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b, z) L( t3 [核心期刋一一理论学刋 9 m* q7 }: C9 D
0 a/ x6 x+ o! Q$ N
发表核心期刋论文 4 e7 S" `+ H2 a5 q+ s0 K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率先进入了海洋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外接国际市场,内连辽阔腹地,具有极强的牵引和引导力。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特别是海洋经济优势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进而构筑海陆经济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海陆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1 |! f( Y& [1 G, E0 I
. B2 L2 e! _# D7 F" J3 C
海洋生态经济专著 ; A" w2 T4 L, B# ]( @
一、实施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
9 D8 {- D% H& a6 y' |4 G
3 w2 O, i8 w/ Q0 c(一)推进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要重视陆域发展,又要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建设蓝色经济区,对于统筹海陆资源,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l1 G6 \; y# ?" ]
: z7 \! ^$ c2 P+ X2 ^; h
部分专著
+ l' [/ `, h3 e% P, i(二)推进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实施山东经济大联动、大发展,可以更有效地拓展环渤海、环黄海经济联系,发挥通达海外的经济要冲作用,广泛集聚经济势能,激活生产力,对于改变传统的海陆分治、产业壁垒,确立系统整体的科学发展理念,对于推动山东经济由单项突破逐步向整体优化发展,促进山东经济上台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o2 t& z: [& @& N; d3 J2 P: Z
( H0 R* i) r( x6 X V* S; a建设海上中国专著
8 n9 C& j3 ]( J) t(三)推进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经济优化互补的必由之路。山东半岛囊括了海上山东、黄河三角洲、半岛制造业和半岛城市群、半岛港口群的核心区域。这一区域聚集了全省的主要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山东西部广大地区腹地则具有广阔的能源、市场、经济空间。山东实行海陆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将对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沿海港口、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 U' N# S9 Z! V! o: Q2 t1 M/ m
U8 k3 O& A% L3 f& n海洋强国论 " s ~% S; G& N+ T$ m( z! ?
二、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突出的优势条件
) }. V" c% N' Z( L" l
- B, ?. M% f" ]8 E+ q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付诸实施后,必将使山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
/ \" ]/ x1 X) \0 G4 ~. k/ C% t
9 m0 Y: f. `# d B+ {: @: `论海洋国家战略利益 6 b) G" }5 D) M; u
(一)山东省的区位地理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从国际区位看,山东半岛处于我国北方海岸线的中偏南段,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国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通过加强与日韩合作,可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带动对外开放进一步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海陆统筹战略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依托港口、铁路和节点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 [# L0 p- w7 y3 Z" B$ K
* s- l: V$ h7 D* w0 s献给98国际海洋年专著一一龙,将从海上腾飞 o3 W- w% e* P! M5 l
(二)山东半岛的资源优势。山东半岛拥有珍贵的黄金海岸线,海岸线长3000多千米,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之一。全省沿岸有海湾200余处,近海海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滩涂3200平方千米,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400多种,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驰名中外。山东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式海岸,是我国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是中国石油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石油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山东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已发现矿藏资源150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山东省海洋能资源、潮汐能蕴藏量4亿千瓦,波浪能总蕴藏量411万千瓦。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山东省主要滨海景点有34处,位居全国第三。 L" O& s% Q# M8 {
# [% {" f$ O: A" g' j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 c1 n$ c0 }0 m- ?(三)山东省的交通运输优势。山东境内有铁路25条,铁路通车里程达3000多公里,形成纵横贯通的铁路网络;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首位;山东现有港口泊位285个,其中深水泊位136个,港口年吞吐能力7亿吨以上,所有港口均对外开放,同日、韩等多数国家的主要港口通航;航空事业迅猛发展,现已建成包括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国际机场在内的9处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700多条,并有直飞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目前,山东半岛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0 Z% P7 L1 R$ l$ i" R: {
, \7 y/ Y& B* v6 C% k9 g8 q考核俄罗斯远东地区
- E) A# `6 z5 G+ u: B! B2 @; C(四)山东省海洋产业集群呈现集聚效应优势。当前,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群,成为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半岛城市群的家电、石化、汽车、纺织、水产品及农副产品等方面基础较好,已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 Z+ j( ?; t2 P- ?
