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 U# {( ]+ U; E1 q6 D# @$ n
6 Z+ [9 Y* p- u
盛夏时节,一场与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刚刚结束。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走出会场,就回到办公室,投入到新型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研制中。
$ }2 s' V( k. ?1 F! e T6 u “气象海洋保障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尤其是现代战争,谁能够认识海天、经略海天,谁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张卫民说。从军30余载,他和团队一起,潜心研究大气海洋数值预报,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多个大气海洋数值预报系统。
& _$ { j6 k3 }6 b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瞄准战场需求,张卫民几次调整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
0 R: |2 p6 V9 d+ y3 o! g* [ 1989年,张卫民跨专业加入国防科技大学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团队,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拓荒之旅。陌生领域起步难、专业人才引进难、信息获取渠道难,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大气科学知识积累、参考资料少,张卫民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程序代码一行一行敲、数据一个一个试……
7 f0 Q5 Z7 w* ~7 h. v 经过艰辛的努力,张卫民和团队成员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某高效软件系统,为我国建立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作出重要贡献。 ' L1 t$ s- J2 W [6 ?
20世纪90年代初,张卫民深切感受到大规模并行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和并行程序设计环境研制的迫切性。为此,他主动调整研究方向。经过近5年的研究,他在新一代“银河”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设计和实现了并行程序设计环境,为大规模并行应用研制提供了利器。
# W: v& C& E& o* r# j. a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瞄准前沿才能立足前沿。”2015年,张卫民再次调整研究方向,将目光投向大气与海洋耦合预报保障中的薄弱环节。
1 {1 Y5 [4 `) `" ~3 B: J$ s5 ^- J “大气、海洋两个维度的耦合是联合作战的重要考量。关乎备战打仗的事,一刻也耽搁不得!”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张卫民虚心向海洋领域专家请教,拿起书本再次走进课堂。 2 L6 t& |% q9 R0 t) W$ t; h. Q
“保障快一分,战场就多一分胜算!”在张卫民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行李箱,每当遇到急情特情,他总是拎起箱子就走。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2020年,张卫民带领团队突破最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实现了更长时效的精细化预报。 , d" l3 q8 ]% h* G6 ]1 n
在团队成员眼中,张卫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无限的工作热情,像“火车头”一样带着大家向前奔跑。 $ |$ Q6 h3 @, H3 c w. A
“张老师是‘技术狂’,也是‘工作狂’。”该校助理研究员张泽说,“哪怕在食堂遇到我们,他也会端着餐盘跟我们一起说系统、聊数据。” 0 \0 _ I! |! J. K' Z
“只要是贴合国家和军队的需求,张老师从不限制学生的选题方向。”该校副研究员余意回忆,“有一次,我提出把机器学习应用到气象云检测上的选题。当时,张老师正准备把另一项更具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交给我,听了我的想法后,他鼓励我先按自己的思路展开研究。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发表了一篇受到诸多好评的论文,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成就感。”
( s2 T6 g2 A* j) ~: S: N 在张卫民看来,团队中的年轻人就是联合保障的潜力人才,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提供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能为团队的未来发展多注入一份希望和力量。 - N6 r E: b, l$ X
30多年来,张卫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累计培养出60余名优秀科研人员,所在团队研制的多个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保障单位推广应用……锁在柜子里的许多证书奖状慢慢褪了色彩,但他矢志强军打赢的初心从未改变。
9 ~- @8 t+ g8 T, B! b& Y 该校副研究员彭军说:“张卫民就像一名数值天气预报的冲锋号手,永远满怀激情地冲向最前沿的技术难题!” 7 t+ R: s/ c r) H
上图:张卫民近影。 韩 雪摄(邹 菲 周 舟 特约记者 张照星) - E. ^ d X' L7 ~+ s7 Z
0 j/ V/ u& o9 Z0 V+ z: m' h: ^3 t6 s6 r# `! d
; ?; ` Z- u1 Y$ x3 b3 t8 W
- N0 \5 x( E2 `4 G1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