  1977年,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规划,开启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序幕。
  1984年1月,罗钰如亲自到南极实地考察,乘坐雪地履带车和极地科考船行程9000多公里,证实中国完全有能力建设科学考察站,回国后起草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解放军海军、国家海洋局的联名报告,“建议尽快进行中国首次南极考察”。
  6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和建立长城科考站。由此派遣“向阳红10”号“J121”号以及“南极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进行科学考察,迈出了中国南极科考第一步。

" w, l; V6 H* T3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121”船驶出海湾搏击风浪。
  最庄严隆重的南极科考起航仪式
  1984年11月20日,“625”编队从上海高桥码头起航。在军乐声中,海军、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领导将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南极“长城”站站标和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交给编队领导。
  10时整,“625”编队驶离码头,上海港实施临时封江,只有“向阳红10”号“J121”号在巡逻艇引导下航行在黄浦江上,沿江轮船鸣笛致敬,江边人民挥手送别,考察队员心潮澎拜、含着泪花举手敬礼,“再见,祖国!再见,上海人民!”一位老引航员回忆:这是黄浦江历史上最为壮观、隆重的起航仪式。
  新中国军舰第一次出访外国港口
  海军“J121”船在航途中抵达了世界最南端阿根廷的乌斯环亚港,当地海军基地司令爱德华多中校带领军乐队到码头迎接,热情地邀请中国海军游览市容。驶离乌斯环亚港时,基地空军司令驾驶一架桔红色军机在我舰上空盘旋、穿掠,不断摇摆机翼,表达特殊的欢送仪式。
  在1985年3月返航途中,海军“J121”船访问了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港,引航员是一位海军上尉,他高兴地说:“第一次为中国海军引航十分荣幸,这里有好几位军官曾经访问上海,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上海很漂亮,中国了不起!”
2 G5 G& D: ^. I" t# {% [& ]( _&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121”船锚泊在长城湾的法尔兹海峡口。
  抛下“南极第一锚”
  经过1个多月万里航行,“625”编队安全驶达南极半岛的民防湾,锚泊在这里选定站址、建设长城站和开展科学考察,能否安全抛锚成为完成这次任务的关键。
  民防湾礁石密布,只有近岸几块不大的海底“脊背”上可以勉强锚泊,外侧陡深百米,是对操纵技术的严峻考验。指挥员、航海干部聚集驾驶台注视着这次抛锚操纵。驾驶台十分寂静,当听到航海长报告“锚位到”,船长下令“抛锚”,舰锚在轰鸣中砸入海底,听到舰首不断报告“方向正常、锚链吃力”,说明舰锚成功抓入了海底。
  我当即按下快门,记载了中国海军抛下“南极第一锚”的历史瞬间。
1 f, G! N4 g3 `*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抛下“南极第一锚”的历史瞬间。
  南极地图上第一个中国地名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但在南极海图上却难觅一个中国地名。当我们驶进民防湾查看海图,填满了外国名字,如法尔茲海峡、纳尔逊岛、法尔茲半岛、科林斯港等,都是纪念外国航海家、探险家考察南极的贡献。
  海域和岛礁命名,通常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即使翻译也应尽量接近原文的读音,以表达对创造者的尊重。当我们选定长城站的站址,便将其附近的小海湾称为长城湾,一直沿用至今,在南极地图上第一次填上了一个中文名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应变瞬息来临的紧迫危险
  南极天气瞬息万变,风暴来临,巨浪骤起,“J121”船经历了3次“拖锚”的险境。一天中午,大家正在甲板上松开绑扎,准备卸下建站物资,突然风力急剧增到11级,“J121”船发生“拖锚”后向岸靠近,有人大喊“舰尾要触礁了!”幸好主机前进动力阻止了后退,继而开始前进,此时舰尾离礁石不足20米,真是惊心动魄,由于正确操纵化解了触礁船毁的厄运。
  军舰激烈摇摆,一旦甲板上的油桶碰撞起火,后果不堪设想。指挥员组织了20人的抢险队,冲向甲板固定油桶和物资。军舰在海湾里机动十分困难,有被大风巨浪掀翻的危险,指挥员毅然决定驶出港湾到大海上去抗浪机动航行,整整和风暴搏斗了18个小时,才化危为安回到民防湾锚地。
; y$ {" X) r" R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在建造中的长城站主楼。
  创造了“南极速度”的奇迹
  长城湾岸边水浅,小艇无法靠岸,无法卸下建站设备。海军紧急组成突击队,跳进齐腰深的冰水,双手抡起铁锤,把200多根钢管打进海底。经过整整8小时的拼搏,建成了一个长27米、宽6米的简易码头,创造了奇迹。
  基建施工开始,地面千年冻土似钢铁般坚硬,要挖掘、浇灌“南极屋”的27个房基底座无法按时完成。海军又组成4个突击队,经过25天轮番攻坚,长城站主体工程完成。外国科考队员盛赞“中国创造了神话般的南极速度”。
  经历45天奋战,长城站胜利完工,功能俱全,不亚于外国科考站,便将原计划的“夏季站”改变为“全年站”,在南极建站史上再创“一步到位”的奇迹。

! z+ g+ }6 J) u3 I" I,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在“长城石”前留影。
  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
  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考察站主楼、落成典礼的横幅和出席典礼国家的国旗交相辉映,十分醒目。国内外科考队员拥向长城站,成为乔治岛历史上最喜庆的日子。
  编队副总指挥赵国臣一早来到长城站旗杆前,数次拉动旗绳试验升旗过程。他激动地说:“保证国旗升上长城站,是我最光荣、最重要的任务。”
  上午10时整,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在国歌声中,目光凝聚在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上。当红旗升到顶部,国歌停止,一片宁静。有人高喊:“南极,中国来了!祖国万岁!”这反映了大家的期盼和心声,迎来一片欢呼声,不少队员喜极而泣。
  海军为长城站留下永久性标志
  被称为“南极雕刻家”的军官夏淑湄,在西风带军舰激烈摇摆中雕凿了一枚精美的铜板印章,融汇了南极洲图案、长城站和一艘科考船,标注时间“1984.11-1985.4”,呈现了这次南极考察的主要元素,深得大家喜爱,争先借用在纪念封、工作本上盖印纪念。
  为给长城站留个标志性纪念,指挥所派人同夏淑湄一起选定了一块底部平整、表面光滑的大卵石,夏淑湄花费整整9天时间,刻上了“长城站”“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字样,成为“长城站”的标志物,被称为“长城石”,几乎所有队员都在这里照相纪念。笔者拍的照片在船上图片展中,被评为了“最佳摄影作品”之一。
& ?" J7 z/ i  Q9 o7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南极洲的庄严时刻。
  对待生命的豪言壮语
  我国首次南极科考,历时142天,航程48952公里,时间之长,环境之复杂,航海史上罕见。经历长时间颠簸和超强度劳动,难免发生一些不测。当听说船上随带了几个冰冻亡友的“大口袋”,大家不以为然,坦诚豪言:我们在大洋中死亡,就按照海军习惯进行“海葬”,如在南极陆地逝世就地深埋,写上“中国人”3字即可。
  确实,在南极期间伤病不断,共动手术10例,其中急性阑尾炎2例,胃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1例,严重手指外伤1例,泌尿系统结石1例,但都得到及时处置,很快痊愈。而且病房收住了13人,却无人感冒发烧。所以,大家戏言:“南极无菌不生病,要动手术来南极!”

! u$ t' o' H, B# k2 P  x) q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dmin
活跃在昨天 11: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