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Q- Q2 j% [8 y' t9 |
" c8 r9 R& }6 E( x% @ 今年元旦期间,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西洋布放了我国首个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该浮标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主研制完成,布放后运行稳定。
5 O- J7 S& O" X4 |) W& u % e. H8 p3 h. E9 r! v
) p8 j* ^# N j5 _3 {
国际上,在南大洋西风带布放浮标获取长期观测数据罕有先例。这一“中国制造”对我国海洋观测有哪些意义?在研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目前我国在哪些海域布放了海洋环境浮标?对此,《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
3 ~3 M% C# `# S4 e 7 X3 [' z, R! E1 Q
) C' n T9 w% t' w
& N7 C6 l* W. Y% m' s+ ~# Z6 S E
+ U2 Y; `6 Q/ _ 1 {6 B8 P2 Q! l" D
9 }% B3 z- Z5 Z
& E/ o! u7 ?5 f
" E; d8 |! T& n7 [4 j 记者:该浮标研制布放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
, J, j) B3 u5 x( w$ b 7 M1 V# P G) s% X
/ U8 m: r' U0 _ Z. X 韩家新: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是行星风带之一,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在南半球更为明显。由于南大洋是一片开阔海域,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在这里交汇,无陆地阻挡,西风受到的摩擦力小,海水畅流无阻,流速极快,形成了环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的西风漂流,是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最强劲的洋流。 0 U" v- o( e' H8 O2 P4 n
" Q0 u- R/ i2 f6 C$ z
7 `. K4 {0 k( J 西风带是全球海、气、冰相互作用的重点海域,是全球水循环、热循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气象海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气象、海洋环境恶劣,目前国际上现场资料较少,尤其是实时观测数据严重缺乏,因此亟需在该海域进行气象、海洋数据的实时观测。此次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的布放对推动我国气象、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提升我国海洋话语权均具有重要意义。
/ A1 F8 {. R# C) m% L
( X! J# ^. b) f# R, h" O `- H6 t 8 j$ Z6 P4 U$ q9 r
记者:国际上在南大洋西风带布放浮标获取长期观测数据罕有先例,为什么?技术中心在研制该浮标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 p( W& h( y- s W0 [2 L( E+ j% B
5 E- h+ K# T& m9 [% R: S; J4 `3 s
1 ^3 j3 b8 [* c4 ?2 z. M& c8 c 韩家新:“咆哮西风带”是人们对南半球西风带的形象称呼。这里常年盛行5级~6级西风和5米~6米涌浪,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全年各月都可达7天~10天,已有观测资料的最大风速达每秒35米。且该海域流速快且厚度很大(从海面一直延伸到2000米~4000米深度),流幅最宽可达2000千米,具有巨大的流量和能量。因此在该海域开展系统观测研究投入巨大,极端恶劣的环境也对观测技术提出了苛刻要求。
# ]+ {" z! V& n% t5 j. Y2 A. y
0 ~- v$ [2 U0 x$ a2 B! v& o
1 S% u1 |4 g" f9 A. ^ 西风带海域的海浪不仅会直接摧毁浮标结构、供电设备和观测设备,还会因浮标系统长期处于交变载荷的状态,直接影响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和浮标结构的使用寿命。项目组成员在保证浮标具备良好观测功能的前提下,对浮标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技术中心动力环境实验室、环境检测与可靠性实验室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其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保证“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 S' q0 d. ~* C: O6 r+ V3 d' Z3 v
/ v( E( ~* @! K+ Z; J8 S- e
, e" a9 w7 F; ]. P9 G 目前,只有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过锚系浮标。此次我国布放的西风带浮标,数据有效接收率达到95%以上。截至目前,已经历了3次低压气旋过程,最大风速近每秒25米,实测波浪高达10米,浮标仍在位正常运行,各类数据接收稳定。可以说,目前我国在极端环境浮标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 { L$ _/ X) d8 k $ i/ E& E+ t, F* q
- K+ ^9 V: }6 M( [! V/ K+ _
记者:近年来,技术中心自主研发了哪些海洋环境浮标?这些浮标都布放在哪些地区? 9 R% b: a" w7 d- Z G
5 f$ m# x$ \* y/ O. D0 V
+ E" v {" U L) y
韩家新:目前,技术中心已研发了多种类型的海洋环境浮标,尺度上主要包括6米、3米、2.4米和2米等多种型号,功能上有通用型的水文气象观测浮标,也有专用型的海洋生态水质监测浮标、波浪浮标、海啸浮标、冰界面观测浮标和应急核辐射监测浮标等,基本形成了浮标的谱系化。
& B: g) f# z/ P* s( c ! F) g9 C6 ^7 p8 a
1 M7 G5 V+ ~' I5 n+ t
目前技术中心研发的浅海浮标主要分布于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地周边海区,深海浮标主要布放于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海区,各类在位运行浮标数量已达100多套,覆盖了我国沿海各海域。
8 q5 M. Z3 u: e1 |6 T( z; Z) ^
L8 I* p- Z4 J9 Z" \7 U " { a2 A6 Q7 E9 U
技术中心是最早承担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研制的单位,多年来通过了国家“863 计划”、省部级重大课题、国家及地方海洋业务系统能力建设项目等多次检验。 2 t( s1 C/ C/ w2 ^+ b w: q
. y2 ]7 n2 \: E8 D% |
, Q( _# e: q, F: N% _4 U' S# m
经过科研攻关和不懈努力,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浮标从无到有,种类从少到多,技术从弱到强,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海洋资料浮标网,能够满足沿海海域业务化运行的需求,总体水平与国际相当。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中心将继续开展智能化浅海浮标、深海浮标、专用型浮标等的建设,扩大海洋观测范围,填补重点海域的浮标观测空白。 $ u0 o; W* [7 p5 K
5 s5 K# T- }8 l
9 {% u3 C! l7 n& _1 H, P
记者:未来会针对哪些地区研制和布放海洋环境浮标? 9 |8 l. [& u# V) ^- J4 e! G
( }+ Z* D$ \9 P. Y3 ]- N3 {& L" X$ Y
% i/ a5 O; R- P4 k: ]# \ 韩家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近岸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组网的布局,但相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来说还远远不够。其中海洋灾害高风险区、海上突发事件频发区、海洋开发利用高强度区、海上权益热点维护区、海上生产和开发活动频繁区将是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重点布放海域。 9 w0 t m4 j; y1 D+ c) @
6 g6 L5 E/ [5 G& u5 |. v $ y8 `% G1 y& T- o" M# p2 J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推广实施,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等,都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区域也将是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重点监测海域。
, T/ \3 n$ l% X 4 @2 P* @& {5 w* F: e' }
; u- J# k1 s# J" R (中国海洋报记者刘川,编辑吴琼)
. K% ]! s/ _5 p
% B$ s% |& G1 s" z$ ~% z( w( n
' L# d' m9 ]2 v3 H: _" H 举报/反馈 % a" d5 ?# F5 f E; R
2 U2 L% c8 I2 e; @0 c
2 D; @) t/ ~/ Z/ C; D3 y6 z
( i3 m% f3 a6 p* q' @
: E9 i% u* j5 b2 G L3 L/ S" V5 }0 K9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