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Y% K) S% K . 谢邀,最近真是和鲸杠上了
$ N4 X: M7 R3 c6 |7 v3 g- ]9 _% E 不可以以目的论解释进化
9 x) F1 A% }( s
不可以以目的论解释进化
$ E/ @: {" z: ]. @2 }) H
不可以以目的论解释进化
8 i6 {8 f9 Q# X 关于进化有一个最常见的误读,即:动物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化为某种形态
5 ~. S# H4 A4 O) _/ c% s! X 这是错的,进化无疑是偶然论的:生物其实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特点的目的而进化的,所有的进化都是美丽的意外
7 p' h% p* i5 m- f8 B1 }
猛犸象不是看了天气预报知道要降温了才进化出长毛,它只是偶然长出了长毛,忽然天冷了,它活下来了(同样的,后天天热了,它就挂掉);古猿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也不是为了进化出电脑旁边的你和我,只不过在尼安德特人他们倒下之后,我们这一种人类勉强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进化出了对许多病毒天然免疫,也不是刻意为之的,只是不能免疫的那些人都被病毒杀死了没有机会留下后代。
# H8 g8 r( ?% _, W( I
2 J6 A$ d% k3 V1 _
(家住朝阳区的猛犸象郝先生表示:这拖麻的是什么天儿啊!真是要活活热死本宝宝了!)
/ ^ b' h! H F4 d: [5 Q* _" a 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展开下边的话题了。
Q:为什么鲸的尾巴是平的
9 S- D) T' N. P1 I 关于鲸的尾巴为什么是平的,有许多不同的推论。最广为人知的是这样的:
A:鲸需要定时返回水面呼吸,呼吸后潜入深水捕食,平尾便于鲸做这样的上下垂直( `6 ~0 m* z6 R
游动。
+ v8 Q) T3 G! A, t S) s- c; U) u 这是典型的以目的论来解释进化。必须承认,乍看上去,这个推论李菊福:比如抹香鲸之类的鲸,确实需要潜入深达3000米的海底捕食大王乌贼。鲸没有鱼鳔,潜浮全靠尾巴驱动,平尾似乎真的更有利于潜浮。
. _- N+ T8 T/ @: K3 c8 k' B . {4 `4 K. ^0 w/ A7 a
(进击的抹香鲸,目标,海底3000米)
4 W5 f. k5 n- W3 M0 M9 R I* S 然而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推论,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种推论站不住脚。
( t9 ]- _% {7 L0 T _! b- U" n. i
比如,为什么一些只生活在浅水水域的鲸(比如大部分的淡水鲸,栖息地环境水深最多不过10米)也进化出平尾?如果深水鲸是为了“有利于潜浮”的目的而进化出平尾,浅水鲸没有这样的需求,为何也“选择了”这样的进化?
* h: D2 H) K) b C# Y, I
而更有力的反例,便是题主所说的——鱼龙。同样是以肺呼吸,同样从陆地返回海洋,同样也有大量的鱼龙需要潜入一定的深度觅食,同样需要浮出水面换气呼吸,为什么鱼龙没有进化出平尾?
