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 “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成功举办 - 海洋遗产保护政策

[复制链接]
0 X9 O Y' d% ~3 {0 v

Meeting briefing

2 v8 O1 A; I* F1 }" o! w

“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

8 \9 @' @8 X- d

会议简报

0 @/ k( u0 c& @: x; T8 s

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颁布 50 周年背景下,我国海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同时也为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更大挑战。为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考古遗产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采取一年一度技术年会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业技术同仁,于2022年12月17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4号楼D205会议室举办“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共商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 y* i$ W6 ]# D/ l" z

会议得到国内外专业技术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超百名专家学者和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深入交流,为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8 G1 z" l' A; d" {; S9 P4 u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 x. [+ b" Q& V M6 i 9 a/ M% Y, C9 W; t3 z. |

开幕式由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研究员主持。詹长法研究员代表海洋考古团队及南方海洋实验室对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一级调研员何斌,国家海洋博物馆馆长黄克力,澳门城市大学刘骏校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崔勇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陈邵峰副馆长,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刘小满副局长,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专员林志宏教授,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主席先后为开幕致辞,高度肯定了海洋考古创新团队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考古勘测技术体系和海洋考古遗产研究中取得的发展成就,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4 P. L5 ]% X3 N! S X1 F3 U. ^$ u% @

图2-3 开幕致辞

0 W5 F3 f) Y( \1 Y) w8 b- g

会议以“新时代海洋考古遗产研究与保护利用”为主题,分设“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两部分。主旨演讲聚焦会议主题,主题报告包含:

7 j, g* o. R5 I4 Y. v. l( d6 _

(1) 海洋古沉船勘测技术整合与研发自主科研项目研究;

$ W% `7 M2 R$ u a/ r

(2)海洋考古勘测技术体系研发;

: W3 V, i. X/ Z) p# I( o) V

(3)海洋考古遗产科技保护与文化遗产研究三个方向

+ }7 I) p6 b( m2 U7 F4 x7 H: ]+ g' F

先后由詹长法研究员、魏峻研究员、牟伟高级工程师、王真真副研究员主持。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不同学科专业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应用和展望作了精彩的报告,为海洋考古技术的发展开拓全新视野。以下为会议主旨演讲主题报告内容提要

' x% i- U( w7 I, Z+ _

01

, G. C! Y9 [. c

 主旨演讲

3 L$ h9 E1 A* `" W' Q2 u

复旦大学魏峻研究员围绕2021-2022 年间的国内外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并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讨论当前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研究主题、学术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此领域研究夯实基础并提供借鉴;中山大学刘文锁教授根据圣山遗址宋元时期的考古发现,尤其是 2012-2014 年的发掘资料,结合香港地区其它宋元时期考古发现及历史背景,讨论了遗址涉及的海洋地理环境、遗址分布特征、遗址性质、遗址形成与废弃的原因以及宋代的官富场等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田兴玲研究馆员告围绕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从文物价值挖掘、文物保护研究和保护措施、文物的有效利用,探讨了致远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游奕来主任介绍了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及珠江口“蓝碳小镇”的建设情况,呼吁以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利用自然资源,辐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珠海实现双碳目标;广东蓝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张少永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考古的发展历程和科技考古态势下的新型考古探测方式,阐述了仿生型潜水器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应用现状,对比分析仿生型潜水器在海洋考古领域的优势,点明当前仿生型潜水器的研究难点、重点,阐述该新型潜水器的优化系统设计原理,工作状态及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创新团队牟伟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海洋考古勘测技术体系的构成,分享了智能无人作业平台搭载勘测技术装备协同勘测的高效作业模式,提出建立海洋遗存现场保护方舱实验室的设想,并简要介绍正探索建设的海洋遗存信息化管理平台,总结海洋考古团队最近的勘测作业和技术积累情况,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和展望。

1 j. h0 t2 K1 r' n! m% c9 O; R

02

5 _- K7 U0 N# o4 D' e3 _

专题报告

: S6 A4 |/ b4 |

专题一

6 a1 R, v6 W% v! _0 M

海洋古沉船勘测技术整合与研发自主科研项目研究

, b8 f# N" |- [2 j! Y! w' P$ m4 D$ b

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张松副研究馆员介绍了海洋考古勘测调查工作中的基本规范和作业流程,分析其关键技术要点和难点,梳理工作经验积累,并介绍后续工作计划;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志清工程师介绍了项目组使用两艘云洲自研的 L25C 无人艇分别搭载参量阵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与作业母船协同开展海洋考古勘测的实践情况,总结无人艇搭载声呐设备在海洋考古中的实际作业优势,并对无人艇搭载声呐设备在海洋考古勘测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及规划;中山大学贾良文教授以川岛海域为研究靶区,在考虑珠江来水来沙的条件下,介绍了川岛海域二维长周期地貌演变模型,应用钻孔和历史海图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川岛海域100年间沉积厚度约1.5m,平均淤积速率为0.015 m/a,与实测数据较接近,其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海域水下物品的埋藏深度可达1m以上;

