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家人眼中的独立女性、同事眼中的“巾帼英雄”,更是极具家国情怀的爱国者、锐意进取的学者、坚忍不拔的创业者、德才兼备的导师,她是一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她,就是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洪华生教授。' \' z0 @% Y8 l4 e1 Z( g
$ ~( [$ D' O4 b2 w7 X k
2019年,洪华生获建国70周年奖章 8 v; q7 ?1 ?% M! w6 z
人生如梦,敢于做梦
. j+ m& X; A2 |! O" i7 ^1 U人生如梦,要敢于做梦,并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洪华生出生于日寇侵略时期千岛之国菲律宾的一个爱国华侨家庭,从小深受家国情怀的熏陶。10岁那年,洪华生随母亲历尽千辛回到祖国,在厦门度过了中学和大学时代。回顾自己在厦门二中的读书时光,洪华生得到陈碧玉校长的教导,萌发了想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的梦想。1962年,洪华生考入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的决心。, ~7 B: K5 S/ u6 Z" p6 t
抓住机遇,勇于追梦 7 s) Z8 [! Z, e% ^
洪华生认为,未知的人生总是充满无限的机遇,能否抓得住的关键在于自身本事的积累和应对挑战的勇气。大学毕业时的动荡年代击碎了洪华生的科学之梦,她先后在零下40多度的北大荒部队农场和零上40多度武汉钢铁厂度过了一段千锤百炼的时光。
$ P. y6 h4 k c, T+ M2 N& j直到1978年科学春天的到来,国家重新招收研究生,洪华生当年的蓝色梦想又被点燃。身为人母已有34岁,在丈夫的支持下,洪华生毅然决定报考,但距离考试只有一个半月时间。出乎意料的是,凭借当年扎实的知识功底,她不仅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同时还考取了国家首批选拔的公派出国研究生。- ?; G. b1 a8 {+ ~$ y* t1 g* @
洪华生非常珍惜这次求学会,希望将丢失的十年找回来。刚到美国的时候,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洪华生带着录音机去上课,把老师讲的内容录下来,下课躲到没有人的地方认真复习。一遍听不懂,听两遍,两遍不懂,听三遍,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理解。每天晚上,洪华生都泡在图书馆苦读,在实验室里过夜也是家常便饭。在别人放松娱乐的时候,洪华生经常与书本为伴,与录音机为伴。四年中,她只回国一个月。正是这样的坚持,她仅用四年就完成了五年的学业,在31位不同国籍的同学中,总平均成绩最高。她的指导老师、著名海洋学家凯斯特教授说,能用这么短的时间从本科学历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史无前例”,洪华生为中国学者争足了气。洪华生是国际上最早测定海水痕量铁的学者之一,其代表作成为当时海洋痕量铁研究的经典文献。同实验室的人都称她为“Iron Lady”(铁娘子),该称誉很大程度上是对洪华生从事海水痕量铁研究取得的不易成果和坚毅精神的肯定和欣赏。
- y2 i" {0 \9 }7 E+ k- S! }7 e6 p0 i& N. E+ q* p
1984年洪华生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和导师凯斯特教授合影 7 j6 o. y* ^: W A5 g- M
/ s; X' u: h1 j& F" V, d/ y1984年洪华生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做学术报告 ! G) U/ p% b5 A, o8 x$ z* {& s
奋斗不息,铸就梦想 1 [, \' X: o, J1 d% F
198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海洋学女博士,学有所成的洪华生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厦大,无怨无悔地投入到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
6 k" @4 P! i) T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海洋领域的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在科研路上,洪华生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无论是遇到大海上的风暴还是遭到旁人的不解,洪华生始终没有气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洪华生取得了诸多成就,开拓了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新学科领域,前瞻性跨学科发展并有效地实践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论研究,创建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成立文理学科交叉的“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组建我国首个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海洋环境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此外,她还获得了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等。
+ T2 M; Y. W7 P4 }, ^% U三十多年来,洪华生在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河口的海洋生源要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被有关管理部门应用于指导渔业的开发和管理,为1995年中英联络小组关于香港生态环境问题的谈判提供有力依据,为陆海污染控制和管理、饮用水安全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民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国家地方的海洋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了突出贡献。+ i/ b' w! |2 {) `8 k( {! i
