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6 {0 J# h! v. s; K3 c! O 原标题:创新驱动 中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5 {; U' c P4 w8 h
“十三五”成就巡礼 1 L* q( w, \; a7 D) n" Q
本报记者 陈 瑜 + p! K+ t' O- g$ g- c2 w) T$ h- B; S& d
9月28日,“雪龙2”号结束首次北极任务,顺利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 P B' {3 {4 ^
5年来,从极地到大洋,从深海探测到天眼瞰视,一批包括“雪龙2”号在内的“海洋重器”投入应用,助力我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4 C/ O& D, } X1 |1 i 潜水器实现谱系化 5 J, G7 ]. v" |' a; ~
建设海洋强国,依赖于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 - x% x6 M- M/ S9 V: V5 O3 W
“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 5 C! S$ P- i, i1 C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 P8 K& O) R) D! _* G, F/ a “此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说。 2 O2 B F' T4 F
与此同时,无人潜水器持续发力。2020年,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7米的“海斗一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 @3 {* H* z- G8 J2 o 海洋调查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科考船是开展海洋调查的载体。
& F7 V* u: a6 d! b. H. K 5年来,“嘉庚”号、“深海一号”、“东方红3”号、“中山大学”号等一批大吨位科考船投入运行,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这些创纪录的船只,成为我国进军海洋的利器。 : [: N2 y8 l! d9 p( u& s5 R. A
2017年5月,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则实现了世界首次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0 s, F8 M" Y `0 D; [ 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7 R; y! }$ v" n' a 对极地科考来说,破冰船是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
8 r* M8 N4 y& Y- ^ 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当年11月,“雪龙2”号与“雪龙”号首次实现“双龙探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 ' e9 A4 Z9 G1 F! X
从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航空力量堪称科考的翅膀。
* r. a: e* k) g 2017年1月,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南极中山站起飞,历经4个多小时,飞越1316公里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雪鹰601”的加入,使我国南极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加强,我国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0 y0 ^6 u' u/ R* X3 H* J, T, U
经过“十三五”,我国建成了“两船六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保障平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南极恩克斯堡岛的选址奠基,开启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征程。 : n- |$ u3 d4 @5 p% e6 w; g
2017年5月,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我国首次担任东道国。中国政府在此期间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实现了我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突破。
) S" v+ Q* S* B8 m B 海洋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 I/ F( }( L) U+ g1 {
9月21日,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 \) Y4 `0 Z, G* N! R2 K; \2 K 目前我国有7颗在轨运行海洋卫星,6颗是“十三五”期间发射的。其中,2018年9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开启了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时代。当年10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由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并成为全球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e4 e, u$ P/ Y
“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卫星观测能力、应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总结。 ! B S, @5 c; E a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海洋动力环境预警实现海况预报,将产生诸多可持续、可预期的收益。(陈瑜)
/ D1 ~3 U; F) Q. F4 q) W1 O! ^% ] D- D2 k5 a
: ?4 o3 Z3 }, u0 x4 k1 [% m( Y% f% i$ e, _* j0 i
. r+ D/ c7 m/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