/ `. z% y1 U1 P3 R; z) D% L) ?5 y; s
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
. i- I, i: N, Y7 a* U+ _. r(五)山东省海洋科教资源优势。山东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领先地位。山东省内有市(地)属以上独立海洋科研机构30多所,有7000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近60%。在24名两院院士(包括外聘院士)中,海洋领域的占14名。拥有20多艘海洋科技考察船、2架海洋监测飞机、1000多台大型实验设备和100多个重点实验室。近两年来,国家在海洋方面围绕生物、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科技问题共安排了6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十五”国家863计划海洋第一批项目中,山东省承担了130多项,取得了一批对海洋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 V2 ]& J, D" F" `. W# W- [; _' x" m$ a+ F% Z
南中国海
# D" O2 A6 }* W8 ^9 g三、山东半岛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 @, ?& g; G6 q6 t% F
& x$ S, j7 ~$ N" G, ]+ A* @! Q. V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山东半岛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海陆联动,海陆一体,山东才能跳出陆域资源的制约,才能拓展腹地经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经济在一体化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山东省整体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 E7 `6 }7 m- F7 u0 R
# a+ ^7 o4 R7 \+ f3 I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 c/ m. F9 `: W3 s3 k2 w3 a& V
(一)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和体制不健全。山东省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一方面,海洋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手段有限,对山东省海洋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调控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涉海部门众多,行业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各涉海行业交叉重叠发展。& f6 [2 v, H* p, k3 F
; f4 i* ?# o3 ~2 C5 S1 E$ K) @现代捕捞渔船
' c( [/ e3 a! q/ x4 F(二)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加强海陆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克服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发展的盲目性,实现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十分紧迫。海洋产业布局的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主要表现为“诸侯经济”催生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海岸线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有的重点港口市已出现无岸线可用和无地招商的局面。同一空间场所的布局缺乏协调与沟通。例如,海洋产业之间对海涂争夺激烈;海域和海岸带使用存在多重矛盾,工业生产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时常发生用地冲突,港口运输与水产养殖业发生用海冲突,盐业和养虾争占海涂矛盾突出等。8 o/ W4 p0 R! K1 h
" i" J7 t2 ?! b# J2 V/ O- x+ \
蛟龙号
1 R. ]# Y+ {: w/ ~4 D(三) 海水域环境恶化,海洋生态受到破坏。陆源排放污染严重,尤其是海陆产业在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等环节上不能一体化合理安排,如上游的工业生产对入海河流的污染往往给滨海旅游业和海湾鱼虾产卵场造成严重损失。在大城市毗邻的海湾,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洋产业自身污染呈加重趋势,海上石油开采和船只碰撞溢油,以及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海湾潮间带天然生长的鱼、虾、蟹、贝、藻普遍衰退。
2 T# U1 P+ E; g s& k9 `: ~; ^
! g9 G' T, ^, `9 N北极冰雪融化 5 O1 Z: K T, G; c& Y, A/ S
(四)海洋科技体制机制有待于完善。海洋科技资源目前仍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状态,资源共享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数据资料重复浪费,共享水平低,面向行业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放程度不高,海洋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形不成合力的问题突出。
+ ?4 {! K5 @: W
8 k3 L! p( L0 x8 Q2 x+ u海岸带区域 6 a4 W0 L6 ]0 ]5 }) C% s# _& K
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海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型、创业型人才匮乏;二是直接服务、扎根于基层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高层次海洋人才数量偏少;三是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上政策还不够宽,在人才使用上缺乏竞争机制等。2 i- N( n: o3 n* c
% Z' ~, i+ [' A3 w滨海旅游
6 O7 ~( Y2 k2 v4 Y+ G" e4 f; z(五)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无论是从山东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发展表现在经济总量上的差异还是表现在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来看,山东地区经济差异均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将会出现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不发达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持续扩大。
' r) c4 [; ^4 x, x8 E山东半岛具有良好资源基础和客观条件,应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弥补自身不足,充分利用其陆地、海洋、科技资源等优势,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最大限度的产业集群规模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蓝色经济区海陆一体化发展。
$ I1 O3 Y2 }& x, j$ m" w0 J/ s \) W% F" @
3 g! J, n, [/ R% [: s3 X0 _' O2 ?- }) e# K2 u- m& r
四、实施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实施关键节点突破
* O; K) Y; [5 P( n8 {; H% `0 q, [
