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来你的信》:聆听真实的海洋科考故事 感受科学和科学家的世界

[复制链接]
2 p# A; v7 J$ F& Q# _* N8 I4 `) {

原标题:《海上漂来你的信》:聆听真实的海洋科考故事 感受科学和科学家的世界

* y0 S2 W: g5 s' {8 A: I; R r4 P) A2 H $ j7 }0 i$ P- w2 z' k

海上漂来你的信

/ K/ ?# F9 t* Y2 n

% c9 V3 i8 E& z+ I

于潇湉 著

$ V5 a4 W9 V) z6 M6 Y

《海上漂来你的信》是以海洋科考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一封封温润的家书和特别来信,聚合成中国海洋战略独特的时代画像。从极地科考到深海万米探测,作品在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中,铺展出中国海洋科技的辉煌成就。中国第一艘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的海上历险,极地破冰船雪龙号的南极救援、航天测量船远望号的默默守护,载人深潜被海底黑烟囱侵袭的惊魂时刻……一个个细节丰沛的科考故事,将海洋科考大国重器的迭代、中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群像、海底冷泉热液等地质与生命奇观,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 s3 ?* Q+ A& h4 [

( P- x% G( c" m8 D

雪龙号:

' [9 x2 A4 }6 _9 F- G8 T7 x

亲爱的搭档,今天是我退休的日子。作为一个跟你风风雨雨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老船长,我有好多话要说。

; M7 G6 t K4 p; j& T

前几天,有个叫千帆的女编辑来找我,说希望我以雪龙号船长的身份,写点儿关于你的故事。你的故事太多了,带着中国人征战南极,建设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还在北极建设了黄河站。咱俩还在2013年元旦拯救了一艘俄罗斯的科考船,当时全球都在关注这次救援行动。后来,搜寻马航MH370也是咱俩一起干的。我们经历了这么多事儿,你说,写哪一件好呢?

! b3 B& @, \2 i- w

就从南极说起吧。记得那年,我还在大连海事大学读书。首批南极考察队员于1985年4月回国,其中有两位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被邀到学校来做报告。他们成了明星,被大家团团簇拥起来。学长给我们展示了南极的照片,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无法胜任南极的多冰地貌,只能在南极洲外圈停留。

' h( c0 I" `" \% q

那时他们乘坐的向阳红10号(这艘船后来改造成了远望4号)只是一艘普通的科考船,真正的破冰船,船艏有钢板加厚,可以碾压冰层——只有这种船才有可能到达南极内陆。我想象不出破冰船是什么样子,但有一件事我很肯定:我想去南极,这是被我标定在心中海图的地方。

) Y6 g1 b5 _8 n

为了满足极地科考的需求,1993年,我们国家从乌克兰造船厂买下了你——一艘破冰船,起名雪龙号。3年后,我成了你的二副。从此,我像是长在了你的身上,成了你的一个部件。我拼命地干活,在你身上成长,你也看到了我的脚印:大副、见习船长、船长,我终于成了这艘船上的王者,也渐渐与你融为一体。

/ ~0 D( x/ S9 j% D, b

你的船身是一团火焰,船舱是乳白色的,远看像一块巨大的、刚切好的奶油蛋糕,矗立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上。大部分的船都是纯白色的,这是因为在海面上比较耀眼,唯独你漆成红色,这样在雪中才醒目。

0 ]& j- C: P1 E0 I7 K6 u, _

第一次去南极时,我做好了再也回不来的准备。据说1995年中国第一支北极科考队就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承诺自己若死在北极,尸体不带回国,就地埋葬。我看过海图,抵达南极洲,必须穿过名为“海上墓场”的魔鬼西风带,不少去南极的船还没摸到南极洲的边,就折戟沉沙了。

