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 M5 q& s3 ^: G# [& {$ X

! }0 h+ p: g+ ]* T  ! T" c7 _+ H8 H
11月30日,2022国际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大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论坛在临港新片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船舶集团主办,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承办,邀请行业专家围绕船舶与海工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全球产业链合作与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共同探讨全球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 S. ^7 I- \5 G! q0 Y
 * P# ]7 q% F0 l- V9 T9 ?7 U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出席并致辞。孙伟表示,期待携手全球船舶海工领域合作伙伴,在《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共建备忘录》合作框架下,持续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开放合作实现内外联动,共同在长三角区域这片沃土上,建设安全稳定高效、富有韧性的船舶海工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打造船舶海工产业全球协同的长三角样板。
# w7 g4 Q4 [5 e N. [* D# L 
5 V! | k! |/ J; R 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主持。 * O) e5 q$ t I2 H( l9 V) n

9 g( v+ M1 S+ f! Y' E* N+ A' A  % P: `- ?6 r3 u8 i2 H! n
 7 c/ q0 I$ Z" H. t2 p' ~! a e
刘小峰
( @5 ~/ [ H9 N `2 C& f
$ P7 p: G1 D1 e" w5 U3 X# u dnv智能中心总监、中国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刘小峰作题为《航运脱碳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报告。
5 e- `: f5 l" a 他认为,航运脱碳势在必行,但转型节奏尚存变数。设计、建造及运营低排放船舶的压力与日俱增,航运业需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及战略机遇。航运业的燃料/能源转型已开始,并不断加速。能效提升非常重要,但需要碳中和燃料/新能源实现航运脱碳,打造供应链是关键,发挥产业链布局及资源优势,携手业界引领脱碳路径探索及实施。
. q# L& I2 b# R: P+ I+ _ 他表示,航运脱碳及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化挑战为机遇。发挥中国完整工业体系及产业链协同的优势,加快关键绿色脱碳技术创新开发,实船应用提升成熟度及安全可靠性;践行国家“双碳”战略, 促进跨产业链协作,打造新能源岸端及船端供应链;深化全球协作,绿色船舶供应链“中国方案”助力构建全球绿色航运新生态。 4 y! k3 Q0 M9 H7 f/ g
 0 i2 D' q2 Z e7 j2 Q

