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复制链接]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3 X9 ^; K; u8 k) L& r* R$ b# t. |* ^. |
: V4 V. D$ J% O+ i" F. m
8 j4 M8 P+ a8 v+ X& Y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2 ?& \: @+ q; z* M- y& V
: |) Y; T( w" @3 {4 R/ d' I+ e/ c

% A5 a6 L& q! Z( c( q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 ?" ^8 u# A, ]+ \, ~0 p
+ I  X/ y8 a) z( h: ^# y  _
( Z5 Y) U6 H4 W; r5 q7 c%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
8 ^% ^8 y7 m1 u# O9 u+ n: v: _( t( J7 ]0 q+ R/ r1 J1 }
% H& Z0 H2 ^) x: L
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 e# Y: W, \3 d, Z  y; Z7 ~
+ @9 F4 I0 H, p& C% h. A  K+ @( ?

$ f3 Y2 _9 k. |0 r0 Z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8 l* @8 r" \$ n  q4 U, c% ?. V
7 e) g% P' b6 s! q0 b! t& f
" ]9 g5 K7 g' D+ a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 h, ]1 W! F& K5 r$ Q
; ^6 e7 s; l5 \/ D

- x  v9 Y7 x  C% S4 S4 N“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f+ b" ?3 t% J7 Y

. \, |, ]$ V2 X- t8 O7 o

! v4 S2 [4 a; |& Y# r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I4 Y8 s6 m0 A1 C3 s" W
8 v6 v% y( D" ^% t- G. h

" j/ v* D/ l6 R, K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T3 B* h6 }- z; A# c  n

# l# [% i3 G( R/ L# S" U6 U7 B* T

3 j$ @1 \, ^. ~# }! t  {3 G7 f2 a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5 s+ n1 {# `% E; e' k3 v, [
0 s$ R/ a1 q! A  C9 d- a: ^

* W! ^, M$ [9 j/ E6 i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6 E! s# F) `- e' k8 C5 K' t. v& O  ~9 S- j- ^9 o6 x

) l0 s* _$ w1 N8 E3 b$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
' r% ]; `7 e5 }8 c* u
4 V$ I& n' ^8 a, S0 C4 ?

; k0 @# h! ~" L( p) {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b6 x) L* I' c2 T6 V7 n# z1 Y" \
: J; ]+ g% _: E; X4 U" K
) w9 _0 }! }; J"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1 M" W8 P1 u' b/ e
; r, C" Y, m! ~: j$ o

% O, _) c$ ]3 d. I+ M9 X8 ]5 D5 A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 A6 d& T/ S! f6 G2 s# r
7 L1 R$ A, `5 a6 _1 m* z, S
( A( r: H7 U6 C  D
“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4 i% _: b# ^* E$ ~$ T5 I
, d; O* P7 y7 N- n, j% R2 J2 x; @$ i; G0 E- A* S0 ]
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R9 r; ~, h4 _: H5 u5 S
7 w$ w& i6 F& c& V" C& Y

; ?8 |+ i: l. _0 R" Y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
2 J8 k; l( Z* o. t3 J  C
0 P3 W# i  v! c8 ]
+ i1 O5 {4 g- o+ Z
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 I. M# c- W0 f: h
+ w& [6 j3 H5 n* e; |: I

, o, I6 B* O9 Q: V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 e# c; Q: H0 K/ R3 Y" b% o
& Y4 ^+ a, D7 n; I! d+ k- i

  Z6 y. @' \" C/ f' g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 _% L9 H: Y  E
; t  l, ?- l& N5 Z/ U
% ?$ m& b7 C% }6 M) M, ^
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 O+ S* c5 y3 w7 L5 M  g2 m4 I* {% l
9 i& r% X5 X  j( {
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 A4 _9 a, [6 J% K7 c5 D
0 R" _3 K7 A' |# G
! R5 h( J0 `4 H. d( u0 t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
! |$ T) D1 B1 y' P5 ]
* R8 {$ r5 N7 r5 e% i; B. Y% U1 X

1 F/ A6 h+ }$ F# r2 f" I; N“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M2 h& P8 m1 f

6 u- p$ o4 e" t5 J

9 r* i, s; O4 p# @+ a) {* v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 O# G5 K8 p! S1 f( P
; T9 u; W' E& j) W
* y7 d7 ?# s% }' [6 ^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8 S; m; m( v% O7 D
  R4 g, S' F6 ^
# b4 |# h; x0 P( f
“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9 |5 [; F8 k) w2 k6 V5 k# h
; g% L5 w' @( f- k' D  ^
3 A- Q! [4 [( C+ N3 X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0 _. A7 `% \, D4 b9 K; M7 t

4 N6 d2 o% ~1 F, l% K5 _
$ {6 a) b0 O; L; R9 T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3 X# @8 }: \6 O6 j/ v9 K9 z9 q2 U, s: c* k4 d. @7 c
, L: G: t1 U- `' h
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U1 J; |2 `- |7 y/ }/ k8 a1 v! M6 T4 l- Q

) s4 U5 E# R/ G8 S) Z5 a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6 n( r2 T( ?8 c; C  d! y
" [- ], i. E2 z" s( w9 ]9 O' i/ t

7 X; h* ^- G* F7 t  T% B. t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 G* v/ q$ |7 ]/ V) v9 z
% K6 Q& V0 L  A4 V# c1 Q
7 b# z; V1 l: C8 b2 o& X: c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 M$ b& i- o: |9 W
1 ?5 @+ J; M6 K* r2 \
3 c/ H4 Q7 E9 k0 A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 W/ A, p' c4 w$ f. _1 z6 E2 {% {+ J. u5 ^$ K: u7 s

) G1 p4 z- d% U%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5 E/ ^! O+ c; x* j, v" V
  P$ U% o6 L# Y% h3 q/ m: ]; ~0 ~7 w

! E$ t9 ^  j( }1 @! O0 I; _- G: l" G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4 A4 x1 l# a2 B/ P3 I/ x/ S& e$ D7 L+ _- g' m; M8 P! v
! Q9 u" o! L+ a; b* \9 a
“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7 i; _$ c& b3 S( X6 ~5 q" Z$ @3 K) n
: l2 o# _' ~" u- K. `' J' ]  V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C+ q; `6 Q( u" |& W

3 l2 F2 t) P7 h+ P; k

7 [! p' X2 G1 [  Q6 P“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x1 R5 {, k  `$ B( c
/ p$ x" _& ]( ^+ ?3 G8 P' u2 F0 h' Y
1 l, l9 ?6 d2 _' k+ {1 E
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谢希瑶 段续 岳德亮)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