$ f$ [* f5 v1 A3 t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仅仅是山东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经济增长、统筹协调、环境友好区域发展新模式。从哪些方面入手将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特别是海洋经济优势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实现海陆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是山东海陆一体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将几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山东半岛海陆一体化建设。
! h" B$ t1 Q! C3 I6 P' [! s5 k6 X1 I. e* g
现代海洋港口
4 c; H+ Z: i% i, G(一)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接点之一—港口。港口产业促进城市发展。港口对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经港口运输的货物传导,货物在流经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和设施等,由此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益,从而给城市带来产值、就业机会、税收和资金的增加。其次,港口产业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品牌。港口产业形成区位品牌后,可以利用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加强营销网络功能,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同时,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响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开拓市场的能力。
$ Q: ^9 ]4 y' d2 a! ~- w ^/ e+ d) @5 h! A* X' B; a; N
现代化海洋港口群 2 @ B; c, R7 Y7 [. t
(二)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接点之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可提高产业竞争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产业集群还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6 `: S4 X* a) g! {8 _" ^% h& z: Y3 A0 f/ u
海上牧场人工鱼礁
$ e! ?8 [+ r# i& l- P( A! s/ b0 e(三)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接点之三—陆岛工程。海岛作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和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其地位已经逐步受到各沿岸国的重视。通过交通设施的建设,把面积较大的岛屿和大陆连接起来,构成连接大陆和海洋,实现海陆优势融合、经济联动的纽带,有利于海陆经济的同步增长。
. E+ X; e& v0 ?+ N8 Z! h$ p1 F$ Q- i7 n
深水港区 0 s1 q- j. f4 m; {
(四)海陆经济一体化轴线发展——综合交通设施。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物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等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区域发展服务,满足区域交流、发展的需要。交通网络通道实现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协作和互动,拉动传统经济带的转型和升级,是实现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加快拓展和完善由港口伸向腹地的交通网络,加快“东出西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使全省各地及中西部腹地能通过铁路、高速公路便捷快速到达港口,增强沿海港口的内陆通达性,充分发挥港口和腹地的互动作用。
: P5 ~: x) P4 X8 U) w( p
$ {5 v4 e3 C, ?) l9 ^' m: ^ t青岛数字化港口物流
- U# A7 Y* _$ W% Z, U( C5 ^( G(五)构建海岸带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山东半岛海岸带与内陆区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加强这些城市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城市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沿海城市在加强与腹地的联系时需要利用经济相配套的关系优势,深化与腹地的经济合作,为加强联系奠定更加稳固的经济关系。通过集团化的合作道路使各港和腹地货源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彼此间一定的约束和激励方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强港口航运中心地位和组合港建设,完善集装箱疏运系统,提高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质量。
. ^% ~6 z6 E2 N" Z. v# O8 ]) o: y; |) [( ?% [
作者在论坛上 8 N; x, |: P- z: d0 b, f* p
(六)半岛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物理载体—河流。河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山东在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岸、滩、湾、岛、海诸要素资源,但是缺乏关于河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阐述。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应从海河统筹、海陆统筹的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海河统筹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并统一谋划和规划山东半岛运河与海运网的规划与发展,全面修复已有入海河流体系,连通河流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和水运网络,为蓝色经济由海向陆梯次推进注入河脉,加速融合,促进海陆、海河一体化进程。
! A6 t( Y' F0 i& W. Q
8 t! K" g/ o* j. Q' r+ `现代港口群
0 ]2 g+ k! [$ ]5 P5 G; R' h五、实施半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强化重大政策措施1 `9 r, w! M B
2 h2 N/ I @$ ?* `& W( O! _0 I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山东半岛,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不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将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竭动力。要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通过点、轴、面等空间要素的有效组合,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做好保障。
$ c3 Y7 k/ Y! j) {$ U" Q% u- J+ G7 |0 I W
现代港口城市青岛一角
