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常:执着叩开海浪研究的大门(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复制链接]
' [! f" U; x: I, E$ | D% w5 X6 X

来源:人民日报

0 w; s% q7 f0 P# `. p

文圣常在船上眺望大海。

2 [8 B7 _: Z* Z+ I) h5 A$ u& w

资料照片

7 i( O: z# e2 V a

文圣常(左二)在出海作业现场指导学生。

2 O) J. N( c0 ~9 p9 I

资料照片

3 G/ X7 a2 J0 W( h1 b- ]

人物名片

4 l4 ^# o) c/ ~1 _7 M, g

文圣常(1921—202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我国海浪研究和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之一。文圣常在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研究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他提出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论断。他提出的海浪计算方法被列入原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为推动我国物理海洋科学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7 P* `$ D* p: A+ `, Q, q1 x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师生们经常看见一位老者,满头银发,背略弯曲,身形瘦小,穿着灰色旧夹克,步履蹒跚地走在去往办公楼的路上。暮来朝去,风雨无阻……

2 g8 n0 I* y6 ?9 S5 i5 ^

他就是文圣常。在中国海洋大学,这位风雨无阻的老学者,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师生们在科研路上搏浪弄潮、砥砺前行。

$ C( M6 X; }& j( \5 I* I

“海浪能量一定很大,能否把它转化成一种能源”

. V* e: t/ t( N- M; V" l, S- C

文圣常小时候没见过大海,但他对大海充满无限向往。

; s! `+ L& u6 z$ G& F

1944年7月,从武汉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的文圣常,来到成都一家飞机修理厂当试用技术员。在一次出国交流学习时,文圣常第一次见到了大海。

) Y, o/ ?) G, h6 _

“在大海上,伸展到天际的蓝色海水和逐波戏水的海鸥,带给人无限遐想。”文圣常曾回忆,虽然自己晕船,但仍守在甲板上,期待着第一眼见到大海的时刻。

9 I/ p' y; \4 V0 g- |2 g

视野越来越开阔,水的颜色也逐渐变蓝。“进入大海,海浪可以把船摇来摇去。我想,海浪能量一定很大,能否把它转化成一种能源?”文圣常瞬间被大海的壮阔所吸引,脑海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去探索海浪能量利用问题!”

L6 U6 A# Q3 ?$ q# i0 [5 S4 u" v

交流学习期间,文圣常翻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海浪能量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他在脑海中开始构思海洋能量利用的蓝图——设计出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装置,叩开海浪研究的大门。

' ~ Z. M$ w- ?5 @

1947年,文圣常回国后到重庆任教。文圣常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了波浪发电装置,利用海浪获得电力输出,带动航标灯发亮闪烁。于是,在此基础上,文圣常开始探索更多波浪能量利用方法。

( S; u# [% I3 Y/ n! k+ |

文圣常的宿舍就在嘉陵江畔。他发现,当船经过时,便会激起不小的浪花。于是,他把波浪发电装置放在嘉陵江试验。“每次去江边,那套奇形怪状的装置模型总是惹人注目。有人猜它是玩具,有人猜它是滑翔机。”文圣常说。

3 i8 S( u; b7 J9 Y5 {1 A m& H

但嘉陵江不比大海,浪花能量小,迟迟未达到预想效果。于是,文圣常申请到海边继续试验。1950年底,他揣着一封推荐信搭船东下,奔赴上海。

3 A! A8 [: e/ V

“心中有了目标,就一定要为之付出努力”

# R* u* _7 }! g) z# \+ H& \

之后的几年里,他辗转多地,无论到何处,都带着波浪发电装置,抓紧一切去海边的机会做试验。

6 h0 c! c; t P$ x& |- q

装置外形特殊,上下车时,文圣常都手提着它。“车站的工作人员一看到我提着个奇怪的装置,就把我叫出队伍、接受检查。直到看过证件,解释清楚了,才放行。”文圣常回忆。

/ d! Z* L/ J5 X/ B' U6 ~! V6 z

几经周折,1953年,文圣常进入山东大学刚成立一年的海洋学系任教。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等为基础,后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即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从机械工程转向海洋科学后,文圣常感觉知识储备非常不足,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补习计划”。“心中有了目标,就一定要为之付出努力。”文圣常说。

