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养志,让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复制链接]
! i7 ?$ l4 u8 C$ ?& c% J1 _4 W: j% _

双减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全育”新要求,培养有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的孩子,需要引进一个新鲜的学习领域:博物学。

# l1 c% Z0 d! F2 x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 t& @# l7 B$ f2 [; u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 l5 a4 U$ H6 z! `2 h, F$ }

双减后,怎么用好“减”出的时间?一些走进大自然、玩转博物馆等博物学的主题活动开始融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素质的整体提升都很有意义。博物致知,文以化成,博物学不仅能让全家收获知识增量,还有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相比有清晰考试价值的一些学科,博物学好像没有什么实际的直接的用途。但博物学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就像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说的“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

7 r/ H; _$ `5 Q/ m1 \) E/ C

父母圈

6 G* V0 h% } | Y

@好景/博物馆里的高质量陪伴

7 x7 o7 P: Q& r3 t' k1 J

从看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开始,我们全家就把逛博物馆当成了生活方式。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从小到大几乎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泡在各种博物馆里,还一直在自然博物馆当小讲解员。

- } Q* d6 ~' r

我们习惯了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生活和旅行,从小区门口的自来水博物馆到遥远的大英博物馆,每一个博物馆都是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的综合体,都可以当成学习的第二课堂。孩子上中学后,还有了个意外收获,历史、地理、生物这些科目他驾轻就熟,不用费时间也能获得好成绩。因为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早就在各种博物馆中学习了。

0 @9 k7 C7 O' ^7 A! X0 V

博物家教不仅用博物馆串起了孩子的成长之路,还 “挤”掉了手机、电游的时间。每一次的博物馆之旅都是我们家的一次团建,在接受博物知识的同时,全家也因此完成了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

! P& P9 K5 O: |# c% V

@洁瑞/玩物也能养志

8 p& a% ]7 i4 k2 T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不惜血本报过很多兴趣班,最后都淘汰了,只留下了他最喜欢的一个小众兴趣:养虫子,再也没有改变过,同学们都叫他“小法布尔”。因为喜欢昆虫,他变得更好。

' A) G2 f1 S& _/ p/ X

首先是勇敢。不害怕才可能去观察稀奇古怪的虫子,接受肉虫子在手上爬,雨天坦然去抓蚯蚓放回草地,全家一起探索昆虫这些年,我都跟着他变胆大了。经常参加一些机构组织的活动,出门满满一箱子东西都是捕虫网、放大镜、各种昆虫罐、手电筒,各种各样的装备。

5 q$ o4 z6 a$ P% `

第二是专注。他经常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虫子,能一动不动观察半小时。他说,看着昆虫从一粒卵变成肉虫子,再经历层层蜕皮,最后羽化,真的是个特别神奇的过程。观察完了还会画昆虫,创作昆虫科普绘本。

4 g7 j0 u3 {% l% o5 d

第三是观察力。在学校建校120周年的时候,老师布置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校园哪里最美。他写的是,围绕着雪松飞舞的那只马蜂最美。这种细微的独特的观察角度,即便没有上过课外作文班,也不用担心写不好作文。

5 D9 W$ ^9 l# `) x# x

第四是内驱力。他现在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考北京大学的生物系,学昆虫学。我们对孩子充满美好的期待,却容易被外界裹挟,忘记去发现孩子真正想做什么。父母好像总怕孩子会玩物丧志,但其实只有喜欢一个东西,才会有自驱力,会主动去研究学习。

% T3 Z4 e+ s2 P8 x; n' P' Z9 X

全家提素 从“博物”开始

! k$ k9 i6 e0 v% v! ]

文/刘莹

( |2 ?, b1 @; y6 U$ D: w+ S' O8 H

刘莹 《博物》杂志编辑部主任。参与编撰图书《博物少年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地理卷》,著有《自然之旅》等书

9 q7 w% p$ P% ^7 O$ a0 u

近两年,博物学的教育好像迎来了小热潮。

t* L- L( |, E4 s5 F/ ]1 ]

好多人提到博物学,就想到博物馆,双减后,的确多了很多时间可以带孩子饱览博物馆了。但是博物并不等于是博物馆。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是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观察、描述、分类,所以博物学涉及了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等诸多学科。