0 c N2 U+ X: |" K, h) I/ w8 s; Y(一)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科学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是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体制的先进、合理,才能使海洋各项事业秩序井然,纵横结构密切配合。因此,政府推动、协调、综合管理是关键,也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建立半岛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解决区内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市或单一部门不能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整合有关半岛地区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政策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2 u# B0 R- i; a3 X* r5 `) | {4 K- V: y2 z! u
海上工程平台 g4 [- y: r! G4 y3 |& y* h
(二)加强半岛海洋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根治陆源污染,坚持控制与治理并重。海洋污染表现在海上,但其来源主要是陆地。由于陆地长期由河流向海里连续大量排污,有些海域成了名副其实的 “海洋荒漠”。因此,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必须坚持陆海并重。海洋环境管理从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到以首端为重点的全程治理。可以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排海申报许可制度,对所有排海的陆源排污口和污染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把实现海洋环境目标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将海洋环境污染控制与陆源污染治理并重,从而控制污染物入海的有序和适度。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督的投入。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系统装备落后与不完备,远不适应省内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迫切需要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究以及基础建设的投入,将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项目纳入省有关计划之中,并对已有的海洋环境监测、执法监督体系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和海洋执法监督系统。
! _% ^* `' i# F4 a( ]* E+ H! \1 D# I; Z: M
浒苔灾害 8 {) d! ~/ x/ L2 _
(三)实施海洋科技进步与人才建设工程。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山东应发挥得天独厚的海洋科教优势,当务之急是建设人才工程。一是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海洋职业技能教育已成为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山东省要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重组,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快全省特别是沿海中心城市海洋产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联姻。鼓励支持开展以各类海洋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扶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海洋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同时,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积极与劳动、人事及海洋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在相关专业建立职业技能认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蓝色经济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按照科学管理、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注重实效、双向选择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海洋创业创新人才。对于引进的海洋高端人才,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研发资金、安家补贴、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厚支持,做到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建功立业。
; R- f) v6 |# p2 e" q
2 i" _+ g ~8 j& t( ~. B% A; ]* v _) {: ]3 I; l
(四)优化提升海洋产业结构。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国外,许多国家目前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石油、海洋生物产业等已经成为海洋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也是海洋高科技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洋油气业和养殖业发展很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目前这类产业还没有发展成为海洋主导产业,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相比较,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和必要的投资,促进其更快的发展。在海水养殖方面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加快海洋牧场化的进程。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海盐业、海水产品等产业是山东省的主要传统产业,在近年来虽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相比较,技术构成明显落后。例如,在海洋捕捞方面,大、中、小型渔船严重比例失调,能从事外海和远洋捕捞的大马力渔船太少,而中小马力渔船过多;在捕捞渔船中有冷冻设备的渔船比例很少,捕捞渔获保活、保鲜能力很低;在远洋运输方面,港口装卸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海洋运输船舶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大型运输船舶少。这些情况说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应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产业由目前的劳动密集型或劳动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这些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档次,提高其附加值,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王诗成2011.2刊发在《理论导刊》)
4 c+ t0 v# v0 @6 U2 P* P( I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G3 z, I4 H& N5 k7 Z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