) f# [! B9 G3 b6 d1 u

出行之前,我检查过每一扇舷窗,都被铆钉封死,每一张桌椅也都是固定在地板上的,否则风浪来袭,最先出问题的就是这些细微脆弱之处。

7 n" `9 R" A X) x6 b' M8 _

在海上行走了25天左右,狂风如期而至。

& B! N) L& M' v% t0 O, D

海疯了,拱起肩和背,然后被自己不可控制的力量挣裂,露出白色的波纹状浪涛。它们前赴后继涌动着,催赶着彼此,一个还没来得及长高,另一个就合成一股,昂起头,生成20多米高的浪。

$ _. N# U; |/ \& h- `

海中毒了似的,由碧蓝变作蓝黑色,甩着白色的长发呼啸着撞过来。

1 y3 i ~0 A: Z1 F& x' E* h+ }

船上到处都是尖叫声和瓶罐跌落的声音,很多人用带子把自己绑在床上,防止跌落。而我站在舵前,一连三天,都没有闭眼,好像脚和船已经长在了一处。我得关注着海况,同时还要提防船上的设备出状况。

% @/ q1 V0 ?7 F) C4 ?

我怕吗?我怕。可是我也兴奋。我的血液里可能天生就有冒险的分子,既然无法改变什么,就迎头挑战。我必须想象自己是英雄,一船人的性命在我手里——一个浪过来,我的臂膀就生出了披荆斩棘的翅膀。一个涌过来,我的头发似马鬃冲着山崖跃起。

9 e2 o0 K! O4 H) I6 e4 m

第四天,我们闯出了魔鬼西风带,第一座冰山猝不及防地出现了。我咧开干渴的嘴,笑了,南极洲,到了。

) ^/ J2 \3 Y2 Q+ K0 [

各种各样的冰越聚越多,像开会似的,把你包围起来,我们不得不放慢速度慢慢过。荷叶冰、指状冰、筏状冰,尖顶冰山、平顶冰山、坡状冰山、风化冰山……船上研究海冰的科学家站到甲板上,疯狂地拍照,说出各种冰的名字。

) R) P# o, E; W" [

而冰,正在被你船艏的那层钢板碾压。这时,身为破冰船的你,才显示出优越性。你的船头外壳有一层厚厚的钢板,当冰不超过1.2米厚、雪不超过20厘米厚时,我就驾驶你,用很大的功力,连续把冰层撞碎。如果遇到超过1.2米厚的冰,那我就得让你来回进退,像倒车那样去撞冰。就像我们用小刀削木头,不能一下子削掉一大块,但是可以这里削一点儿,那里削一块儿的。

3 Q b0 ]! [9 U

你哪儿都很好,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船艉不能破冰,所以在冰区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南极的冰冻得特别快,有时刚碾开的冰层,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就在身后愈合,这种情况,最怕把船困住。不过,我们小心点儿就是了,迄今为止,我们合作得都很顺利,从没让船遇险过。

; V4 A5 W1 S. \: @0 s2 y" ]( B5 E% V

建成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常年站后,我们有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南极内陆再建设一个新的科考站:昆仑站。

- r& z8 _/ ~: g+ E

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上,在亚南极地区,还没进南极圈。中山站建在南极大陆上,靠海,但离南极内陆还有距离。南极的内陆,条件极端恶劣,别说人类,就是企鹅都不会光临。但正因为没有生物破坏的痕迹,因此完美地保存了大自然在不同时期运动变化的各种原始资料。这一切,都保存在冰里。

* a2 K) W2 o0 |. S7 T& x$ r

南极内陆上,有一处最高点,叫作冰穹A,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由于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我们中国人决定登顶那里。

' k: f K+ f" C8 `

↓点击了解更多图书↓

8 }# m1 H7 d5 b

欢迎关注青岛出版集团

) ?( w! I( \" N6 {

微信公众号ID:qdpubw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9 |+ n. r7 m5 ~$ \( g+ m c7 z9 e0 k

责任编辑:

D; C# s( h9 m$ Q# [ ' ^6 U8 C8 F/ g0 O* G( q- G. `9 P$ U9 O9 U8 M- S - @! S6 P9 a, ` 9 ~# c( V/ `) r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广州老梁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