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 ?1 s' ?$ C/ \. B
% p" |0 N# m! B/ W6 g4月23日,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雪龙2”号返回上海,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历时198天,总航程约7万海里,冰区航行约4900海里,顺利完成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任务,成果丰硕。
) R" {2 O1 x! }3 |$ r1 m# l5 G- @ A# p, T8 r9 A0 c7 I
' U" E i3 o8 ~+ p3 X0 v
& D+ H% L# B) S7 Z& {- \南极。图:Wikipedia, @; ?7 n- [. P+ A7 Z
首次开启“双龙探极”新模式
. s4 H* N% c- X3 l% r0 A1 I由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并与“雪龙”号组成编队航行南极,利用两船的运载能力和科考设备开展各项南极考察任务。
7 J; a- `* d4 Y; E$ `" Q% a! L9 T
: E% O5 o, ?2 l- X! K) H- k1 {6 ^$ A& k$ o; t3 C
“雪龙2”号。图:网络! u0 j* y; @% t: t' V4 m
“雪龙2”号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能以2-3节的航速连续破1.5米厚的冰(含0.2米雪),破冰能力也在实际航行中得到了验证。在中山站卸货期间,“雪龙2”号为“雪龙”号破冰引航,将卸货点推进至距离中山站约10公里处,降低了卸货风险。
1 B; S# r0 U9 S) K0 G: p首次实施宇航员海综合调查 G; J; W1 L2 [5 s ^
考察队依托“雪龙2”号首次实施宇航员海综合调查,完成9个断面83个综合站位的调查作业;首次获取南大洋11个站位的中层鱼标本286尾,利用配备的22米长柱状采样器在水深3735米处成功获取南极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也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获取的“最长柱状沉积物”,对相关学科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K9 R9 r5 m0 l i
首次进入阿蒙森海冰间湖区
7 n( u* _, g# ~( [: v0 }! n5 z# k考察队依托“雪龙”号开展了阿蒙森海——罗斯海调查,共完成9条断面58个站位的调查及3个区块的地球物理调查;获取了丰富的海洋环境数据;首次进入阿蒙森海冰间湖区,完成了12个站位的综合调查,发现了阿蒙森海冰间湖为侧纹南极鱼产卵场和育幼场。
W# k: Z; O% D, A* m/ [, v0 u& S$ I: R; _
# U: Y+ o# T0 W) W& B6 L+ x$ G( d
阿蒙森海。图:Wikipedia5 \" y3 m- t2 U4 f' l
考察队还在南极地区首次实现激光雷达协同观测;对艾默里冰架区域首次自主航空调查;在菲尔德斯半岛进行多要素航空遥感观测;在泰山站开展空间环境和天文自动观测等。此外本次考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执行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余个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 ?0 }% V u& ^* ~ ]4 K6 R
(综合央广网、新民晚报、新京报相关新闻报道)
9 J3 q& z) X W7 @# X- o未来,“双龙探极”将成为我国极地考察工作的新常态,随着对极地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极地事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7 W) E+ W I: I# J' N# w6 l# `2 f7 d0 Q$ F) f
$ F/ Y5 s% G' I5 s; }
双龙探极。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Z) Q6 {' _4 w1 `9 ]% ]8 g下面一起来关注下未来几天的海洋预报信息。
0 I& ~% }1 g& l! j/ @6 X5月1日-6日
; r1 z$ o) c) E0 a3 M台湾海峡偏南风4-5级、阵风6级,浪高0.8-1.5米,轻到中浪;' p( u" L4 l1 r+ S
福建中南部沿海偏南风3-4级、阵风5级,浪高0.5-1.0米,轻浪;$ ~% t1 g9 G" e, O/ m
厦门沿海偏南风3-4级,浪高0.4-0.8米,小到轻浪。
( ~8 S' J! n% I/ {; r& s9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