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5 ~ b1 j! {, X
$ M- z* j2 A3 @ d! m
) b3 w( ~5 x" n9 @- P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
3 w1 k5 G) P) P. t
8 F/ V0 }1 H+ X4 q+ j/ q2 p7 f
3 L* b+ x, Z5 Z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j* o( P. t( N7 r
% \: k6 ]- J7 O7 R7 z% [" V" ?
& ]4 o$ G7 D) d8 A; y“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
/ X/ P5 {- @' {4 Z0 k# w- y" ]
/ M3 ]; E, M( K0 b8 n8 D# j/ T! P6 `
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 r2 A, J- o& @
/ t3 x8 Z R; S: {! i) a, J% P, b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 ? |& D2 J! E2 @" ]; G2 c5 Z0 D4 g6 E: C ~$ o
# r+ p9 K+ P( t0 d/ h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9 H& U& n$ a' C3 N' W; K" c# \. e1 s/ p
8 j+ j6 U2 R. {% T+ q; X! Z
0 U( F) `9 A/ H0 z“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8 ~& ?! @& w% j3 a1 o. d' u
) `$ G5 n& s+ K
: ?7 F0 \. w- x0 O9 j
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 T- |+ O& T3 T4 y1 s
3 Q! i+ j1 O7 D- U' _8 ^3 G1 o6 k% M: I9 z6 P0 p: w. p- ?* M* U9 F
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 L V2 I0 u# P5 P$ v) b9 l
! z; y& a3 ?% h) C0 C
2 o5 |3 t3 ?3 b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 \; Z, i# Q( S0 T" N
2 O$ {2 K* H; _0 W# q% ?+ T8 v$ T) N: H9 g0 n, h6 m6 r6 F
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 p# S9 h: t b3 V1 A$ Q! C4 z' X4 c0 B% o
, E$ U; _ c% Q7 \: X, ]3 ~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
* J& l5 Q% S1 `/ L3 a$ S- s7 ], `4 d, ?0 G
2 O, p: }" B& s, b$ g; e8 r% {
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0 S. A& Z+ Y' N( l! D Z4 T- \0 \- k6 T8 ~- @5 Y7 y
! A% Y! O% k) c( @! T6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
! L& c% a8 I2 l2 G( \/ U; q, F, l
5 c# k1 t" B/ }, }$ a4 E' I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 ?* v0 g% |% ]9 D; W
: @+ {8 X& d2 e- n# G. @: M \# w. d& r* d, }
“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 Q \4 T. }8 Z# {; r
r4 v" _3 Z. @: K9 |# G0 R# J
& ?% ?% `; _9 U( P( Y) M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 S& V4 g. T; V, \/ e% Z- O i9 x7 z6 w/ A% T# @% X
" n6 C; N7 g; t4 O
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5 H5 L0 d6 P T+ O
$ T1 p7 O: O! I' W8 r4 L3 u7 _& D
" J( R# z5 W' X/ J1 h8 Q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8 `. j8 w' T( X/ U8 D* s N
' z$ S) `- P; t9 h2 F! R1 D- d. K) Y& x! M( n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7 n& a$ V+ I' t
: E. l2 \: r) \
/ V8 `3 _" T4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4 _3 G9 v# N4 Y1 f3 S$ C K
! s( P. D3 O0 ]" T$ S. `( H+ f: ?) P6 N; b2 V, K
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y0 W7 g, w3 }- Z; Q3 ], o. \
+ A' E! n. t6 _/ j, U4 `) t+ `- S/ b1 d# H
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 M3 _6 C' @: D& |4 F2 Y i' y6 c, t
+ J. \ ^' S6 a5 L2 Z# O
8 {, g& T1 w; \% o- }( z# j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
: u9 Z1 f7 g" \' F9 T. z: Y
* a+ h( n5 w' A+ ?4 a, \. g0 r+ W3 u8 H
“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l2 I6 a: I/ f$ d# j% f/ y- _
4 b3 l' V" W7 |) A
( y- ]% E# c2 `# y: U8 ~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 v* o/ H1 o2 u5 A0 [# t4 R" N
$ x# ~1 e6 E& z4 s
+ ]# b- w" B3 U( W9 s: Q3 o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 s& G n' ~1 k8 P. ?( e. Y" Y5 k! r8 u2 @- M
) ~6 B4 J8 i; f- p9 E
“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 S8 O6 ^6 A5 H( q" I4 _3 {
2 }6 L9 ]3 }( c4 t" {& D1 M0 u. h4 u5 {& h& T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 v, |; w3 }+ u* t1 Z' J( Y% F6 P& A4 I+ O" p! ^' K- ~
5 e6 T) t$ Z6 |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9 r2 G3 [8 Q$ L$ i. ~
0 q" g& j1 m: q
* {, L Q9 K. p6 v7 ~! G( s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K, @: d' a+ i
& Y* n5 e4 G. I! b2 A% r
0 [4 @! m7 }9 r9 ]- D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 @4 H$ H! `% Z$ i4 T
& \& A8 S2 ^6 n, T' x0 w
& B5 |$ y' u l5 z8 K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o2 h# u h9 H
* }- W, y7 M {$ I. Z. d( L, o. o/ \2 B" @3 R8 D' A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7 t7 | o3 X) }2 {# `: ~
+ K" }/ G% K* v# ^6 A4 F3 ~) u( L$ E; Y' ~! o' P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r: g2 T2 u4 V# H) P1 I4 B
% D8 f: _) c0 E- Q' J4 P- T7 {
1 f% x2 M& o/ Q6 y4 b! I0 ]) h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6 y. i# B$ T
7 Y7 M0 Q) p3 _$ o7 @+ L3 A4 i9 ?# H e4 T- e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4 {4 p* R5 ^0 {9 `& I8 C
: w' _* H/ c0 z; ~6 L9 s9 q; N: e0 e' V0 }& Q$ h: w
“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Q2 T' g+ z2 \9 M9 V7 f1 o
) U+ a: W# d' ]7 r8 q
' U! A+ v( @6 B/ p3 E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7 j( I0 V" a! X' o+ W; x8 g
6 t1 T s% P# O0 r- S; L
R2 A6 r j' u- [* a9 a“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2 | x9 X8 V g6 y# d
7 P* o5 k, M1 M$ \/ H. Q
6 ?% J3 u ^+ D/ G
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谢希瑶 段续 岳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