8 J; \3 t9 j9 t. `2 x! f# ?

1953年,文圣常发表论文《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成为我国学者较早探讨海浪能量利用的研究文章。随后,他开始组建团队,向海浪理论研究领域进军。

) v6 ^6 I" k5 h* y, U" d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海浪研究方法——“能量平衡法”和“谱法”,但两种方法皆有不足。研究者都是以半经验的方式来计算涌浪的波高和周期,主观推测和假设成分较多,理论也是建立在海浪充分成长的特殊状态下,不足以全面有效反映海浪的特征。“是否可以打破常规,将两种方法结合?”文圣常推导出一种“普遍风浪谱”,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描述波浪成长过程中更一般、更普遍的谱型,给出一种新的涌浪波高和周期计算方法,在海洋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9 s0 {) Z% ?0 V. R- C9 q0 N

随着研究愈加深入,文圣常琢磨起新问题:如何将海浪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自己的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X4 o' y8 t4 f. B0 i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启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编写工作。文圣常担起重任,率队攻关,主持研究的海浪计算方法被列入《规范》。

( l7 O/ v3 V5 O. P9 q

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几十余载,反复求索,文圣常一直在不懈努力。

7 x( q- c* Y: M5 N; h2 d

“热爱祖国、追求科学,是我投身海洋研究事业的力量源泉”

7 d) l" `4 v& B9 U" s

2002年,随着《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创刊,文圣常主动承担主编工作。他说:“这是学校的‘新生儿’,要细心爱护。一要科学严谨,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二要开拓创新,把国外最新科研进展介绍进来,把我国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介绍出去。”

$ H; v- G% V- Q

他坚持审改每一篇稿件,改稿时一丝不苟,一个用词也要反复推敲。“遇到任何一点疑问,他都要研究清楚。”他的助手郭铖说。

k9 S/ c3 |( p( A, g

2007年,文圣常不小心烫伤脚踝,伤口感染,需要做手术。术后,医生叮嘱要卧床休息。他便把腿搭在板凳上继续改稿,学生们想减少他的工作量,他却说:“工作耽误不得,我必须抓紧时间……”

2 m% m8 a, T; @/ p

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若无特殊事宜,他都要去办公室工作。办公室里都是过去的老家具,资料放得到处都是。“虽然显得乱,但查找方便。”文圣常说。

& ]2 w, E6 \4 P

2013年,文圣常患上肺炎,便把办公场所彻底转移到家中,依旧每天工作5至6个小时。直到2019年,年近百岁的文圣常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才不再坚持工作。

a" Q+ x. ~5 }* ?* [4 d

“曾有学生问我,这么多年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觉得,热爱祖国、追求科学,是我投身海洋研究事业的力量源泉。”文圣常说。

: v( p& k! h9 Y. f g' L) _' V

2022年3月20日,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M! Q" C2 D9 ^- {5 G

孜孜以求 矢志不渝(记者手记)

( a j7 l& A7 b0 G4 `' ?9 u' o

在采访中,文圣常院士的同事王宣民回忆起一个场景:“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三,我在学校路上遇到文先生,他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眼神似乎也不太好了。路上人来人往,老先生似乎没有察觉,专注地一路前行,一如他对海浪研究事业的执着。望着先生的背影,我内心满是感动,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1 _8 }+ h- x4 e6 N& B

研究海浪六十余载,虽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工作,严谨治学。在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研究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领域,他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一次又一次攀登科学高峰,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也带动了更多年轻学子在海浪研究道路上搏浪弄潮、努力前行。

/ ?( p* A7 \6 t6 ]& k) d

本版制图:张芳曼

' b5 n" m: x# U* Q! u) L& v : _3 k7 O. f) ]8 [ p$ `2 n + n# t4 S8 I$ A6 m 5 i/ x# ~4 f1 B+ O* O & q. L- L& `; @- H" t% H B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永不堕落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