% F$ }0 S4 H- ]+ P) o: }9 i1 @
所以说,不要以目的论解释进化……我有没有很罗嗦……
5 i8 j4 m+ o0 v& N% D' E0 l
----------------------------------------------------------------------------------
' d( R9 f l" s; n: }
我们大概来看一下这两种从陆地返回海洋的生物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
) {) ?7 C3 z+ P, [4 s
鱼龙这个生物出现的很突兀,目前还没有发现足够的化石来解释鱼龙进化的详尽过程。我们只能推测,在三叠纪初期,某种已经适应了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返回了水中生活,然后很好的适应了这种环境,一度成为海中霸主。
/ i5 d' T) i4 i8 X
从陆地上的四肢运动,到海洋中的尾部驱动,运动方式的改变,是鱼龙已经适应海洋生活的最有力证明。
3 K* Q+ [7 B2 U0 [( J5 l
然而尽管如此,鱼龙的尾部,也并未进化的和鱼类一样
( `4 [0 _& M) l
: s3 S/ ]/ o3 Y& G. @) S (早期的歌津鱼龙,它的尾部显然不像鱼尾,而更像蜥蜴的尾巴,这种尾部的驱动效率是比较差的)
( n/ K5 [- a% f" Z& U" W9 o$ ^0 E
) f0 b9 J( p- |% Y0 H
(可见随着进化进程,鱼龙的尾鳍不断变得更像鱼类。但尾鳍的骨骼结构,仍然是类似蜥蜴的尾巴,尾鳍的上分叉,并没有骨骼支撑)
1 e" S7 T9 A3 i5 X' @% n; l # K1 n) D' C- O( t. K3 d
(而鱼的骨骼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看到,鱼尾是有骨骼支撑的,叫做尾杆骨或尾下骨)
+ [% G4 ]# {9 d& _ 显然,我们能发现鱼龙的尾巴和真正鱼类的尾巴,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实则大不同。鱼类的尾巴上下都有骨骼支撑,而鱼龙,只有尾巴下分叉有骨骼,上分叉只是个肉质的凸起而已。本质上说,鱼龙的尾巴,只是爬行动物尾巴的变形版。
, D8 q; S6 ]7 l" ]/ f# f' c& I, R( d
让我们回头看看鲸的尾巴,它们的平尾巴里,有没有骨骼支撑呢?
( w8 b, v- H6 I* R, G4 L. p
; T$ U% b5 S! `5 b2 W
答案是:同样没有!
) Q* V* f9 d3 [. \1 [) K 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结论:任何进化,都更趋向于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现有基础上进化,更高效,也有更多的机会活下去;
. c. u4 z' j0 r5 j. q1 k | 既然如此,现有基础的差异,就有可能导致进化方向的差异
$ i% F; B% R$ b8 |# m: W 鲸的哺乳动物祖先,脊柱的横突更大,棘突相对小一些,附着在棘突和横突上的肌肉,更有利于驱动脊柱上下摆动发力,脊柱连接的结构也决定了哺乳动物脊柱前后摆动的幅度也可以更大(所以人可以向前蜷成一团,却不能向两侧蜷成一团)
1 Q# \; z! O! q1 y- w+ q$ V0 z 而鱼龙的爬行动物祖先,脊柱结构上,棘突更大,附着在棘突上的肌肉更强健,更有利于尾部横摆,我们相信,它还没下海的时候,就喜欢左右摇摆自己的尾巴
& G9 W- F! L; f! q5 I (PS:你要问我为什么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脊柱有这么多差别,我……不知道)
8 G- G* i( y( y& _/ Y7 H5 s
作为同样从陆地返回海洋的生物,鱼龙和鲸的祖先,都肯定经历过用四肢划水、尾巴辅助的阶段。尾部辅助划水时,肯定也是以最容易发力的姿势。鱼龙的祖先的骨骼和肌肉结构决定了它用尾部左右摇摆,鲸的祖先骨骼和肌肉架构决定了它用尾部上下摇摆。竖直和水平的尾部从这一天就开始分化。
5 }) m+ h" v* Y4 l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鱼类、鲸、鱼龙是三种不同的尾部驱动结构。而这些差异是由骨骼和肌肉结构的差异导致的。
) S# g4 J2 o6 ?$ e 可能有的同学又要问了:道理我都懂,可是,到底哪一种更好呢?
0 g4 c* V( S. b9 [; z# m! v 8 Q" X9 e( A+ e. H# O/ w" E: j
用四肢驱动的蛇颈龙和海龟要说了:
( Q; H, k% Y6 s1 D4 w 好你妹啊!都很说了不要用方法论解释进化!
) M& T' Q5 a! m( K. }+ |! B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