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N8 o! H4 @; M/ G* i$ o
8 R" K3 u7 r$ |( O 在浮冰区科考作业的“雪龙2”号。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r1 c$ n3 T( G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科技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引领下,中国海洋科技发展迅速、破浪前行。 6 K' q0 {& g3 h9 Y& Z) d' n9 z
海洋重器世界领先
8 E8 p; ]7 G) \) u# M 今年年初发布的《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第5位,与排名第4位的日本差距逐渐缩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两个分项中跻身世界前二。
/ R0 M. Q4 S& `. U# G$ a 目前,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海洋重要技术装备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批海洋重器在海洋科考、深海探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家表示,我国已形成一支拥有20多艘船规模的“深水舰队”,具备从物探到环保、从南海到极地的全方位作业能力。
& _3 X+ C( Q- G( `) ~5 @ 今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上海。在“双龙探极”的科考任务中,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首赴南极,表现优异。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在近200天的行程中,“协助”考察队圆满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维护以及南极罗斯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相关海域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 P, D6 \- z/ b# k- W
从“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创造深潜纪录,到“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从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到我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天鲲号”……在海洋装备领域,各类“重器”功不可没。 {( _# g! z- e& h% A0 x
投入增加激发潜力 ; o2 c2 @( I& e8 k+ b) l
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海洋科技为探索海洋提供了支撑。而海洋科技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则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潜力。 7 A! b6 r- m; x" O
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增长迅速,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700件。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表示,2018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比2011年增长了2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90%,专利授权数是2011年的3.5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3 q3 p) \5 ^6 O' Q/ P! C
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精英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已拥有海洋科研机构近200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3.5万人;上海、深圳、青岛、宁波等7个沿海城市都已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 ^; I7 G0 \# y7 f# o) ]6 ]+ z/ I 创新驱动填补短板
" q- ~, [8 S. ]% ^$ q( i 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已进入局部领域“质的突破”阶段。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仍存在自主创新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短板。 / }. j2 g' @' E) J, w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认为,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效应。目前来看,海洋科技创新仍处于被海洋经济发展、引导、促进的阶段。
; R! s7 i6 w2 u5 P7 p7 `( w 沈满洪建议,应抓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源头,加强海洋学科基础研究,实施海洋科学及其海洋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
- R q9 F6 s: O# E3 q( w+ c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专家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依靠政府的“供给驱动”和市场的“需求拉动”,在科研院所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能力,不遗余力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 U- M) h J# C+ Y" Y$ }4 |5 H+ l: ^3 k/ |7 z
5 ~' s2 j8 m+ Z2 P/ L$ F3 {: i8 w+ d3 G
R: ?# ]1 Y7 P% x*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