0 \ i* n& J9 S+ r4 [' c- g

博物学里,我们和孩子同一个起点

$ \1 u- i" Z. A1 ^( C

都说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长,那么博物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博物学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小朋友学习的科学,它没有门槛,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解世界,边玩边学。

: x9 o$ L1 s! d5 p: Q3 o

我们家小朋友刚满4岁的时候,就已经懂一些博物学的知识,认识一些挺好看的有特色的虫子,出去看到就会告诉爸爸这是什么,这是他爸爸的知识盲区,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这就是博物学的魅力之一,三岁的小朋友有可能在某个方面懂得比成年人更多,这就意味着全家人在博物学面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拥有平等的学习和对话地位,这种平等对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

. |- i" r f; _( P9 n8 Z$ F

防治“自然缺失症”,身心更健康

; @# u% e" Q1 T3 q- v

近几年有专家提出的“自然缺失症”,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人脱离自然环境,离万物越来越远,一定会带来生理上的影响,比如近视眼发病率增多,小学高年级就能看到很多孩子戴上了眼镜。并不是因为读书读太多了,而是因为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了,会影响视觉发育。

) w5 r+ e8 |- [& p7 W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常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源问题。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讲,人类大脑喜欢收集信息,打开手机,源源不断的信息量太大了,超过了大脑“主板”的处理能力,就会导致抑郁、焦虑等症状频发,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脑既能接收信息,又不会过载。

. |6 m% s& }' s# {# A

如果关注点放在把考试考好了这一件事情上,当成绩不好了,世界就整个坍塌了,会导致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你就有了很多途径保持心理的平衡,就像一条腿站着是站不稳的,有很多条腿支撑的时候,有一条腿稍微有点问题,系统还是稳定的。

. C) L! `4 b! c" v# T8 E5 c

我们希望孩子能见识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仍然能对身边的人和物抱有感情,学习博物学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让孩子们身心健康。

. C+ G4 z- L' S! D

从万物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 u4 i8 V3 t1 F) C

博物学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从而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比如在自然界中看到,有苍天大树,也有树荫下的生态系统,你会发现一切是丰富的多元的,高有高的好处,承接阳光,矮也有矮的好处,小草也有自己的本领,蒲公英一脚就能被踩扁,但是种子却可以乘着风传播到很远。孩子会发现自然界的万物有各自的生存办法,而且都在努力生存,他也就不会偏执和狭隘。

# q# F, X+ N4 X$ `2 t: k: k1 t

提高专注力。都知道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多重要,有些父母不惜高额学费让孩子上一些提高专注力的班。其实用博物学就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博物学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比如研究小虫子,这种虫子跟那种虫子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观察对象的差别非常小,只有很专注才能区别两个物种,随着研究更深入,发现它们的行为生态差异,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观察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孩子的专注能力。

" c: Q& V5 t6 _4 k- r

强健体魄、适应环境。从电影、纪录片里我们会给博物学家一个什么样的画像?拿着捕虫网,戴着遮阳帽、望远镜、水壶走在山野里……经常在野外走、在户外走,肯定是能强健体魄,甚至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比如遇到雷雨天怎么避险等。我曾经去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下暴雨时游客就挤在大石头下面的洞里避雨。能否在山顶的石头下避雨,这些都是博物学的知识,对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

8 I4 g Z3 M- q; H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博物学很多时候是要由观察引发思考的,比如樱花我们都见过,但如果你仔细看樱花的叶子,你会发现叶顶上有两个小点,一般家长可能都不会注意,那么你给孩子看,有时候小孩观察力比大人强,他就会发现为什么其他叶子没有,这两个小点是干吗的? 人是不是也有各种腺体?观察提问,然后去思考,在学博物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孩子思考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1 j4 W& {1 N7 ?7 e: {8 H3 n: X* v

来源: 中国妇女

) K$ k4 M0 m% C6 q4 s$ K' c% K% J + V# H0 L I$ A& a* [9 X* E9 X# p9 ?0 q8 Y; {6 F' G6 B : L* {, o" [# y: P' ~+ ], X ! Z: A* h/ u, i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广州老梁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