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k/ k- A. V+ N c& ^1 P# z( U
' Z$ k* ^& {3 p( F 据统计,海洋地震约占全球地震的85%。自有仪器记录以来,我国近邻海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48次。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组成省份之一,江苏省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是受到海上地震威胁的区域。 ' }# k9 d8 J: s7 }1 ?1 B! A, m
近日,记者在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江苏主题采访活动中探访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平台、江苏地震台测震台网中心等,实地了解该省在海洋地震监测新模式方面作出的创新探索。
3 n$ M% B- m* W# ]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赋能,持续开展海洋地震监测关键技术攻关,首次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建设了海洋地震监测网,有力地促进了海洋地震的监测与预警。”10月15日,江苏地震台台长郑江蓉对记者说。 : S% }/ A1 F6 E8 f
两颗“小馒头”,监测千里海洋微震动 4 q' |* H* ]# r
海雾弥漫,波浪纵横,一艘小船颠簸地行进在大海之上。不远处,鲜黄色的海上风电工作平台赫然在目。“我们要探访的海洋地震监测设备正位于其上。”风浪交错间,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宫杰对记者说,“它可谓是海洋地震监测的‘大功臣’,让我们能够把海洋地震监测的‘手’伸得更长更远!” 4 d0 Q& \ w% O+ p! Y# ^
登上平台,两个宛如“小馒头”一样的小型设备映入眼帘。“其中,较大的设备是一体化宽频带地震仪,其内置了如同摆锤一样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现实时的海洋地震监测;而较小的设备则是高精度烈度仪,能够通过地震动参数记录准确地测定仪器烈度,为实现海洋地震预警打下良好基础。”宫杰介绍。
K" _/ A1 H/ u8 R/ {0 Z 据了解,一直以来,海洋地震监测站的建设存在供电、通信和运维等问题。“海上风电工作平台可谓是海洋地震监测设备布置的‘风水宝地’。”宫杰说,依托风电平台自身的发电能力,可以保障海洋地震监测设备的电力供应;与风电平台同步建设的海底光缆,保证了观测仪器的网络通信要求;海上风电平台体积大且振动干扰源较少,符合地震观测的技术标准。
9 S! F% Y. o1 \; p3 m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苏省地震局已建成7个海上风电平台观测站点。这些站点与现有的3个海岛观测站共同组成了该省的海洋地震监测网。自2023年组网以来,已记录到发生在黄海海域的2级以上地震10余次,大大提升了该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
7 k) h: E: s- ~6 R 一座“大中心”,统筹陆海数据精定位 * h5 ?" {1 S# `5 h2 C* S
钟山脚下,梧桐道旁,一座乍看并不起眼的高楼,是江苏地震台测震台网中心。步入其中,只见数个大小屏幕闪烁不停,实时传来的波形信号像体检的心电图一般,监测着大地的脉动。 4 M" x9 A& k+ I K% y
“如果说海上风电平台观测站点是我们的‘手’,测震台网中心则无疑是我们的‘大脑’。”郑江蓉说。 : R& ]/ ~5 q& ]) b+ a' _- Q) S
郑江蓉介绍,江苏地震台测震台网中心能够实时采集、处理并分析该省海洋地震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中的干扰筛除,“一旦发生海洋地震,测震台网中心的相关设备也会迅速发出警报,并在1分钟内产出地震速报信息。”
" H2 ?3 y! ~) B+ v( ] 谈及建立海洋地震监测网的初衷,郑江蓉坦言,这与2021年在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的5.0级地震密切相关。“那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测能力,突如其来的海洋地震对海上风电工程造成了影响。”郑江蓉说,“为此,我们开始探索海洋地震监测的新模式。”
# Q$ {: h: d0 t. C3 P 近年来,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中国地震局出台《中国海洋地震观测规划(2023—2035年)》,构建海洋地震观测业务体系,全力服务保障海洋经济发展。“我们将持续推进海洋地震安全服务,推动形成海洋地震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海上风电工程项目安全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地震安全服务体系。”郑江蓉表示。
4 Y" m9 C- j/ R; g* E: {0 }' ^; m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 Z" x- {- h/ f8 u2 z8 M0 k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诏宇编辑:郭冰" Z: A0 I( Y0 F
x- A A. b& ]( V
2 m) G2 B5 u% A
; n0 n9 |' {% T
s( Z T! o6 g# \' @2 o2 f' L; {# R* j6 W+ s$ h9 c. U)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