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k2 T9 Q% I! _) _( [) {
* Z' I8 N, p0 J6 O2 w8 R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6 ~9 U* W) U! R+ h" d
2 n6 o" f( ? q) w' T' @来啦!
1 V, p, s; e" L# H" b/ w& L. s5 h H6 C5 f7 V, |0 }" H% A( g5 d
9 }8 I+ [, [) r6 h/ X$ U
海洋科学类 (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
! ~; }; z" \3 p% W) ?
- o8 r" _ `7 k! o/ E' h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海洋科学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144人,本科生129人,硕士生14人,博士生1人;截止至2022年3月1日,本科生去向落实率97.7%,硕士生去向落实率100%,博士生去向落实率100%,总去向落实率98%。 % _7 {& P% Y. {, {
1、本科生 : _$ h# d' n) R0 l/ s w) c2 x
本科毕业生共129人,男生75人,女生54人。
( t! {8 E/ O$ f | F8 B* b) I# b+ V3 e
生源地前十位的数据为:江苏省44人,辽宁省16人,天津市11人,安徽省10人,广西省9人,河北省8人,福建省8人,浙江省8人,广东省7人,山东省6人。* Z# p- V& ~- F& u. e0 A* q. {
. y" p+ z9 b, H3 U: M8 R' C3 K, Q8 ^* V# r
就业去向 升学61人,出国(境)5人,公务员1人,文化体育行业3人,科技公司行业23人,金融行业5人,部队4人,待就业3人。 8 B4 u r5 g1 t& F, e2 _
" Z( e* J! \; j9 N% Y$ ] o国内升学 共61人,其中36人选择其他高校继续深造,升学高校分布于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等,25人考取了本校海洋科学、海洋气象专业研究生 # L0 W. W2 i( K- n
/ ?8 I. i S9 ?% ~9 I
出国(境) 共5人,2021届本科生出国(境)率为3.9%;留学的国家(地区)主要是英国。本科生出国(境)留学院校主要为伯明翰大学、东英吉利大学、名古屋大学等。 + i% N1 T( E/ S+ G
; I; h$ S9 q; ?优秀学生国际交流学习
9 k& Y8 R7 v! l r. M- A
* j& b Y* e$ F$ q+ R2、硕士研究生
, @# x( I+ `' ^" V$ o硕士毕业生14人,男生6人,女生8人。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以就业为主,占毕业总人数的71.4%。其中就业去向以企业(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地方基层项目和机关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为主。行业分布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人升学,去向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研究所。 ! W2 S4 j* s; X) `( [& G
" F. l# O! w5 w6 c$ q$ ~+ _3、博士研究生9 J* q2 @2 Z' y& G% q- ^
博士毕业生1人,女生1人。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行业比较固定,均去往高等教育单位,从事教育科研行业。博士毕业生东部就业(1人)占比100% 。
, P1 v, m/ t" y4 N5 r: D3 U. B三、工作特色及就业帮扶 t. @% a5 W' \4 n) M
1、领导重视,专题研究,提升高质量就业2 Z9 L" k9 P- @: ^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副院长、副书记、系主任、学办主任为组员的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2021年就业总体形势,指导学院就业工作。
5 |$ f- O) t Y" h; a学院领导深入调研,通过对毕业生回访、与重点用人单位座谈、召开在校生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广泛听取学生在考研、就业、出国等方面的意见,定期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制定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院充分动员全体教师及校友积极发挥在气象和海洋行业系统的优势,关心、支持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 |6 P( e3 h% C! e
2、通过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Q5 H2 x# |/ o1 K$ j9 G
引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探索,* Q F0 N; _8 d" C: ^
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线
+ k+ ~. C h ^7 A学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理论和人才测评技术作指导,结合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给予指导,就学生的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评、ATMR、职业价值观等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主动为自己四年的大学学涯提前做好规划,让学生填写考研就业意向调查表,及时了解他们在就业、考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分类整理,建立个人档案。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其进行规划,尽快明确人生奋斗目标,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生涯发展路线,制定行动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到大学生活的每一天。
% B+ l: o2 s2 g, g( X3 b9 |7 E$ m5 l3、通过学术导师制,推行导师双选,) m; S; d) _) d" ^0 j
指导学生扎实专业基础,8 [4 e( H6 H4 H- M) w
拓展信息渠道,助力学生发展
: E( N8 b+ p' t* q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大一下学期实施师生双选,不仅在专业思想、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而且会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创项目、论文撰写,为学生的考研就业等事项提供支持和引导。学业导师在认真指导大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同时,在日常思想教育、专业认知、创新实践、考研就业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导师还积极帮助学生推荐工作单位,指导学生做好考研复试和调剂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 W X; d& @/ E- W! C
4、通过简历和面试指导,推行预就业实习实践,通过各类大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8 [" T( E8 W+ F* g! }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院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在课上认真教学生撰写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学院第一时间将相关就业信息发布给学生,还通过召开学生及班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困惑和想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 b8 @3 [1 g- b+ p! J
5、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基地,
' j* }3 e V! j( V为学生创设预就业实习实践平台,2 P; w. j' I: ]- I) `
深化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v9 Z& L- y& m" k3 F/ W+ r3 n
学院积极与涉海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定期到相关单位走访,加强沟通,先后与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学院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预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深化专业认知,提高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
0 e0 P& b# B" i9 M, ~- J, L* Y& y$ @! V/ v, P. v2 P) q) C
海洋科学学院近三年优质就业基地统计表 8 ?( c8 S: z% f9 s8 u% X# _
9 d5 n5 V% C0 A) T! Q9 r
6、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将就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 F1 M$ h) L2 ?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挫折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定期一对一谈心谈话等了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情况,结合以往毕业生就业成功案例,鼓励学生不断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同时也帮助学生推荐工作,尽早实现既定的职业目标。 " M4 J1 u0 Z" l) A/ p5 D9 J
7、严把每个就业环节,做好就业服务保障6 I$ N$ D% X' K( e( ^
学院根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编制的《毕业生就业指南》,结合专业特点召开考研就业动员指导会,对考研就业政策做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相关政策,熟悉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的使用以及解约、遗失补办等相关流程,引导毕业生及时将人事关系迁到用人单位、生源地、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部门。 0 M3 l+ x+ g3 L4 r
学院积极构建班级就业网络,在班内设立考研就业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考研冲刺、文明离校等相关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型综合招聘会。学院还积极邀请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山东电力建设公司、常熟市人社局等十几家单位来学院进行招聘宣讲,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针对学生在考研就业方面存在的困难,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作用,认真落实就业“一对一”帮扶工作。 & H1 u, l' E, D! L6 X* L*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