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3 k9 R* J: j9 R+ l5 y2 f
关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奥秘 ( Z' Z, P0 }4 d% F9 [. x8 F0 y9 A
5 Q8 J7 L& Z) Z# \ Q1 P
0 r3 F0 r1 _( r ' @/ ^" U. {3 R- k0 Z; b( U: w
大洋的一生
. t. i+ B' x8 W6 n8 L# s 晋朝葛洪《神仙传·麻姑》中,曾经记载仙女麻姑与仙人王远一道下凡去蔡经家做客,麻姑在聊天时提及“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意是“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这便是成语“沧海桑田”的由来。
- C4 A6 D# C' `- T ( o2 t4 T6 b" J+ c
《成语 沧海桑田》王建峰 绘 8 d% F" r- m0 J; y! e- q
6 C, N6 G* C+ ~% \ e; i! s7 P
虽然神话传说是古人编撰的,但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中,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揭示这一大洋演化模型的,是以加拿大地质学家约翰·图佐·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命名的威尔逊旋回。 ; n n. m$ s# D( i* c3 \
8 m# K* y: m+ z6 k( e. p* t+ @ 威尔逊旋回示意图
: U* _4 T, A3 k: Q) e) n: V; Q! E% l& j5 f. `) u+ R* }
威尔逊旋回的思想,最早由威尔逊发表在Nature的文章《Did the Atlantic Close and then re-oped?》,提出了以大洋演化过程为主体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大陆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逐渐扩张,形成大洋中脊,洋中脊继续扩张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经历复杂的增生,拼贴过程,最终洋壳消失,在造山带中只有俯冲刮削残留下的大洋地壳,即蛇绿岩。 + ~% W8 t( ]" c) w
那么在现今地球上,能否寻找到大洋演化的各个阶段呢,笔者将尝试介绍给大家: ) T8 P) r2 s' r; w( p" ?
01
1 E2 |+ \ H" d4 i) l$ J. ] Phase1: 大洋的胚胎期——大陆裂谷 . ?+ C! z9 |+ v; Y
0 V0 g" Y% k2 P& e t7 ^# j C
东非大裂谷
" ?" R1 W: g+ ]: e2 I
8 P5 }& K" w6 |
4 F2 e& A9 x+ n; J- F- B 东非大裂谷与红海—亚丁湾构成三联点
: Q8 Z3 j, K8 H, O) V 威尔逊旋回的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地球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东非大裂谷,之前笔者曾经介绍过,东非大裂谷虽然处于拉伸阶段,但是尚未拉伸处洋壳。 5 u4 {! s6 r! c1 Y! d6 `
02 ; i- `4 ~6 I5 ^% t
Phase 2 大洋的婴儿期——初生洋壳 6 s) y. _2 d1 l$ X* X: p Z
& {( w' @7 j ]5 \+ E" H# f+ e Google earth 上的红海 % b4 q( o% G0 A3 s
) ?7 i/ |% ~+ r7 S
, M( z I% Q- E7 v% o3 ^; ^ 红海一景
" O3 h, o2 A, o4 l. H3 t3 o) a9 @; P! P: K) W$ h: r
大洋演化第二阶段,此时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地球上能够发现的实例是红海。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在上图中Google earth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红海中已经初步形成大洋中脊,这一点也被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波初步证明。红海底部为硅镁质岩石。 * [" b5 r7 G1 X2 A5 t
03 " ^% U0 j* `' x4 U
Phase 3 大洋成年期——洋中脊扩张
/ ^" a J2 N% { 3 R- x+ ~9 G, w1 H; b4 c7 R3 l
Google earth 中的大西洋 9 C- k1 x! }+ T% c8 `
: v* w7 b' ~8 F* k7 Y. l
: ^/ r) [- F. s3 r2 D3 u4 x% Y7 q 大西洋洋中脊 * W/ t! t: J: |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此时大洋整体规模依旧处于扩张阶段。 9 i# T; U, v3 c; Z5 j6 X! t% D2 e. \
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为特殊的洋底奇观,它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全长约1.7万千米 ,宽度1500-2000千米,约占大洋宽度的1/3。面积达2228万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4。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狭窄和被断裂分割的平行岭脊组成,大洋中脊被无数横向断裂带切断并错开,横向断裂带走向与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这就是大洋中的转换断层。 % n; p9 w+ O2 Y% Q' c
