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o! D8 \0 f+ Y 人有脊梁,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人的脊梁成为支撑人体的中坚力量;树木的枝干成为支撑树木挺拔的中坚力量,也成为树木的“脊梁”。但是,你知道海洋也有“脊梁”吗?
2 p& k. k4 G3 K' M5 {6 Q 在地球上广阔无垠的海洋之下,绵延数万千米的“脊梁”被称为大洋中脊,它决定着海洋的成长。
, s4 b0 `4 T, S2 |0 T
/ L* s7 z4 v5 {6 ~) t 虽然大洋中脊是在地质时代就存在了,但是直到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科考船的科学家在大西洋测量水深时,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中部海水的深度比大洋两侧浅的多。 7 v8 S) O: `* ~+ Y. T
这有点出乎他们的预料,因为在当时按照一般的推理,越靠近大洋的中心部位,海水的深度应该越深才对。
0 o' a: r6 t( b' h6 n( U 带着疑问和不解,科学家们又测量了几个点,结果还是如此,当时他们只能把这个事实纪录在案,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 I ?) i5 i' t7 p3 }7 J% g1 N 后来,在1925-1927年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大西洋水深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测量,并且绘出了海图,证实了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山脉。 " n, H5 a& g) z7 x) `) L% H2 g0 z2 f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人们的震惊,并且吸引了更多的科学家来大西洋调查,不断地补充、丰富对这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的认识,并且将它取名为 "大西洋中脊"。
) a8 D+ D& p- r& D7 u8 U8 H" ?% Q 大西洋中脊大西洋中脊的峰是呈现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部,其轮廓走向与大西洋两岸近乎平行,也是“S”形弯曲,两坡较陡。
3 m1 k7 j$ G' A2 T! a) T4 w/ `. k 它从冰岛延伸至非洲以南的布维岛,全长约17000千米,宽约1000~2000千米。在北纬30º和南纬30º附近分别是中脊最宽的地方,从此两处分别向两侧,洋中脊都渐趋缩窄。 9 f$ c! f* r. D, O) y" z# R+ A
中脊顶部平均水深约2000米,有许多地方中脊比两侧洋盆高近3000米。洋中脊高出海面的部分形成了岛屿,如冰岛就是大西洋中脊高出水面的一部分。 + a5 J. i! p) |+ ]7 v. D1 _8 f
大西洋中脊在北大西洋出露为系列火山岛——冰岛如此巨大规模的海底山脉,是陆地上任何山脉都无法比拟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脊顶,沿它的轴向还分布着一条狭窄的地堑,被称之为“中央裂谷”,它把大洋中脊的脊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
7 G/ c1 q3 e* |7 W 中央裂谷经过现代地震仪器的监测和科学家们的研究,在中央裂谷一带经常发生浅源地震,它们构成大洋中脊地震带,这个位置的震级一般不大,为浅源地震。同时,这里也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从这里流出,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 7 [0 a& z9 [# w- b1 ?, @7 C2 t! Z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这里就是产生新洋壳的地方,较老的大洋底,不断地从这里被新生的洋底推向两侧,而更老的洋底被较老的推向更远的地方。
$ x/ }, `. X0 ]8 C . X6 V; L# L" C! q! h3 B
继人们发现大西洋中脊之后,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相继发现了大洋洋脊。其中,印度洋中脊分成三支,其中,北支(中印度洋海岭)北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伸入亚丁湾后分成两支,分别与红海、东非裂谷相延续;西南支被称作西印度洋海岭,地形非常崎岖;东南支则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岛以东。 3 w* p9 n, @# C# v. a* T/ T
印度洋中脊太平洋洋脊有些特殊,它的位置不在太平洋中间,而是偏于大洋的东侧,一般称为东太平洋海隆。它从北美洲西部海域起,向南延伸作弧形走向,转向秘鲁外海,向南接近南极洲,通过南太平洋,然后折向西绕过澳大利亚,与印度洋洋脊的东南支衔接起来。 4 S; ?& ]2 W: d) g( ^
- Q0 g2 g* n$ ^) t
三大洋的洋中脊彼此互相联结,形成全球规模的洋底山系。它虽然“隐身”于洋底,但却是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最直观、最壮观的痕迹,也是我们这个星球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证明。 ) a/ l, R1 {( P: `( G0 N* L
参考文献:
7 ?8 a$ h9 m* `, m! L) @8 q 1. 陈雨.《大洋里的“山脉”》 9 z g5 v; Y# X: `. E( ]7 O/ p
2. 梁鑫峰.《海底山脉——大洋中脊》 $ b2 ~$ f% t- X/ X# w
3. 白卉.《从大洋中脊反思大陆漂移说——兼论地球膨裂说》
% Y0 H! U: {" f5 `0 Z- b& d2 k; }# Z1 z 4. 薛发玉. 《大洋中脊研究进展》
0 R& r" }- V8 ~" G 5. 关德相. 《大洋中脊的形成过程》 : y6 i' c& w- t6 q0 k' \5 N
. Q. V" w& j( @. u. W) t$ D
4 b4 J- m6 e" c( P. T( f1 u' u4 g5 @" k) j" G
3 @5 m$ }) j% B
7 Z1 R) ]5 v2 d!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