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节点上,重温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回眸它所取得的成就,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 b* A- w! e
一、“一带一路”是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时提出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1 e, F R; {) W0 i10年前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这一背景来审视。
1 r6 o* @' ]; X# u J' g从世界角度看,首先,2008—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期,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停滞,世界经济的资金流向发生改变,全球化的主流出现逆转。在发达经济体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调整过去30年以西方市场为主的开放格局,在发达市场之外另辟新的市场增长点。
0 ~' Z) c9 o& Q3 I5 K( g# y6 c其次,在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当这些要素流向全球市场的薄弱环节时,就会造成很多泡沫并引发危机。“全球南方”就是这样一个薄弱环节:它长期处在西方市场、西方资金流向的边缘,甚至不在其资金流动的方向上。 0 G+ \( Z& f- Y/ q
这就造成全球市场的一个真空地带,其显著特点在于,缺乏投资,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恰恰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着力点,可以填补上述空白。
0 y j! \# v9 D! f从中国角度看,当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出现巨大变化。
B1 M! e4 r0 w6 h一是国内的“基建革命”基本完成,形成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电力、通讯网络。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世界市场则需要这方面供应,于是供求对路,内外结合。
0 w" `- P: D3 A+ H$ {. ?8 z0 k二是人民币升值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中国对外经济的重点从出口导向转为对外投资。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西方资金出现短缺,一方面中国投资大量走出去。人民币升值还增强中国的国际购买力。
( J; b9 J( u8 l5 h* v3 O三是中国的产业链跟着基础设施一起走出去,打通了西部、北部、西南部的“断头路”,使之与外部的国际大通道连成一体,与国外的基础设施需求紧密结合。随着中国西部成为中欧班列的主要始发点,西部大开发与国际大通道相关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双循环”的全面互动。 ) H+ T6 U u2 K& U G |0 I
上述几点就是“一带一路”诞生的大背景——这一倡议不是简单的造桥修路,而是世界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在以往10年越来越明显。
& `% I4 K7 l9 X正因为这种客观必然性,“一带一路”才能持续发展。它不只是中国主观的战略需要,也不仅仅是外部某些国家依赖中国投资,而是世界与中国市场的新结合。
. h: Y: N! X! E. j& d9 p7 |. K0 }“一带一路”可视为中国的战略先手棋——如果十年前没有提出和践行这项倡议,世界市场的衰退将比现在更严重,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后果将比现在更严重,美国对中国“脱钩断链”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也会更严重。这正是“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所在。
0 V: U& W% F1 E7 E; F二、“一带一路”与共建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瓶颈
! T' _. F4 `- U在实施过程中,“一带一路”有几个方面做得特别成功。
j- W: u: W, [一是实现了“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 ; [5 h+ f% Z w
“一带一路”推进的项目、投资、产业链都是共建国家所需要的,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瓶颈,从而给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一带一路”成功的首要前提——正因为与当地发展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才站得稳。 . E! l' q6 Y$ j) Y7 V
中巴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经典案例: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启动之前,巴基斯坦电力严重短缺。但“走廊”建设10年来,巴方已拥有多余电力向邻国出口。电力还帮助巴基斯坦实现工业化,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瓜达尔港为代表的新的制造业基地。此外,中国海尔集团扎根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上种种解决了巴基斯坦最大的发展瓶颈。 5 u4 B/ r8 k i9 ~5 U D) e
二是“一带一路”的一部分重大项目给共建国家带来结构性变化。
) q+ k' x q4 ]1 {7 M" Q) }+ O* o这一巨变集中体现在供应链、运输通道领域。举例来说,老挝以往是一个陆锁国。但中老铁路通车后,宛如一把连接中南半岛的“钥匙”,开启了老挝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经济通道。从陆锁国转为陆海联运国,对老挝而言是根本性变化。 % b* |5 C. x' X# f( O' a4 K
同样的,在中东欧,匈塞铁路建成后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交通网相融合。对匈塞两个内陆国而言,得到沿海港口加持;对希腊而言,拥有内陆腹地可依。巴尔干地区经济由此获得大动脉。# C( U( z, H( D! k7 t
在非洲,蒙内铁路从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港延伸至广袤的非洲内陆。在亚洲,雅万高铁带动东盟整体经济发展……以上这些大通道改变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经济地位,为它们大规模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
! s9 ~) c& R4 ^3 w' h8 N7 B三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基地。 & j2 m9 m& b7 J, E4 N% d: s0 O
“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建设了数百个以中国产业经验为参考的工业园、产业园。中国在产业园运营方面积累丰富经验,产业园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在比较落后的地区用较快速度建成一流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先进的制造业。
( R3 M% u _+ v! j目前,东南亚已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园集中地。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中国制造业大量进入东南亚,该地区还能否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一带一路”对东盟经济连通中国市场的提振效应显而易见。 ! {+ _2 s/ x9 W' a* G
四是“一带一路”在实践中探索了新的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
! a: ~' x5 g2 N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有规则可循,但不是全盘照搬西方规则。它探索出一套“三合一”规则——以现行国际规则为基础,又吸收当地规则,并借鉴一部分中国经验。
