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F1 Y- ^& R/ 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导报 (ID:STReview),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6期,作者: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翟国方(同上,教授),原文标题:《低碳韧性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 q4 D# i. {" y8 s7 m& k/ ~7 H 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 }& N F& T+ z. z
( H' n1 J6 c3 G8 d; p- R2 L 在全球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减缓行动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奏效的情形下,将“双碳”目标与韧性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协同气候减缓和适应的低碳韧性发展路径,能更有效地规避未来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 Y: @: ^+ T1 G; _8 h) T 一、相关概念与政策
, b: } e1 U) l5 h0 l3 | 1.低碳城市概念及意义
% s& t# K' S/ s4 _ r \ “低碳城市”是指以减少化石能源排放为目的,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城市。
) T# C0 w: f" {3 V3 C3 C8 Y; q, g s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形势的严峻,全球多国通过颁布政策或立法推动低碳目标的实现。
, D2 E/ ^5 G9 Z) P% w& M 2015年《巴黎协定》中,明确提出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2°C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C以内付出努力。之后的《全球1.5℃升温特别报告》则强调,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需到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 K' H6 c" k: i( T2 q3 } 2.韧性城市概念及意义 8 X8 K* a! k/ w$ F( D
“韧性”被定义为系统抵御干扰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能力,提供了一种应对变化和灾难的新方法。 , Q) m& `: ]/ [. \. l: [- A
在城市研究中引入“韧性”理念,将韧性理念与城市研究、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冲击,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视角。
" e7 m7 v, n) O7 h. W9 q5 E “韧性城市”建设逐步成为全球规划领域的热点内容之一,是在干扰下保持主要功能和关键结构的城市系统。
0 ~- B' e$ c( U( k! L& j4 s 将韧性思维整合到气候适应和防灾减灾过程中,鼓励采取中长期方法,可以提高城市系统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 D( A' \ m: a
3.低碳韧性城市概念及意义 & W* S: K0 ~0 c% R( U
低碳韧性是一种综合性气候行动计划和决策方法,旨在面对气候变化、气候灾害风险及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加速减排来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韧性措施来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互适应。
# b# |$ z9 N/ M$ D( Q$ c+ c* L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低碳韧性强调整合减缓和适应以应对气候变化。
" r) v( S, p! N5 T' f9 } 低碳韧性战略和关键绩效指标发展框架
7 I/ G- C# A7 h+ A4 Q 二、相关案例 3 B! D' k3 A" m# z6 ~0 F( M6 \
美国波士顿: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低碳韧性发展愿景
8 I' O& Q" f2 p0 s: t 在波士顿,气候变化导致社区和居民面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沿海洪水、暴雨以及热浪等风险。
8 |; A& l7 z% c4 F) b 通过梳理相关实践规划,可以看出:
6 N; `! G& ^; {0 h4 B% i) P' y 1)低碳发展层面
: f. I% b) t( w2 q" T 2019年10月,《2019波士顿气候行动计划》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清晰愿景。
3 w& Z8 H( ]# x5 J. y1 I( U 该计划从建筑、交通和其他减排措施3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气候变化减缓策略和行动步骤。
/ l) A4 [. i. |9 C' }' i 2)韧性发展层面 " |; s( ?/ J( t6 w1 T2 B
2016年《波士顿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长远的气候变化为前提,针对沿海及沿河地区洪涝灾害与极端天气,提出波士顿韧性发展愿景。
7 o; ?+ _. H" d& b2 g 其中“抗灾计划”部分,从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功能配置和经济角度出发,对“灾害影响评估”所列举的风险提出应对沿海地区泛滥、河水泛滥、洪涝灾害以及高温天气等问题的社区和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策略、治理方案和设计指南。
8 ^$ i9 I0 Z$ T7 b3 [5 b 波士顿气候应对方案 - T: r J7 ]& M, H
3)协同气候缓解和适应的低碳韧性建设层面
$ X% \7 |1 r4 k& ] 《2019波士顿气候行动计划》提出了通过减少碳污染和加强城市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抵御能力来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围绕“减缓、适应、减少浪费、提高机动性、增强社区互联”的5个气候目标构建了涉及建筑物、交通、能源发展、公众参与等领域的政策和指标体系。
0 A5 z1 f2 d4 _4 ^, b 《2019波士顿气候行动计划》的气候目标 1 H$ u4 L1 y4 W6 i7 e; |# F
丹麦哥本哈根:构建聚焦碳中和和适应气候风险的气候规划
4 m/ L- w( r% a- d$ f0 x, d 哥本哈根地处滨海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该区域大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面临着严重的雨洪风险。
9 h% P1 C) w! G% d 1)低碳发展层面
a. M v1 M$ A5 C3 p) P/ e1 k# F$ F 《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提出包括能源消耗、能源生产、绿色交通和城市管理4个关键领域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 m8 J, c6 L6 K( I 能源生产层面,以智能耦合打通电力系统、燃气网络、区域供热网络和区域冷却网络4大能源载体,提供更清洁、更经济的能源服务。 ; T7 u$ \1 r1 O# C
《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中的能源供应系统规划 ! b8 b+ @$ o9 c
2)韧性发展方面
; ^0 }$ z+ [& N- j1 n 哥本哈根市政府重点推进了一系列气候适应相关工作,如《哥本哈根气候适应规划》《暴雨管理规划》。体现在对当地特定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应与匹配、遵循自然规律、降低行动成本与风险。
- p* f, v) N+ b' C# r 例如应对暴雨天气的排水防涝规划方案主要是通过利用地形地貌改善水文、增加绿地及可渗透地表面积、建设雨水公园以收集和储藏雨水。 * @& T7 {8 N; T1 O( ~6 Q ]1 w
3)协同气候缓解和适应的低碳韧性建设层面 5 P3 O6 I$ C" ]3 X0 S0 z9 o0 v