04 , `' d+ m8 [, Q9 X. C+ n* S
Phase 4 大洋老年期—洋壳俯冲
: _/ e: a) X. k $ X* R) j! g8 T; R2 r, ]
太平洋洋中脊—主要在东端分布 + L7 s* ], F1 D' y8 W
" i+ T/ H' X$ \( T+ u* w 威尔逊旋回中的第四个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是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1/3。但是在地质演化中,太平洋的洋壳已经开始慢慢地俯冲掉,洋壳面积正在逐步减少。 ( z8 @0 O9 u; M8 P, W% @
/ r) a8 m) J9 i2 ~3 r. Z5 i& p9 { 太平洋日落
' a, s% \- e0 b) ?; Q
7 y3 V! U, k( ?- g" d5 E
2 R$ H# S1 q$ F5 m- L 外太空瞭望太平洋
$ Z, f2 O# g8 _4 h% d& {4 T3 U `( e/ v/ X1 p' s& e6 O d2 c* l2 e% @
太平洋的洋中脊主要分布在其东侧,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部分的洋中脊俯冲到了美洲大陆之下。 % ^5 M- z+ `1 A
; }1 {# R; w" Z' i. p0 W; {
太平洋东端,可见明显的洋中脊分布
3 L+ m Z. ^# B) t+ T0 [, p2 H2 K- o
而在太平洋西侧,俯冲作用亦十分强烈,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分布有大量新生代火山岩,部分学者认为这与太平洋的俯冲有关。
: J) Q& b# y, r8 l3 I1 W1 z' z' C. m 05
- e# }% B$ B) K; u0 k Phase 5 大洋的残留期 . b8 g7 H. r1 c* P$ a! J
随着俯冲作用的不断进行,洋壳海域不断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现代的地中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1 M! L$ E4 Q) d( G7 h' K! q+ P
& i7 S& X Q7 e& l0 J2 s3 u 卫星拍下的地中海
5 b# }9 I" J$ j& n! U. H) L* E0 T) l* W$ f. D; ?, L" d4 Z- ~
* s5 X0 u; r% Q
地中海中最大的两个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 ) f$ B4 c! W( s
地中海作为大洋演化末期的残留相,绝大部分洋壳已经俯冲,只残余了一小部分相对古老的洋壳。近年来,地质学家对地中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地中海内名为希罗多德盆地的地区具有3.4亿年历史,是地球上现存于海底的最古老洋壳。
0 o) v; e. U: ~/ C( M1 D; a, ]3 H7 ` 06
, l# L% M5 X! p* U s2 f, K9 j Phase 6 大洋的消亡 . ~( Q/ Q6 K% Z4 m& ~8 F) W
随着洋壳的不断俯冲,最终整个洋壳都俯冲殆尽,大洋中的岛弧,海山,微陆块等均拼贴到造山带上,有些造山带受挤压形成高耸的山峰,如新特提斯构造域。
* k- @7 W9 q7 U" A- K3 S. T
1 }/ Q7 X: x$ t, [ / |* J' l$ G4 Z7 r S
新特提斯造山带 $ G$ a2 b# O! _+ D
0 E" z( V$ G( c1 |. c! [
0 O7 y* ], V ?& H
喜马拉雅山系
j( ~9 U* t' b2 I; c 伴随着陆壳三联点,大陆裂谷的发育,大洋开始了从胚胎期开始的演化,经历着他漫长但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又回归于陆壳。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威尔逊旋回。虽然威尔逊旋回对于复杂的地质演化史而言,太过简易,其中有些阶段甚至存在可商榷之处,但是威尔逊旋回将复杂的板块构造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对于我们理解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 T- ^9 }( }8 f1 j 美术编辑:赵亚楠
6 F, ], G7 ?5 h/ v: C 校对:张燡敏 " ]* R# ^) F! o6 [$ k) W# r. C A; |
公众号: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8 U# }+ }$ j* @$ ^ ID:dizhidiqiusuo
; t% W+ W. t* z% N$ k% q# 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3 _2 e( Q% I; T
9 }8 ~; q2 F: T T7 j. ~9 ]! k) v( e! j$ B& s" e
6 I; t% R/ `! M3 L9 s" q Q' G5 r
& R6 `; G. l/ S% X& ]" q: |
1 Q5 c) y7 A$ |' t; W1 _# f9 M.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