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中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复制链接]
8 k4 `+ z0 M- s- @' [* s$ s- }) n

原标题:创新驱动 中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 L* N; q2 J; C0 Y L

“十三五”成就巡礼

# ~6 X9 y& U4 q/ W: e) `

本报记者 陈 瑜

& V/ j8 l" |, e+ w$ N0 m0 l. I

9月28日,“雪龙2”号结束首次北极任务,顺利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 n, d9 x# v+ n3 N' V5 K7 U

5年来,从极地到大洋,从深海探测到天眼瞰视,一批包括“雪龙2”号在内的“海洋重器”投入应用,助力我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 B* `) f' g/ i& w1 e

潜水器实现谱系化

& v, k; z. A+ `' N$ B$ y8 e7 K% l

建设海洋强国,依赖于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

1 C" u9 M6 s# y

“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

, h. N4 p+ g8 P( ^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2 F, v% B0 Y8 _, U* V! Z/ S" K

“此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说。

! F) U2 x% J, L4 A# l/ P2 T& C5 q3 |

与此同时,无人潜水器持续发力。2020年,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7米的“海斗一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8 `8 y* o5 m& I" x, f

海洋调查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科考船是开展海洋调查的载体。

7 }2 o$ V( q0 X8 C# B

5年来,“嘉庚”号、“深海一号”、“东方红3”号、“中山大学”号等一批大吨位科考船投入运行,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这些创纪录的船只,成为我国进军海洋的利器。

^) I/ \# g+ @7 S

2017年5月,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则实现了世界首次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 A4 T' }3 w$ b

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5 j( c# G9 l( L) T

对极地科考来说,破冰船是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

% i- H3 p X0 r7 d4 B3 X& p4 ?

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当年11月,“雪龙2”号与“雪龙”号首次实现“双龙探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

" }; [6 a, G9 k) T

从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航空力量堪称科考的翅膀。

8 }$ D" {+ B$ L2 i% F: u3 W

2017年1月,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南极中山站起飞,历经4个多小时,飞越1316公里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雪鹰601”的加入,使我国南极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加强,我国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 Z3 R) Y& F' m y5 n5 j& U

经过“十三五”,我国建成了“两船六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保障平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南极恩克斯堡岛的选址奠基,开启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征程。

1 S+ E5 C4 m0 r# l& k, h7 r

2017年5月,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我国首次担任东道国。中国政府在此期间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实现了我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突破。

% n& v$ u6 F Q8 Y

海洋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7 R- \0 l& E0 P3 `0 W( o

9月21日,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7 C, _; E, [2 R3 U7 \- h7 U: ]: h8 i

目前我国有7颗在轨运行海洋卫星,6颗是“十三五”期间发射的。其中,2018年9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开启了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时代。当年10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由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并成为全球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 C! q6 a/ Y- D* ^$ y

“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卫星观测能力、应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总结。

+ E ~- A& C- F& q4 L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海洋动力环境预警实现海况预报,将产生诸多可持续、可预期的收益。(陈瑜)

q" {0 ?" V X( t g. {( G' G5 Y4 }$ ?: c 8 B' [; S, o2 [3 D% w: T7 w 5 G4 O4 B: P3 e) g4 L! w' I: c6 Y0 x0 b! P2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杜文章
活跃在昨天 19: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