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y3 ~3 A; Q0 k; Q( 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其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0 Y& ~. X* g) Z1 r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海洋为背景、经历,与海洋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信仰、知识和技能等。这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为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提供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经验智慧。福建地处东南,靠山面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滩涂广阔,海域面积辽阔,千百年来形成的海洋非遗资源丰富。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具有地缘优势,增强海洋文化意识,促进海洋非遗保护,有助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t& P @/ C$ e' p; H$ | 福建拥有独具特色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联合国级海洋非遗项目,即妈祖习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和送王船;国家级、省级海洋非遗项目如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蟳埔女习俗、东山歌册、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等。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都与海洋非遗密切相关。据统计,我省拥有涉海的市级及其以上非遗共有200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然而,发展状况与资源状况并不相称,在保护、利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从非遗海洋大省向非遗海洋强省升级。
2 z8 q$ p% x( j6 u, J1 v4 j! K( N 当前,我省海洋非遗保护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洋非遗面临存续窘境,增值利用有待加强。除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列为联合国濒危非遗项目外,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东山歌册等存在不可持续性的风险。例如,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分布于湄洲湾南北两岸,两大盐场一线生产工人平均年龄55岁左右,后继乏人。目前,对海盐晒制技艺的增值利用处在入门阶段,限于盐田观光型、浅尝式研学游。近年来,我省疍民基本全部实现上岸定居,生产、生活方式逐渐“陆地化”,疍民文化例如方言、渔歌、服饰、婚丧嫁娶习俗、疍船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事项不断式微。疍民文化的优秀价值有待挖掘利用。二是关于海洋非遗的社会认知不足,保护利用制度有待健全。我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不均衡,人们普遍对海洋非遗认知不够充分,“靠海不识海”,存在保护和利用不足等问题。例如,福建迄今采用古法晒盐,盐业气象谚语和“晒盐谣”丰富,但至今并未申报列入非遗名录。我省海洋非遗家底并不清晰,未见公开的相关文献。海洋非遗保护和利用缺乏制度保障,尤其缺乏专项制度。三是海洋非遗原生空间缩小,数字空间有待拓展。海洋非遗依海为生、与海相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会日益科技化,它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海上作业方式升级,如木壳帆船被铁皮轮船所替代,手工捕捞被机械捕捞所替代;岸上生活变更,如自然滩涂被人工沙滩所替代,传统文化被现代流行文化所冲击,非遗社区成员不断流失,传统氛围逐渐淡化,促使海洋非遗原生空间不断缩小。数字技术尚未应用到大量的海洋非遗上,再生性的数字空间亟待拓展及其自我造血运行。从原生空间到数字空间之间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既懂非遗,又通技术,还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海洋非遗保护人才缺口较大。 . h, m; N7 L: L' Z5 d
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福建海洋非遗保护。
' _' ]6 J) c9 h2 m; I: G6 c l 第一,全面摸清海洋非遗,加强活态保护有序传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少、小、边、海”的特点,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海洋生产方式、海产品加工模式、海神信仰、海洋神话、海洋诗歌等。系统搜集和整理我省海洋非遗资源,尤其是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文化事项,包括涉海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开展专项田野调查,彻底摸清历史、现状、特点、困境等,然后分类登记造册。按照融媒体中央厨房理念“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海洋非遗,提升省内外受众对其的认知。 " K4 }( X9 l: e1 } v' ?
依据上述田调结果,出台传承和保护海洋非遗资源的针对性的专项政策,建立海洋非遗发展制度的“四梁八柱”。在以后出台的涉海政策中,着重增加“海洋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板块内容,从而构建和完善“一专多条”的制度体系。划分濒危海洋非遗,提标扩面加强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推进集体传承。海洋非遗是文化变迁发展过程中一种濒危的活态资源,“保护优先”一直是国际社会坚持的原则,活态保护是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肯定传承人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鼓励传承人情境化的言传身教,完善传承机制,不断沉淀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实现海洋非遗的知识和文化可识别化和有序传承,进而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海洋非遗的生命力。
8 x! k- J# e1 s 第二,守正创新海洋非遗保护,深化文化整体性开发利用。坚持整体性保护,既保护海洋非遗本体,又保护海洋非遗环体,包括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洋垃圾清理、海洋文化空间建设等。通过培训、进修或引进方式,打造一批海洋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持续推进整体性保护和利用。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决策,如“海洋强国”“文化数字化”“海上福建”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海洋非遗。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和2023年8月的《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岸线保护管理的通知》,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海域使用权,制定、实施海洋文化发展方案,设立海洋文化主题综合体,如设立“疍家”主题海洋牧场综合体,集旅游、摄影、餐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进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创新,将旅游、康养、渔业生态养殖、渔港设施等产业合并开发利用。海洋文化主题综合体可以是一个完全遵循海洋文化传统的非遗特色原生态渔村,展示传统生产器具、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模型、与海洋文化博物馆相似的海洋文化图书馆等;也可以是传统生产的渔场、滩涂、海岸以及海滩周边适合进行浅海捕捞的区域,开发一些传统渔业生产体验景点。在宣传海洋文化的同时,也让游客体验海洋文化中勤劳勇敢、敬畏海洋的一面,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 ; d+ f$ ? o% I, h7 ~% Z! k
第三,推进数字化工程建设,拓展海洋非遗数字新空间。面对外部环境不可逆转的改变,推进海洋非遗数字化势在必行。实施我省海洋非遗数字化工程,以福州、厦门为示范区,选取一批海洋非遗开展数字化采集、记录、储存和展演、交互。尊重非遗社区的看法,吸引传承人群共同参与,注重海洋非遗的内涵挖掘与再现。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创作和分发海洋非遗动漫、影视、游戏、数字藏品等。政府主导发展思路,引进社会资本,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市场来反哺海洋非遗,为其发展打造新空间。在文化馆、海洋馆、传承基地和大型商场等场所,设立一批数字海洋非遗线下体验场馆/站,创新场景应用,让普通大众认知和体验海洋非遗,让传承人群享受数字海洋非遗的红利。在重要节假日(如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世界海洋日、开渔节等),联合“抖音”“快手”等头部短视频平台,举办福建海洋非遗短视频大赛,实操开门办赛,拓展海洋非遗数字空间。基于青少年一代很多都接触游戏的时代特点,开发海洋非遗创意游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文化意识。 + t. g- l( ?6 g; z# w: o Z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阐释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和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阶段性成果) - A& I4 {9 e) K9 H
来源:福建日报
2 \$ u* S, r: ~% a7 U
& X7 `+ `. g8 G
8 H1 E" Z: B/ P5 q: F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