" w9 c8 W8 A0 q2 @1 K

专题二

* w, D |0 G: t( S4 i! z/ H

海洋考古勘测技术体系研发

& u4 n3 @' _; j7 [. }! P4 Q' x

海洋考古勘测技术体系研发主题研讨环节: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董超研究员从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及其组网观测技术现状,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海洋观测技术进行回顾、梳理和展望,指出开发新型无人智能仪器设备及其组网观测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南海调查技术中心欧阳永忠教授在简要介绍海底管线探测技术现状、海底管线磁场信号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近岸船只无法到达区域,系统介绍利用旋翼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开展海底管线探测试验的外业实施、数据处理和试验效果情况;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奚民伟高级工程师介绍水下管线目标探测的背景、分类与意义,列出海底管线损坏的六类情况,阐述海底管线目标的探测方法,并对各探测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为泥沙掩埋背景下不同目标的勘测方法提供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文明副教授综述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现状,明晰了数字孪生在海洋考古、文物遗存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新一代数字化博物馆资产数字化建设情况,总结其要点为“聚”、“繁”、“新”、“炫”,针对海洋考古引出未来数字孪生在海洋考古的应用的思考,提出可以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遗址、文物等进行建模、渲染以及修复等,并通过力学模拟计算显示文物的脆弱部位加以重点关注和保护;磐索地勘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陈奇教授针对水下考古面临的高压、低温、能见度差等恶劣环境,提出利用先进的海洋地勘技术和装备,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获取水下考古所需的地质、化学、影像等数据样品,从而判断相关遗迹的时空特征等信息,并协助考古人员完成调查工作;武汉科技大学王文武副教授从工程实施的角度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声呐图像目标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声呐图像中小目标检测系统介绍、传统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技术的异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实施流程及其所需的保障条件。

4 { W$ [1 B6 D! T- Z5 x( ]/ B

专题

- O9 b6 k+ g' T' }% v7 ?6 r

. j$ C! H. V7 l4 Q. y$ P. B

海洋考古遗产科技保护

/ L E4 z4 e3 s% t) Q$ V* a

与文化遗产研究

. h' z, ^4 i* P @2 G( w0 E

海洋考古遗产科技保护与文化遗产研究主题研讨环节:中山大学谈颋教授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 15 世纪大理石雕塑亚当的修复为例,介绍基于力学实验和界面力学模型的大理石界面粘结性能研究,为石质文物修复提供了参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张玄微副研究馆员结合在“南海Ⅰ号”保护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功能性凝胶材料这种新型保护材料及其在饱水木材脱酸、脱盐等方面的良好性能;汕头大学李冠华副教授以“西沙群岛海洋沉船陶瓷溯源及其文化内涵初探”为题,介绍了对西沙群岛陶瓷碎片的地球化学、矿物学等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陶瓷器可能主要来源于江西和福建等窑口;澳门城市大学黄广副教授介绍了澳门滨海建筑遗产12种主要材料的主要特点和常见病害,开展基于澳门本土建筑文化遗产材料的病害机理研究,探索澳门建筑文化遗产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博物馆张欢研究馆员以“海洋出水铁质文物腐蚀状态监测研究”为题,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博物馆馆藏环境,开展海洋铁器及模拟古代铁器样品腐蚀监测平行实验,借助多种仪器实现馆藏环境下海洋出水铁器腐蚀监测的可视化与量化评估,为海洋出水铁器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河海大学刘闯副教授结合贝壳中蛋白质的组学分析和珠母片层微观结构分析,介绍了在物种水平和潜在年龄水平等方面鉴定清代螺钿样品的方法,为确定各种古代贝壳艺术的原材料提供了指导;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杜树志副研究馆员针对近几年海洋出水铁器保护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从海洋出水铁器环境腐蚀因素分析入手,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从影响铁器稳定性多种因素中查找主要矛盾并尝试给出解决建议;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刘弘涛副教授介绍了双减政策后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研学活动,充分阐释和宣传优秀文化遗产,指出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和精神素养,显著提升下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h; r' M; @2 l5 c1 o& F/ L

图4 参会人员发言

, ~- s+ n6 C, X9 ^3 q0 k2 T% Z 8 c. W' d5 Z5 N; z5 x

最后,詹长法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并指出海洋考古团队将与多家合作单位和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紧密合作,汇聚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技术与实践经验,加快海洋考古遗产科学勘测、科技保护和跨学科海洋文化遗产研究,为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考古遗产学术交流平台奠定基础。

4 ~+ t( p/ R3 p$ D9 @3 w

nfhy

6 z0 @) M( }: n1 s" Y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S: p% ]7 w( V M7 J

文案:南方海洋实验室

( Z( x4 j6 i5 E' V6 I* o& @

图片:南方海洋实验室

4 y1 Q" Y$ j* o$ k* p/ Z7 d7 l$ S

封面:南方海洋实验室

9 U6 p* O6 e. [2 E$ O1 F4 r' o+ Y

编辑:刘晓平

$ p: t. T8 K9 m8 w8 R

初审:詹长法

# l- Q! N: O7 m6 J, J8 I" R

审核:漆姗姗

: [2 ^2 I) T' Y" s. i

审定发布:刘梅

: V- ]2 D' K# C1 ]) i$ u

往期阅读

0 r# X. i( |. T1 M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 i* @9 q$ C- G
3 W4 w$ N/ N- e

22-12-20 新闻速递

6 K# M" {# R/ v- a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在邻苯二甲酸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7 Q& P3 Z2 v" o
# @7 B/ ]2 J6 H( R5 |

22-12-17 科研动态

# ]9 R8 o( D8 ^4 J

我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教授一行赴万山镇调研交流

3 ?5 r3 z1 G5 E7 E2 i$ Z
6 L2 ?5 G; R6 f( I9 Z

22-12-16 新闻速递

4 L/ i4 y1 E5 c4 ^! S. }, y% [ 1 s9 x. {5 X: ~3 @/ h8 e8 H4 m* Y: t! J/ L Z. j ' v' i) H) L, ^6 B/ w+ _8 {- _( B4 M2 H ' V. g! M0 ?0 l" V" u" b. A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茶江鱼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