, e- n* N9 l# y; D( t, E+ H 李小平
; X: f+ u. p/ U, ^( {0 j ( _2 E' F$ W, \1 E8 i z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小平作题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的报告。 [& L* Y& \$ M
他指出,我国海工发展面临着“需求增量不足”、“结构产能过剩”两大问题突出,总体水平处于第二梯队, 但和第一梯队仍有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海洋工程装备的战略意义是以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海洋新兴经济, 赋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2 I2 @6 S* W' s: F% N; O+ |/ q
他表示,虽然传统海工装备产业需求近期陷入低迷,但是长远来看,海洋油气装备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深远海油气资源开采方面,仍将是未来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市场竞争关注的焦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海工装备产业要更好地走向深远海,需加强国际化合作,整合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 ;创品牌、占高端,提升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水平;着眼于新领域早布局、抢先机,实现海工装备引领发展;发挥中国海工国家级海工创新平台优势,深化合作、共赢发展。
/ H0 w, C' S* I) b, {+ d9 A1 I 
8 \) C' o# U8 f3 r9 J3 \ 
. o+ @7 G' D8 r1 P. e/ F 陈刚4 X: h" ?2 R, b% d$ b# x& m& Y
& F/ G% y! r! s3 c7 u' }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作题为《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思考》的报告。 + R' m+ P% J) X- q
他指出,当前邮轮项目已在邮轮设计、内装、厨房餐饮设备、hvac等方面实现国产化点状突破,但仍未形成规模,没有体系性策划推劢,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必要性非常迫切。
" J- \: v/ ] h7 T6 V 他建议,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思路以“产融结合协同发展、基于船舶配套产业现有发展基础、错位竞争突出优势“的发展原则,沿”瓶颈产品、关键产品、成熟产品“的发展方向,完善政策支持,明确重点任务,推进产业园建设,供需全面合作。
& b6 ~' d3 R6 j$ z, } 
( R% q+ C. A3 o8 N3 @7 f% R  / X. n) |. L) l: p0 Z: K
金燕子# E) t& _9 |1 Q7 ]
! B- G. M* C" X o2 x&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金燕子作题为《我国海上lng装备产业链发展策略探讨》的报告。 : f8 Q9 V+ }4 o' D4 y# J
她表示,海上lng产业链是一条贯穿lng产业全过程的资金庞大、 技术密集的完整链系, 其装备涵盖海上天然气生产、 运输、接收和应用的全流程装备, 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推动船舶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高技术战略性装备。从长远看, lng船无法进一步满足2050要求, 仍需要可再生能源(风能、 太阳能等) 对现有lng燃料进行部分替代, 或采用lng与无碳燃料混烧推进技术、 加装ccs碳捕捉装置等, 来达到imo提出的205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70%, 碳排放总量减少50%的要求。
. ]0 {- ]5 p& y: B/ C# x 她建议,整合创新资源, 实施“重大装备攻关” 专项;建立完善国内lng装备专业配套,支持lng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支持激励上游能源及航运企业, 推进“国轮保供” 战略;政策支持首台套装船应用及国产化配套提升项目;健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加强零碳智能lng船及相关装备研发, 积极应对未来技术发展, 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 z* ^; w! L- S) [$ ]6 ^* g" v5 d 
; v# {' A. M, p1 ?7 L$ Z$ n  ) e% s5 ] X. g$ M P
邵煜6 U+ ~, m" E0 E9 K+ D
+ K. |$ y& K9 }* S! b0 L8 i/ [
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煜作题为《低碳零碳船舶动力发展趋势》的报告。 c$ F) F' r9 }6 z
航运船舶是降碳主体,船舶动力降碳是主干路线,往复式内燃机是船舶动力的主体形式。他指出,中船动力集团低碳零碳船舶动力的发展路径为多路线并举、多燃料适应,积极布局和推进lng、甲醇、氨、氢等低碳零碳船舶动力发展。 6 E4 e# s9 D# M- [% a2 r l8 r& T. \
他认为,lng作为目前船舶降碳的首选项,技术与法规均已成熟,是实现逐步减碳的必要手段 ,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选项。我国甲醇产量巨大,其作为碳中和过渡阶段的重要燃料,现阶段的规模应用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能源多样性;随着市场局势的逐渐明朗,2030年之前,将成为新的热点。2030年,随着碳达峰时代到来,氨燃料将成为新的选择项,并有望成为市场主流。最近若干年,新燃料往复式内燃机机型,将被不断推出。
- C8 H! O) F9 |& [. ~ 
; b" f- m% f) o$ b# c* E 
3 E2 ]7 D8 E! b, i" w/ t1 u 严桂旺
- N& H% u9 ~# O3 a5 u. ^, G / m2 ?+ ]- D; `+ q- _) M
man energy solutions低速机市场负责人严桂旺作题为《海事能源转型》的报告。 7 ?( i5 O! w4 k$ Y4 E: d( R
他表示,man的发动机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全球排放量约1.5%,因此,对全球海事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拥有重大影响力。开创清洁能源行动路线, 为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man作为世界领先的发动机设计者, 一直致力于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研发新技术。
/ g9 _1 N5 T1 x" y$ z+ S6 i 他提出,未来可期的发动机技术,是能够通过改造实现以lng, lpg,乙烷,甲醇和氨为燃料运行。 G6 a8 D1 j3 g0 N, u* i

# D4 M$ Q- D i2 |) v. q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 f9 C) g2 z$ _4 Z9 L; m& H1 I1 B, X1 j& [5 P
" t4 l7 O+ r+ o3 s( u4 h4 t3 `4 m+ H7 I0 @
* R" V, t( R# Q/ R# U;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