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渔业碳汇开发的四要素是什么?

[复制链接]
2023年3月6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联合发布《浙江省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指导意见》,将实施海洋碳汇资源的多元开发。海洋渔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碳汇”特性,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年碳汇量约为15万吨,主要分布于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地,是滨海蓝碳量的近2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碳汇潜能,激发资源价值,从而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必须重视的课题。
+ E* x0 j" T6 J4 f! s+ F# C, X, T" j2 S
一、浙江开发利用海洋  A& Y6 O+ S6 h& U+ I
渔业碳汇的基础条件
& k2 v2 t- ]$ P, k4 a! a  d2 S(一)自然资源! |0 A0 R) f5 \3 K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丰富,渔业生产能力较高。全省有渔场22.3万平方公里,资源蕴藏量205万吨,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好的渔场,也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多种水系交汇,初级生产力高,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约为107×104个/立方米,浮游动物生物量可达250-500毫克/立方米,成就了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和重要的海洋生物基因库。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浙江海洋渔业碳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源头供给条件。$ D9 L8 K1 Z* y

4 w8 `) T2 s6 [, g$ E*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R9 M" d& [: `( @% `. }  w
9 H6 E4 m% y* Q7 N4 Z' Z7 I& z(二)基本形成了渔业发展全链条. a% b% `% ~; G
渔业是浙江最具海洋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推动传统捕捞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围绕“一条鱼”,舟山等地形成了从苗种到养殖、捕捞、加工、流通消费的完善产业链条,并打造了渔业人才培训、渔业金融等配套服务业体系,初步搭建了支撑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 y* }4 p0 _) H4 y& {3 t
(三)形成了一批优势载体
" N1 L5 D) V5 F6 i0 ~目前,浙江已拥有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等综合性发展核心平台,为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提供了基础载体。此外,还拥有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南麂列岛、洞头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并打造了舟山海洋科学城等一批海洋渔业相关前沿产业园区,集聚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可以有效支撑海洋渔业碳汇的开发利用。1 J2 ]8 d" ]. c0 k
二、浙江开发利用6 @1 V" j4 R3 Y8 Y4 s
海洋渔业碳汇的现状
1 @1 [6 S+ `+ p) p" g1 P多措并举开发海洋渔业碳汇4 `7 u0 k% C! |+ N7 [: Q" f
2022年,温州苍南县沿浦镇在扎实推进浅海贝藻类健康养殖的基础上,与浙江珑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海洋渔业碳汇协议,向后者以10万元出售1万吨渔业碳汇,用于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浙江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这一交易丰富了当地海洋生态修复的资金来源,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G2 B: l/ C! X5 d% a
2023年2月28日,通过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浙江易锻精密有限公司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和机构的竞争激烈中胜出,以每吨106元的价格竞得了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西沪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认证的一年期渔业碳汇量,完成了全国首单海洋渔业碳汇的拍卖。  Z9 \. g# N: o2 N/ V) x

7 ^) f6 s/ }7 V3 r- L# b8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 F$ h9 M+ P% X" |
9 ?2 \2 q4 a4 a
舟山市于2022年6月在全省率先发布了《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积极摸排海洋渔业碳汇资源底数,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和海洋保护区建设,规范海水养殖管理,针对嵊泗厚壳贻贝项目核算了固碳量,为市场化交易跨出探索性的一步,加快拓展了海洋渔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重点围绕海洋牧场、休闲旅游等方向,规划实施了“一岛一策”,推动海洋渔业碳汇资源可持续利用。+ @7 N+ e! E: ~- T8 r
台州三门县聚焦浅海、滩涂贝类等养殖户的日常活动,计划基于碳普惠机制,在场景数字化平台的辅助下,通过打造一批践行绿色可持续养殖模式、实施节能减碳的“低碳之星”,并应用绿色认证等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从而深挖浅海养殖业碳汇潜力,实现生态富民惠民,并带动全社会更广泛地参与绿色行动。
; ^& h$ @) V) n) X6 a0 \" U! H5 b