《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聚焦碳中和及适应气候风险,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原则,包括及时关注气候动态、规避无效投资、驱动绿色增长、积极配合其他规划和行动、根据气候变化预测部署应对措施、对气候行动做出分析论证等,并提出制定较为综合的气候应对战略。
' X# _2 l$ x( o1 e 加拿大温哥华:探索实现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的共同效益 3 n9 X8 H; p7 }. D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温哥华地区面临着来自弗雷泽河的洪水和沿海风暴潮事件的重大风险。
1 x2 f9 I7 e8 K 1)低碳发展层面 ; X% H& \0 C3 L- _
温哥华气候规划注重为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战略与目标指引,例如《最绿色城市行动规划》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3大目标。 % f! _+ n- F; X
规划强调实施时序动态性,把规划期的长期目标进行分期和细化,并针对不同规划阶段目标进行定量落实。 3 g9 b% ~2 g8 c- _. o, `( z
2)韧性发展层面
% K" X1 p# X1 b% ] 《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基于温哥华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情况,分步制定行动策略,旨在将气候变化纳入规划、设计和城市应急管理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应对预期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社区应对冲击和压力的整体韧性,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和有韧性的城市。
# _$ {& X; @! c/ k 3)协同气候缓解和适应的低碳韧性建设层面 8 _, K$ Y; u: Y$ J
北温哥华地区还在积极探索实现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的共同效益,使用雨水花园形式进行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采用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社区的雨水积存与蓄滞能力,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最终达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 % R# u0 e# S4 B6 k3 N4 J
三、启示 + c. O# o; Q" W
结合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低碳韧性国土空间发展可从以下6方面进行优化: ) f, l( ?; T3 T+ u: y
1.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低碳韧性转型
' k- R. K2 I& D; o9 U- i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韧性城市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低碳韧性的国土空间发展愿景。 - J4 T: R1 `+ k( @
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空间干预措施,形成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
" i- P* B, f# n' ]" b% d% u9 S1 s, u; I* X 由于各地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应建立具有地方特点和针对性的低碳韧性地方标准。
! U. ^/ k+ K( | 2.构建可应对气候变化的精细化行动目标和体系 " [) n% y7 u" K
首先聚焦能源使用、空间发展、交通格局、生态保护和灾害应对等重点领域,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5 g' k: `! ^7 ~; ^% b. }+ w
其次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韧性发展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保障低碳韧性措施得到实施。
$ {; w" n- `* v2 h1 ?( v 3.推进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市政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低碳韧性发展
+ C; z4 }; z! d9 Z 空间形态层面,推动组团式发展,控制用地增长过快;通过街区形态设计,达到通风、采光、散热的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 " C- A5 ] f$ L5 { o8 ^, u/ @
土地利用层面,鼓励土地混合利用和集约开发。 . T& n4 Z* V/ e3 w2 `# i' v
交通体系层面,结合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构建低碳绿色高效的交通出行方式,加强街区内部交通的顺畅与街区之间的连接通达,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 R0 h8 u) Q! V7 F' D5 N' e+ w1 ] 市政设施层面,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基础设施碳排放。 - h4 g H0 o* P8 G% \; ~
4.重视风险评估、碳排监测及碳汇评估
: p% d6 H2 R" u9 T; p1 B 规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应统筹建立碳排碳汇监测、核算评估体系和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的衔接。
, X3 o4 G+ y3 d- f5 @2 _8 u0 R7 q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各单元规划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及韧性发展目标进行动态评估,协调气候减缓与适应政策之间的冲突。 # ^: q( k) S% @% a% \3 j( C3 T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决策分析和空间优化模拟,将评估结果作为空间规划的基础与前提。 & N3 T8 S1 Q# l9 q, W2 H
5.推动低碳韧性城市或社区试点工作,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 & R5 w& B* _: Q3 h0 N
结合地区气象、水文、地质等特点,针对不同功能区,因地制宜选择雨水控制和利用技术,推广利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0 r' k2 D, V: x) u4 ~
6.鼓励多方利益体共同参与,加强社会治理的公平性 0 ?7 P3 k P, I# ^- e$ S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对促进低碳韧性发展至关重要。
' l5 u! V& M' M- @% a9 {, P' E) ]1 X 重视政府和非政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理解和共享数据、信息、模型、指标、风险沟通模式和决策支持。
% d- `$ u9 e K) \4 i 通过公共教育和沟通,倡导低碳韧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8 h- g- w) Z1 h% M% O1 W 重视社会公平和社区协同治理,切实保障公众利益,尤其重视弱势群体的公平性问题。 % B/ q/ `7 G- n( ^2 ]& v$ W+ 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导报 (ID:STReview),作者: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韧性、城市公共安全),翟国方(通信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安全、城市韧性、国土空间规划)
8 @- [ [! c& D0 U9 M* E
0 x$ e R5 d2 A% |4 R4 X( `, P; h/ w, M. }3 `$ g" ^2 |* f+ c2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