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s% U1 y( S% c& q
. f: X' j9 i- z1 U: H( M
4 ]' m5 ?* x+ g2 M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4 P9 B8 F; A+ r( x: E# l
9 B) {0 t1 m, A/ S8 @& V! W6 x2 [! v# ~- d5 i# y2 G/ D) P
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u/ ~" l2 W1 S3 d
. P* n+ N$ `# [0 f. ^( H: l: W3 J
! |, \* h( H3 a5 L“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4 o1 E. D( a8 j5 w/ j6 h' d, q
0 E J0 z- r3 |/ h G) L
3 c% p O+ ~3 D0 d: @" l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2 G0 g4 z% ~7 g {
; Y$ O+ }' _3 ]" t1 }. }, C
: g: s, ` `: Q0 F' t, `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7 z" ~6 d7 J, H
0 D# s8 C0 _2 g) _% Q/ K8 N2 D& k
. H3 H" D* L7 _0 k- d!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 E7 l. y i4 \4 Z* v$ Y+ q- I" U! D( q( u2 U9 Z7 _
1 u4 H& `- F2 F; s1 U8 \“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 D0 k, V3 B4 ~9 A" w
5 v7 i+ v: r& }, ^. }: `. C* T) n S h6 h$ N6 ?
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 d; @ _) v( M4 a: C. X8 k
4 }2 N% ]4 V( R; P! `- E
1 o0 \) v1 h# U7 a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 \" P1 T% C" ], n6 f3 {+ j: [0 G% m( ]. A' m! n
/ x7 r/ i2 M. B. \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8 \+ e& c+ Y& P! b
0 _/ R+ a5 k A. _0 L
8 ~: u* e% o7 S2 S. u- }0 Z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 g) V7 Z- p, M P; p
+ L. G$ z1 G" h5 R5 o3 r
+ e! w( s3 {# J# k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4 z* n( R% e3 n
/ j9 ?$ K( `; s+ u0 |0 O
$ ~5 _% x/ L* B, n" y% w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 ^' v4 h3 p( p
9 a: h+ E; e8 j% ?
" l7 L( P0 O: M2 Q9 I L# t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3 m% z& a! g; A7 n- [
5 T' h6 C" S. h5 u1 w
0 g1 R6 D) b3 t) Z4 H9 b5 [* }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6 P. @0 `9 T7 W. W5 T* H \- s3 m6 w* ^0 ~ D1 u* L- |# e
* k! q& f# e4 ~5 a4 _“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 A6 m- f8 b4 C8 M
8 H& x) j/ v8 s# Z8 E" {" F. S+ g; e' x0 t5 c1 @
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 z1 O4 a! A& I, |( ?( F
) R; q( ]/ g0 Y& R0 G6 a$ }; c4 T6 |* S1 q- a( d8 j
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
1 Z1 H" N3 [6 _1 z
8 e" x: n! D; x& L: ~: ~" R3 p" w C: h" [
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u+ t. W! k+ Y' U
, D0 a' I; O! F; [0 _( V
; M7 F/ E1 D+ Y3 r0 I; X1 \$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4 K6 m/ ?3 s3 W, E/ k( m& X! N' ~; @
! O7 S% H( t. Z+ u |4 V- u. y p! c$ [- }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 E' }7 C$ n$ B- r) v! V* \# H" L% c6 Y2 d7 Q" a
6 e, [5 K7 c# W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2 i, D" P8 e1 U. y, @) z7 b1 {1 x; W9 R9 l
+ y' A+ l% z \" |- a! C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
% K3 V8 S0 A/ q9 n; [
% X/ l' N4 d3 `: F0 t3 ~) f# `9 s j' f7 F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
5 Z* [ U+ ^5 I" x: I3 C' [
$ [% @ ?( T: b+ R" R6 `. V2 p
“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6 u- a2 n% P+ s* }7 e9 a, Y
* @0 Z! j8 R8 e7 g
( c5 S7 z, [$ E m% w$ X/ C, a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 m+ |) E- {2 u" |% h
/ n( P, R9 G ]9 N" V8 h; i
5 e/ s. z7 y9 Y& y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 E4 S5 C& j
# ~9 g( O7 v8 U1 b
( d9 ]. E K$ i& P x6 ?# x“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3 Y& h" W( t ?* {; }8 s; M/ H
3 n1 T) Y! |! k: d
+ _0 w# F" g b1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u5 l9 P! f* o7 w( h3 a) t
% q+ {- o7 e. t4 ], ^0 W5 g: Q1 P' B1 w P" H4 ]4 b* z
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 s6 N" Q' ]: C
2 N- N: N# `; g
# ^+ J6 P" b4 f$ c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 D4 x$ e$ w. F! x, m; `' u- L$ w/ V; Q5 U8 c# ?/ ^
2 W, U/ d9 q4 F( N* x4 t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
: ^: f4 r; v6 q) l! e/ j
f* z* Y# a& ]( V1 A+ w5 D3 C Q" A5 v; M+ S8 J: b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 M3 |, \7 \/ ]: Z$ i0 Z
# A9 `$ k0 _# X; w8 w/ ~' \. F* M$ q% [: c- s( O6 M4 {6 ~: A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 Z: L. B" a* t8 k; n) N0 n2 F5 n% A" Y3 n; C4 G/ U& A6 f3 K# o
4 P L$ j1 K4 r" C- o9 Q; |' R9 H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w0 u+ ^* r5 V, q
' S) F+ G! |4 d6 M# ^
$ t. W. n o9 p/ Q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 m$ d) ^( O% e2 P
& g1 A1 Q7 m) K. Y0 a" D# Z
$ K6 b5 d5 J/ I: a4 C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M% y' K" I, w6 e2 g# C4 |) g' [2 b! Q4 g1 U; @4 }$ M
! J) l. c3 z4 x# I+ R' t4 N“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1 v% z% P# M- F1 ~$ R- t/ |
6 A: K# b8 T! F3 U5 v* l
5 Q1 \1 z2 D( ?& i; ~) Q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 v3 W [: S' f, \5 F4 D
; c, t* _' s; k: y" m1 U: m# I
8 d9 R q2 S4 ~, {
“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0 [( {* q6 i$ G* j9 \% E& Y e! \0 R6 k$ V# {. K; C" V
]" c1 v4 _. M/ I, a1 x
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谢希瑶 段续 岳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