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f |$ u. u5 B1 r
4 w" |7 |7 S9 W9 \2 x/ @9 ~
+ b+ K! D J) s2 U) h' p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
7 W4 \" m* e' `) _
! s4 [" G+ t, `, s/ |3 `& R3 p* V8 Q4 L7 C- k5 F4 w
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 N% N3 L& L, d
8 p; V; ^1 r8 d7 R7 U/ p; X% y( I
+ o5 C4 W# e+ Z/ X“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
' C. E( W9 Z9 K5 o3 E5 C8 }( y* }% \! U' J R+ C$ k! ]# a1 J
- |3 k1 E4 Z# h+ c/ ~) _- R) B- Y
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
9 d3 |- F( t/ V! M6 k" @4 ?# j% a1 i+ R
+ V9 D1 T: W) V/ j/ M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 V2 e t# S5 J! W! [6 _ O% Q3 g, k% M
V. p- w$ N: c7 J/ j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 K5 o5 Y3 P( d
) _7 z5 v: X5 y9 \9 q+ a! R& C
0 j8 E8 V A* N' f“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r0 {. Z1 t7 S8 f
' Y( w3 P2 Q& a$ U- [) o
/ d$ }3 l* }8 q; O0 \" e6 I& P' m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 s" y$ ~6 M; F- W* ]* r0 M/ a" x7 t7 z: Z* k5 |/ g6 h3 \" `+ H2 x
! Y: H( M0 ]9 s: a' [/ w4 Z7 n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 j6 d' l: A/ {; {0 k
& _% _1 N& p$ ]) p% B' g2 T) g9 a% _2 }- }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 l) }8 E& f8 {4 g- w" ]6 z" K$ K; l2 j0 z# ]
; n5 e! [" G. u, @, d2 m( w. l! T7 a" T+ H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G9 a# E" u0 g6 k" ^, Y
8 ?( G( q% t" C+ A+ J" k+ [- T C8 |% L1 @! {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
+ ~6 o( V1 K: d% e
+ j2 o, H$ y! f( ]& b! I( O. T7 i3 q4 g2 b' c6 y& u- x7 K
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2 v2 h2 [( l: a
" N4 D/ u" P4 K- k3 p0 }: W) f8 U: d# a3 G3 h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 j/ C0 t7 S% r( j
; _- t5 S X" u
/ s' O; H( l9 v0 a$ I; l* Q O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 I& s, a& |( \. @
1 S% W9 @! H2 a' Q+ S; N1 Q- \5 d7 j, J
“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T2 m" h# n1 A | c/ P
; k$ z$ k8 U/ T9 ~
# N0 ~9 c- H/ }: K D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 }7 C/ Q8 h* ]6 j. ?: m# f" T) u( B/ z
8 {, d" V7 V, D0 b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 }4 ^+ z6 E$ r. j' n
) z: I' a/ p6 }, L' _- K: m% j
" R; J( E3 e3 @! B
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y( S7 ?8 u; w e7 |8 u6 s
' S( F' P* |, j+ S& y7 t$ e- y& D( z0 T4 f' [9 Y5 e( Y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d2 i* T1 }. k
& g/ b7 x% C5 Z0 [
7 s) v l- ]% U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1 M2 R) p) [' b
: V8 A$ m8 [/ L
- b* ]+ D3 o, h/ y
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 l4 n: q* ^/ V* p2 ~2 F& g- M, c6 i3 G: y6 Q1 Y
$ e1 r, K9 e3 U7 |% T; `) m
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3 |5 K( C3 o3 P ?% n* i- ~% k6 j
0 X1 S: ~, N4 q' m
% T' f1 {, f+ n# k! E% E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2 O# j' L1 C8 u
, G) R* F: V: P z* ^# ^* H. x
; R7 }6 `2 w) V ^ T“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 \) a6 E* u2 l3 M
7 z9 P0 }6 P2 R% N) m# y" u
' G0 N" c4 [+ {% N4 d6 b
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6 q/ K$ e" i. k e+ x
! k1 a" O3 }; F
: w* p h" B- \: T& V2 E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 j' K# u2 ^
8 H+ N& }' p( C, m
* V) m" N! p1 g8 F+ P“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 o, ?- A, K/ ?' i' {- H2 R2 w6 a1 ]( D" f1 o. U
; V ] H% v' B& W- F: r3 t“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 E/ i# N! w- N9 ^9 V# U- O/ F( }3 R. d" u5 x. |& g8 Y
. E4 b$ R$ {# e6 m) O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E" F0 N$ W2 Z; T9 W9 m0 k Q
9 H# W& K0 `; @+ k# i
4 } r4 ~( W( V1 n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b- ?- [ H7 ^& T) l
- o' D) a' v% F/ M9 j8 ?8 M, B+ u' v0 w2 z4 m7 v3 ^" y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4 `8 j# E* T7 ~* ~
+ n0 o9 M1 N h2 a) ?* d
0 A+ W! d2 v) R# ~/ u$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W+ O2 J) X5 @ C
' ]9 s( C) f# a$ _" m0 T# p% Y, n* F
; y9 n" L) ]( h# j4 W! t. q. l+ U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 x/ a) S* G" D3 ~& H% ]2 P9 z
" ~4 e# k a" t m* X9 X' ^$ {/ r
6 `+ o4 n7 n6 `+ {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n# B+ ^" S6 h2 u4 j5 X7 v' C
2 S/ A5 j4 p& o4 d' S$ Q
6 Y1 f: e& W) T6 j7 p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 k8 I% i1 v3 L1 h! C# v. l5 p2 [! U
% O2 q4 E; `5 o& y/ p. R' [4 P.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3 X, J. j8 W$ |( W7 [" R% }
# \, ~2 e% W9 d1 g+ f7 F" m# D
: W4 E5 e# `2 H8 E“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 t3 p5 s- v6 \: B. k8 w, z
. z9 c& o& @/ [. @3 k( o' c, W
! C6 ^! c3 x8 Q4 y1 h3 }) I. e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m9 s, |6 H/ j. v; |6 p
. v/ R, v4 P' y4 a! i+ X+ T& M' |
“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L9 J0 Y6 L( m7 Z
9 c ~) t$ w: Q: z d0 j
8 @: J1 U, |8 q& d
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谢希瑶 段续 岳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