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X4 i9 L3 W# h* _4 y 作者:孙亦真 $ u; W' ?; b0 f
摄影:季俊辉、主办方
1 |$ p3 a7 B& H6 [5 w 热浪滚滚、暴雨洪涝、强沙尘暴、超强台风……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挑战,而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 [* T4 R, c) ^6 w “气候警钟”长鸣
0 ^5 P3 b% k2 o W “负碳”成风口 0 x8 e {8 _ J5 d, b3 z
从罕见寒潮到极端高温、从生物多样性锐减到海洋污染加剧,如今的地球已是“病态重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和冰川消融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均创下新纪录。“如今的气候变化危机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索邦大学荣誉教授路易•勒让德表示,“显然,为了人类的健康福祉与社会繁荣,应对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 O; E- w I ?, s 
( B+ u4 s: S4 j* K4 `/ e; G x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实现《巴黎协定》下把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各国纷纷谋求零碳转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提出:“要想实现“碳中和”目标,一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靠增加碳汇,也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主动增加碳汇即负排放。” - s9 ?# ^" U$ M, `
 1 \( y8 `* E8 y( B w4 l8 e,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明确表示,二氧化碳去除(cdr)是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关键工具,即通过人为活动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长期储存在地质、陆地或海洋池库或产品中。“除了传统的陆地碳去除之外,利用海洋开展同样的碳去除工作正在成为新的风口。”路易•勒让德教授说道。
; \" w5 S( C" F- O 危机并存 - o* m& H& }. A5 u9 D3 H
“蓝色碳库”释潜力 / ^# q1 q8 T e* o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汇体,海洋碳库的碳储量约为39万亿吨,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据焦念志教授介绍,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不过百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应显著。目前,国际上关于海洋负排放的路径有多种,比如生态系统修复、海藻养殖、铁施肥、海水碱化、人工上升流及电化学方法等途径。 1 M9 G; k+ `7 F& d* P8 e
此外,基于海水中丰富的碳酸盐和氢气资源,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反应器。若能将气态甲烷转化为液态甲醇,对缓解能源危机、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甲烷是极其稳定的分子,而产物甲醇则相对来说更加活泼。”美国斯坦福大学自然科学冠名教授、2005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扎尔展示了在室温下通过向海水中注入空气,实现甲烷向甲醇转化的可能,“类似的想法也可以应用于捕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等其他温室气体。” ( ?: n# G) V) J* H. m
 , e: c; f: u! M; \/ B1 W
诚然,海洋储碳潜力巨大,对于调节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而其背后的“隐患”也不容忽视。“海洋碳去除等技术在助力我们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同时,或许也会伴随着一些生态与社会风险。”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前助理秘书长扎诺斯•帕兹托表示。
9 u1 H$ f" V6 Z5 f Z: G 
, I5 x/ N- W V' r2 V 气候治理 6 l8 |# o' o: A) L
全民行动在当下 * L% Z+ v- Q/ U7 y3 w! y
随着来自地球的“求救信号”此起彼伏,维护地球韧性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根据《科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气候政策数量已超过1500项,而其中只有63项气候政策算得上是“成功案例”。
, I2 w# R( v' t5 a& [1 ^; B/ ?8 }( d “气候变化是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危机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群体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地球温度还在持续上升。”扎诺斯•帕兹托认为,所有重大的危机都是相互关联的,若气候变化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引发更多社会危机。
; ~/ C$ s4 e9 b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未来,合作共治乃题中应有之义。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气候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关乎社会的每个群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执行秘书长、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拉德米尔•莱比宁表示。 6 X# N. F3 ~1 B; ^3 D7 a
 ' m. n& B( R; h* P/ g; @4 i& d( K3 T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也在积极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据悉,由焦念志教授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目前该计划已吸引来自33个国家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加入。“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我们将把中国方案推向世界。”焦念至教授表示,once将成为加强国际和区域环境合作、构建人类和海洋共同命运体的重要抓手。 , D# h* Z- w H4 @: x
来源:上海科技报社
9 J9 E8 ]( U0 Y2 h" @0 W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 ~+ Y8 `, v" s# z* k( x, ^' M
' r7 P |; T; W+ U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i3 u3 a+ h$ s- ^! n+ y( b
4 B, ~5 X! |+ J0 c
; U, s+ P0 D" z4 A5 ~" ]2 ^4 ~( o, B7 [( c8 E; U
# e* T# j$ s7 H. C, [
0 Y" [1 k8 }$ N3 i: I)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