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要游历海底两万里,已经难以见到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山峻岭”,只有一座座垃圾山分外夺目。 8 ?$ h8 [$ c" E) L; d5 v; V
日前,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深海勇士”号发现海底垃圾场,其中主要是塑料制品,一些海底生物甚至与塑料垃圾连为一体,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人类对海洋垃圾的关注。
3 q% g5 Z5 a! R) H3 T“海洋垃圾的量可能超乎人类的想象,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现多条垃圾带,要想预防和减少与海洋塑料垃圾相关废物的产生、入海,管控海洋垃圾,首先要了解垃圾的来源。”近日,在“中国环境故事网络”活动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立会说。 1 T1 Z7 D+ m1 c, H# X. g9 s- y
然而,针对海洋垃圾的来源、处理方法等,科学家尚未达成共识,这给管控和治理海洋垃圾带来了困难。 " X! U$ i7 Y. @/ i+ Y7 c( C: G
用“很不可靠”数据甩锅
. x Q/ S( Z4 y$ {# F# r: U5 p% I近年来,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为代表的研究机构陆续达成一致的结论,塑料是海洋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不例外,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塑料类垃圾总量常年居于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之首。
7 D* S1 q# p* n: ]- F4 R我国是塑料生产与消费大国,产销量长期位居全球首位,备受国际关注。 9 N# J6 c' n5 W. A _( i4 j
2015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称,据估算,仅2010年,约480万~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排入海洋。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中,前5位最大排放国都来自亚洲,其排放的垃圾超过全球一半以上。其中,来自中国的海洋塑料垃圾最多。 ' a; A0 T- h; N
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该研究用海岸线人口数量估算往海洋排放垃圾的量,指标单一、误差大,难以反映客观事实。 & Z4 H) r m* K' y. l+ d* S5 j6 T% W
倾倒海洋垃圾的矛头直指中国,但还没有结束。
1 q" g% {- M U6 B# N& q2017年刊发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通过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万~241万吨,超过90%的海洋塑料垃圾来自污染最严重的122条河流。在排量前20名的河流中,中国大陆6条河流入榜,排名第一的长江占世界总输入量23.71%,且与第二名恒河的8.19%拉开了距离。 2 k& B9 M( r2 j
李道季强调,前后两项研究所引用的数据“很不可靠”,研究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此外,研究方法均基于模型,而非对实际情况的监测,不够科学和严谨。 6 d8 t8 h0 G# g7 g6 g& z
事实上,我国一直拥有相对完善的塑料垃圾回收处理产业,处理了大部分可回收的塑料垃圾,因此,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的组成和数量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从2007年以来,我国在沿海50余个站位开展海洋垃圾分布状况监测;发布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即“限塑令”;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2016年全面推行河长制;2017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项目,同时,在湖泊实施湖长制。
$ ?1 B( K5 e# T4 h, O" X“我国的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部分城市开始尝试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限制洋垃圾进口,河长制、湖长制等措施的施行,大大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及垃圾从河流入海的量。面对国际质疑,随着国内环境保护情况的持续改善,我们研究和调查的结果陆续发表,对国际上的不实报道,用事实和真实数据作出了回答。”李道季说。
/ P. A$ j3 I: }- S从2013年开始,李道季科研团队启动对海洋微塑料的科学研究。李道季团队利用物质流模型和实地调查得出结论,2011年中国海洋塑料垃圾产量仅在56万吨左右,并在此后几年逐年放缓,当时预测2017年后每年减少10万吨左右。这与2015年《科学》杂志那篇文章得出“中国塑料入海量全球最多”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
5 I c+ A% W& _' g1 ~5 m2 j李道季表示,我国已经展开基于实际调查的实时监测,较间接预测更有说服力。“我国学者和媒体不必盲信国外研究结果,因为我们海洋垃圾来源的监测和研究实力很强。” . L: n# t4 O5 j) e
处理方式以打捞为主 . x& e: e- _0 x! x9 R( _ X! x. ^
面对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应对步伐缓慢,这是由于处理海洋垃圾的难度巨大。安立会介绍,填埋、焚烧等陆地常见的处理垃圾方法,均不适用于海洋,目前,海洋垃圾以船只打捞为主。面对巨大的海洋垃圾基数,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 v" O- z8 \% C2 T5 I7 w
此外,大的塑料垃圾在海水、海浪、风力和光照等作用下极易被分解为微小的碎片,这些碎片非常小,增加了打捞回收的难度。
6 Y) M1 o' ~0 z7 ^& K& [安立会补充道,“相比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深藏在海底的大量垃圾收集更为困难,对海洋微塑料(直径<5毫米)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几乎没有办法去除。” / _3 J& i1 D' c! y# c& B
早在2014年,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就被列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 |; a7 ~; ~) [4 i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季君晖表示,塑料诞生的150多年间,促进人类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也因回收处理困难、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易降解成为“最糟糕的发明”。 9 U+ i/ H( g: g0 i7 t' ~& ^1 P4 ]4 y6 L* P
与此同时,塑料废物的产量还在增加。今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包装产生的废物量达到1.4亿吨,超过建筑、纺织、个人用品、交通等领域,位于所有领域之首。
) a6 y$ f! W# M1 e( ~' b情况不容乐观,联合国的预测显示,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超过海鱼的重量。 4 }. v! F3 ?1 i+ |" v7 A
在未达成共识领域加强研究
8 h8 ]( z# D0 j& S; b海洋垃圾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海洋垃圾相关研究的投入力度。其中,海洋微塑料就是投入力度较大的一项研究,仅2015年—2017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即支持了20多个与海洋微塑料相关的研究项目。 4 s( o$ x* ?# Y+ p+ G% X
李道季表示,部分媒体将微塑料比作“海洋PM2.5”,有失偏颇。“在实际环境中,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仍然不甚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 V/ N7 Z8 i% q9 b此外,他表示,尽管我国出现了一批规模性研究项目,然而到目前为止,有些研究方法学还存在着问题。国际上对于形成统一研究方法学问题存在着很大争议,仅在基本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共识,仍有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全球海洋不同环境研究获得的微塑料数据缺乏可比性,而只具参考作用,造成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困难。 8 l* W& i6 z/ O- } R+ A- t( `
他举例,在海洋微塑料来源与归趋方面,我国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陆源塑料垃圾入海通量及分布和输运途径,但国际上相关研究结论还存在争议。国内研究界要在与国外平等对话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 b+ F$ l8 a, o. D( b“几百亿年前,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体诞生于海洋。管控海洋垃圾、保护海洋是所有国家的使命,试图将责任转嫁于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的目标。”李道季说。 " p; n1 c$ U" y; K ~7 d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3 C ^- C/ ]9 i; G( s1 w7 b
" I( G4 g3 ~& z- W0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