7 q0 g- ~( x  B3 o( o3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u; u' P* P; V
: Q; b, I1 m  ]5 g5 o* k1 C三、浙江开发利用海洋
* y' H' X5 k1 H' o9 f" @) ^! s渔业碳汇的对策建议
, b) I( k0 F0 X9 b1 \第一,强化政策引领,建立“碳中和”导向的海洋渔业碳汇开发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加快顶层设计,推进完善的海洋渔业碳汇产权制度建设,合理分配海洋渔业碳汇收益权属,科学制定海洋渔业碳汇开发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到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规划体系中。二是做好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洋渔业碳汇发展布局规划并与土地等其他规划充分衔接,重点围绕海洋牧场、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等方向,打造“一地一策”的海洋渔业碳汇开发模式及价值转化机制。三是将科学构建海洋渔业碳汇发展纳入领导干部监管考核体系,完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及时纠偏及优化调整,确保各项碳汇利用举措高效落实。
& C% ]1 \9 [7 w5 q: P8 ]第二,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海洋渔业碳汇金融和交易机制。一是参照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实践经验,尤其借鉴各地在海洋碳汇发展中的经验,在顶层设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市场运行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规则,先期利用省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等平台,尽快建设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架构。二是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碳汇储备交易制度,选择嵊泗、洞头等地试点发展多样化的海洋渔业碳汇减排项目,逐步探索和完善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并与全国碳市场相衔接。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开发适合海洋渔业碳汇特点的交易产品、交易模式,发展基于海洋渔业碳汇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建设海洋渔业碳汇银行,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四是加强风险管控,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要素及发展海洋渔业碳汇保险相关业务,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I* u# f" h# d- ?
第三,加大技术支撑,构筑海洋渔业碳汇人才与技术体系一是开展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海洋渔业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构建海洋渔业资源固碳机制与增汇途径、生物量与碳汇测算、碳汇市场评估等海洋渔业碳汇相关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二是整合现有科研及监测资源,利用智慧海洋大数据集成,构建包括海洋保护、土地利用和遥感检测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明确全省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状况与碳汇能力,绘制海洋渔业碳汇地图。三是发挥省内相关科研平台与人才力量,提升海洋渔业碳汇科技水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以指令性任务、业务项目等多种方式着力破解相关技术难题。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持续加大海洋渔业碳汇研究的投入力度,对关键技术研究与生态监测体系构建等进行重点支持,推进海洋渔业碳汇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驱动型增长模式发展。" p" ]+ Z, N' N9 `0 U
% \9 l4 |; l8 v9 N, E. [6 Y! U&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 L6 u' C1 ?' \9 V4 y6 u

' i& s, c* R+ ?, e5 Z" l! X3 [第四,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海洋渔业领域减排增汇协同机制。一是聚焦“双碳”目标,统筹推进陆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海洋资源环境综合治理,持续精准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协同开展海洋渔业领域增汇与减排,提升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提高养殖单产,大力发展海水立体养殖,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方式与强度,加大新型养殖工船、先进养殖作业平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施设备的应用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序利用深水远岸,推进陆海深度融合、协同有序发展;三是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海洋渔业产业低碳发展,加快渔业机械的高效化转变,支持发展高经济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绿色养殖,建设以碳汇渔业为目标的“蓝碳牧业”型海洋牧场。( Q, F! ^" s. l- E& q. f  U
- p% v2 r5 w, p+ [- I-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 [6 G! A+ c0 ?2 g) o& R' K8 X& P3 g! G( C6 N8 V4 e7 @
作者:贺义雄,博士,副教授,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兼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咨询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与管理、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分析、海洋经济运行评价与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SCI、SSCI、A&HCI、EI、CSSCI、CSCD、北大核心等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的资政建议先后获国家发改委、浙江省、深圳市等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5 z- R( b  Q/ U7 c- y7 {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市场主体视域下海洋碳汇项目风险传导机理、测度评价及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多案例的信息挖掘(2023C35059)研究成果。/ S6 g; m9 _! N+ O  `- e

8 c( a$ ?4 K) l/ l0 I<ul><li id="1V6EP7MQ">
* N9 k& G3 b  B" w0 w
9 J! @& P3 H# f4 T$ F"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k9 s- w" T' U+ S: R0 a9 q
0 _1 Z7 k. A2 r6 U9 m<li id="1V6EP7MR">% V8 c/ p- M* E. E1 l

/ S6 `% r6 ~8 ^9 D6 T2 ?4 r) w信息来源:之江策。& E& W0 o3 l6 C+ e  q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