! z- D% l& C5 e m6 g比较典型的就是亚投行。它以世界银行规则为蓝本,又增添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合理规则,辅以中国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因此,这一规则既与传统体系保持一致,又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并满足发展中国家需要。
5 N& Y2 d6 u5 d, L. _ e8 t五是“一带一路”形成了新业态。
# G1 e n7 {4 z; w; `, v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不应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事实上,“一带一路”形成很多新业态,中方概括为三个丝绸之路——数字、健康、绿色丝绸之路,分别聚焦跨境电商、公共卫生、低碳节能等领域。 : D/ ]6 F" Z* b! m/ N6 S
上述三个丝绸之路,在最早提出的“一带一路”概念中并不突出,是中方根据共建国家的实际需要和中方的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新业态为共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助于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 ' b5 ~+ R& p4 p& z2 k/ c
六是“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
8 H8 X+ V0 R' A3 n9 e“一带一路”建设不但包含基建、产业链等大型项目,还有许多“小而美”项目,它们集中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投入资金规模不大,但见效较快,当地民众容易受益。
* Q% p4 p ?! R9 G, H& R7 m这些“小而美”项目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直接了解。中方大量技术工人进入这些国家,与当地人民交流;外国技术人员也到中国培训、学习。同时,交通设施便利化还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中国游客出境游主要目的地将从以往的欧美日韩更多转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以亿计旅游人数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增长。 ' r$ M; l: Z @8 ^# I7 v/ w+ s
七是创建新的欧亚大陆通道,中欧班列为其代表。
( h2 O3 |9 ]+ ?$ q; \$ O中欧班列的“足迹”远不止中欧两地,它是一条贯穿中亚、俄罗斯、中东等多区域的干线。如今在中东、南亚、东南亚方向,都形成了类似中欧班列的大规模铁路运输网。它们与海港、空港运输相结合,形成整个区域内的陆海空多式联运网络。 % V- l. k; E6 \
而今,多式联运网络正朝着“一单制”方向发展,与物联网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体系。这一过程比预想要快得多。 0 t: P3 I, K% F/ B
三、西方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经历三个阶段变化,但其抹黑手段难阻中方倡议落地生根+ w! C n/ I9 _0 F9 Q) L' M
在“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下,西方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心有不甘,它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经历三个阶段变化。 # m$ L, w+ A7 L& a9 l% E
第一阶段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2—3年,西方对此不屑一顾,认为项目难以进行,风险很大,不用理会。 * t/ s* `; D" f
第二阶段是倡议提出5年之后。当时“一带一路”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南方”的欢迎。西方舆论攻击随之而来,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债务陷阱论”,还有“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地缘政治论”“中国输出价值观论”等。 ( P# o7 u: _# S3 b( c
明眼人会发现,西方的论调完全站不住脚。以“债务陷阱论”为例,该论调主要针对中国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合作。事实上,西方把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援助和贷款等一股脑儿“算成”债务,混淆视听,制造巴基斯坦财政收入还不起债务的假象。而斯里兰卡的外债,有四分之三来自西方,但西方却把全部债务都算到中国头上。
- K/ o' p+ D K) Z+ B假象终归是假象。面对西方对华抹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看得很清楚:中方倡议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不可抹杀的。不妨以拉美和非洲的态度为例。 ) Y- `3 J: v* i( N
拉美与中国相隔很远,本来不属于“一带一路”的范围,但中方提出倡议以来,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愿望非常强烈,几乎都成为协议签署国。中拉贸易额更是逼近5000亿美元大关,连续6年保持高速增长。一向被美国视为“后院”、受到西方舆论竭力鼓动的拉美,为什么在舆论战中站在中国一边,成为“一带一路”的坚定合作伙伴?这引人深思。
$ x @2 j. s: J7 ~/ ?再看非洲,中国帮助当地修建铁路和港口,加强炼油石化产业,合作覆盖整个大陆。中国在当地共建“一带一路”,靠的不是建立殖民地,不是军事占领,也不是盟国体系,给该地区带去的是和平与发展。 5 T: z7 F8 k" r
在觉察到舆论攻击难阻中方倡议落地生根之后,西方应对“一带一路”进入第三阶段——从2022年开始“抄作业”,提出美国、欧洲、日本版本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
+ C. G+ `+ {5 D( w9 N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要么停留在“画大饼”、资金没有着落,要么附加政治条件,要么基建工期一拖再拖,可以说在资金、技术、装备、人力资源上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8 ~# _# j. r4 }2 Q& y. E) b% w
总而言之,西方上述三个阶段针对“一带一路”的动作,目前看来都难以奏效。
% H" u% z; W- W( R四、“一带一路”符合“全球南方”崛起的大趋势' y) C; @4 E# M) p( Z q8 q
展望“一带一路”的前景,首先要认识到,“全球南方”是该倡议的主要参与方,代表着未来世界市场的增长极,“一带一路”符合“全球南方”整体崛起的大趋势。“一带一路”为“全球南方”提供经济基础,使相关国家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大市场。某些国家想把中国排挤出“全球南方”,事实是南方国家不仅不会对华“脱钩”,还会更加紧密地同中国合作。
& m& I* [5 @3 W1 m7 f6 q& u: L其次也要看到,“一带一路”依然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美国利用盟国体系引发地缘政治挑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压力、某些共建国家存在的恐怖主义和内乱等。中方应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增强共建“一带一路”的稳定性。
5 D1 v" c8 B V- W0 o8 J0 I- p今后,共建“一带一路”将向板块化发展——根据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非洲等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重点地推进。同时多做符合当地民生需求的中小项目。大项目的推进则强化风险控制,把周期较短、效益较高的项目做好做实。“一带一路”将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经营,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 Y( Y; ?$ T4 Z; _! B# V5 ~! h& h3 u7 ~
文章来源:原刊于“上观新闻”2023-09-20
0 R5 I! P6 K& B- m; Q# i作者:黄仁伟,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 V" Y. m2 S! J) V! s" K
0 Q! t% m2 u7 |, B6 I3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