, J! H( T3 N8 i* r! {
1987年12月,洪华生率领科研团队在台湾海峡科考调研(在东方红号科考船,第三排右二为洪华生)
* R$ u7 |6 n1 M% H" m5 a, Z* M. V6 ^. R9 c& T
2005年,洪华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上代表实验室做汇报 0 Z/ ^- E. d" G2 h0 R6 g7 [: c
甘当人梯,乐育英才 - R, ?* f$ \1 M8 B# h3 y
祖国筑造了洪华生的“海洋梦”,而培养更多海洋青年人才、共同筑造“海洋强国梦”,正是她回报祖国的方式。
+ o! ]% L3 J) z" L, x/ s“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善待和尊重每位学生,因材施教,甘当学生成长的人梯和铺路石;打铁必须自身硬,以身作则;瞄准国际,不断开拓交叉学科,脚踏实地,在实践中锻造人才和团队。”这是洪华生的育才理念。数十年的教书育人,洪华生成功申报环境海洋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中国第一个海洋事务国际硕、博士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倾听着她对“海洋梦想”的诉说,被她的科学视野与情怀所影响,踏入海洋、环境科学领域。她迄今已培养博士生四十余名,他们之中很多已经成为学科或行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院士,有的成为教授、杰出青年学者,有的受其魅力感染远渡重洋而来求学,有的正将“海洋梦”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E- O5 F2 s _! ]7 M; O
& H8 J& G# h/ E
1988年,洪华生带学生出海
# `4 R3 [: {; I% x) f
" |! h/ m2 j8 g* J* o- z: H2010年,洪华生和首届海洋事务国际硕士班学生毕业合影 ; o: C# ], M! ]0 {5 P- \. n* c4 x
# W$ X2 } m7 O/ s: U" t4 z# j! G8 r
2015年,洪华生在从教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和学生们的合影
8 X) J8 M3 l; H- |+ @; O# W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7 F2 v0 H, Q8 M) z
洪华生常说,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饮水思源,人一定要懂得感恩。2021年6月,洪华生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她深感是祖国成就了她的“蓝色梦想”,衷心感谢党和祖国的培养,感谢这一路走来支持和帮助的前辈、同舟共济的战友、相知相助的朋友和事业上的忠实伙伴。
) k3 y8 ^! U* Y8 A$ ^; m3 s" O
/ k; @& D8 a# @. r, ]; u- ~5 [9 E5 x1992年,环科中心创立初期,部分成员合照 ! u! W n# l. p9 v/ R" W( \9 U* a
(第一排左起:彭荔红、郑逢中、张珞平、黄邦钦、薛雄志、郑文教;第二排左起:林庆梅、洪丽玉、林鸣红、方金妹、洪华生、李云霞、袁东星、吴兵;第三排左起:郑微云、林良牧、曹守镜、李玉桂、黄建东、卢昌义、郑天凌、王隆发)
' [$ k% q! _# E/ a. L6 J7 E5 b2 F. w/ f1 D& g+ w' \, l A. F
2005年12月28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集体照
5 ]5 j) a# P3 Z6 K: w% S% k% [) o(第一排左一为洪华生、左七为黄本立院士、左八为胡敦欣院士、左十一为林鹏院士,第二排左九为黄奕普老师、左十一为李少菁老师)
+ J& A0 V+ \5 f7 E8 P6 m( R( P怀一颗爱国之心,爱一片蓝色海洋,用一生铸就一份蓝色梦想。. M. B4 f( \' T! ~/ C
这便是洪华生。
6 W8 o/ [2 k) I$ G一如她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个人传记分享会上的寄语:0 g* b$ ~+ \( \% O$ l% F+ U" G S3 p
蓝色梦想征程,任重而道远& P8 _$ t* E6 S9 I
当代海洋人与环境人
" n: L0 v) }0 o" D' @! @! ]应当立大志、明大理、成大才、担大任' _' M5 t5 W6 G$ o7 l2 Q
传承和发扬- l4 \5 G) o2 E- m( H
海纳百川广阔胸襟、战风斗浪敢拼敢赢的“海洋精神”和
/ C: c) @( m/ E, ]9 b真诚合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断开拓的“环科精神” Z2 R8 K s; K' {- |# |* ]& Q9 H
面对挑战和机遇+ h% j E7 a& M* y. o$ L8 f! j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5 B: {8 M' p; p! ~+ ]
共同追求祖国的蓝色强国梦9 c1 M5 K5 P3 y: x, P" b' z
【人物名片】1 N/ ~) ~- p3 V
洪华生,1944年7月17日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福建南安,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考取厦门大学海洋系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献身于我国的海洋事业,是我国第一位归国服务的海洋学女博士。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主席(2002-2011),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副主席(2006-2010),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曾任六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八、九、十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h7 c+ G7 ?+ t. c& _7 X2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U; I3 k4 |6 h8 ]" P' U3 D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