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毫无疑问,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的战略行为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海洋秩序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 Y& W+ p3 r! D, T+ O; t
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将会适当调整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 f! z+ f6 g- o z, ~ W2 T h
第一,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逐步依赖于以海洋为媒介的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逐渐向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中国的战略利益在空间上也遍布于全球。由此很自然的产生了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如何有效维护其日益庞大的海外利益?由于海军在一国维护海外利益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经济发展合乎逻辑的政治结果就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和21世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这种最为值得注意的变化意味着, 几千年来中国的地缘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即从陆地走向海洋。这是一次真正的海洋转型:它植根于中国内部发展的最根本的需求动力, 显而易见中国绝不会像历史上的郑和一样会从海上退却。除此之外, 中国也面临着较大的海洋战略环境压力:国家统一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这在大国中是少见的;中国边缘海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某些大国以及周边小国的侵犯;岛链的封锁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并有紧密的趋势;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海上战略通道存在一定脆弱性;海外中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面临着风险;美、日、印等海军强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总体上具有战略上的一致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因素还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性格以及从整体的地理观把海洋看成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整体等方面, 是从内部需求动力和外部环境压力方面, 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潜力和激情逐步被激发出来, 正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洪流, 其势不可阻挡。. E8 F9 b. i" h% A0 j ~. [- T
第二,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 它既是手段, 也是目的。因此, 这一战略愿景, 既要顺应中国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潮流, 也要能够从容应对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海洋环境压力, 同时有助于中国承担世界海洋空间领域中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些因素, 共同塑造出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愿景。与此相对应的, 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愿景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与海洋安全有关的战略愿景, 这些主要包括:建设能够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海外利益的新型海上军事力量, 有效维护中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实现国家最终完全的统一, 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与中国发展有关的战略愿景, 即在全球海洋贸易体系中, 中国须拥有在海洋空间的平等发展权, 拥有较大的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 努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科技、军事和生态强国, 即中国不仅有权利用海洋, 而且更应该有能力利用海洋, 这种天赋权利不应该也不能被剥夺;三是与中国国际责任有关的战略愿景, 即随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步伐的稳步推进, 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海洋公共产品, 诸如维护世界海洋和平、稳定与安全;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护航行动;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海洋科学研究与考察;全球海洋治理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体系。. l0 \; d8 l( {" Y# P+ v, f2 t
第三, 现有的并存的两种国际海洋秩序, 均存在着不足之处, 不仅制约了中国进一步向海洋发展, 而且不利于世界海洋的和平与共同繁荣。“一个有价值的外交构想既要源于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认识, 又要具备对国际关系的反思。”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必定会对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产生冲击, 中国需反思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 以评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 进而思考为何以及如何调整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当然, 这并非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来取代既有的国际海洋秩序。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海洋秩序的框架之内, 美国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海洋霸权是必要的和正当的, 另一方面又借口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s Trap) 力图对其他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在海洋上去能力化, 阻止其他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其他国家成为海洋国家的合法性, 剥夺了或者随时剥夺其海洋能力, 本质上属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的海洋霸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解决了世界各国利用海洋的合法性问题, 但对于广大发展国家而言, 发展海洋能力以有效利用海洋更为迫切。另外, 当今世界海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如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过度利用和开发、海洋人道主义灾难和危机、海盗威胁等, 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 上述两种海洋国际秩序中, 前者缺乏解决这些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意图, 后者则因为“集体行动的困境”缺乏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 以至于在海洋领域出现“公地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说,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是对国际海洋秩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的结果。
" D s- H0 Q, N S3 f二、中国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国际海洋秩序进行合适的调整
- C0 ~( D, }8 v所谓独特的方式, 意味着中国尽管仍然遵从国际秩序的三个内容要素, 即从权力分配、规则制定和话语建构的角度对国际海洋秩序进行调整, 但其调整路径、具体手段、角色定位、观念建构上既不同于近代以前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制的朝贡体系, 也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霸权为核心的国际海洋秩序, 同时也避免了当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的一些不足, 从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 r& e! }. s( v" r6 c第一, 在调整路径上, 中国以自身日益增强的实力为基础, 以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渐进地对国际海洋秩序进行调整。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 如果有意愿调整国际秩序, 必须以实力为基础, 但调整的路径可以有所不同:暴力的或者和平的。近代以来, 少数国家 (西方以及美国) 主导的国际海洋秩序, 都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并垄断了本来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海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海军实力的增长, 具有全球地缘政治意义——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际海洋秩序。国际海洋权力格局如果发生变化, 既有的国际海洋秩序应当顺应历史趋势, 动态地反应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 为新兴经济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机遇。因此, 作为新兴国家的中国不可能仅仅被动地适应既有秩序, 它将会很自然地寻求自己在国际海洋秩序中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位置, 在现有国际海洋秩序的框架之内对其进行适当的塑造和建构, 这种调整将以和平、渐进的路径进行。早在2005年和2011年, 中国分别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83, 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这一理念, 并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处理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由于国际海洋秩序具有较长的历史惯性, 以及和平的内在要求, 对国际海洋秩序的调整将是渐进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7 d# n% r, S2 ~& D第二, 在具体方式上, 与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共商共议, 合力推动国际海洋秩序不断发展。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平等, 即在全球海洋治理体制建构过程中, 中国与所有国家, 不分大小、强弱、贫富, 在国格上一律平等, 由各国平等协商共同解决海洋秩序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求得发展。这是推动国际海洋秩序前进的本质要求和时代呼声。历史证明, 在不平等前提上的合作是不公正的, 这种合作是暂时的, 不可持久的。只有平等, 才能真正的互信。二是合作。在国家真正平等的基础上, 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易于展开, 有关海洋领域内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易于进行, 如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海洋环境、海上安全、海洋人文、海洋科研等方面, 逐步建立起有效合作、运转良好的正式机制, 最终形成公正合理可持续的全球海洋治理体制和海洋秩序。6 s& i s. h* E, h1 ~' }' p
第三, 在角色定位上, 中国将会对自己在国际海洋秩序塑造中的角色和定位进行适当的转换, 以适应国际海洋战略形势的发展, 更好地推动国家海洋秩序的变革。大致而言, 这些包括:海洋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从落后者到先进者的转变, 不仅可以起到示范效应, 而且可以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分享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的发展既给本国人民带来福祉, 也有利于周边和世界的发展, 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海洋安全的维护, 要实现从弱小者到强大者的转变。中国国家安全长时间受到了来自海洋方面的威胁, 而今, 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以自信开放的姿态, 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 而且展现出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责任和担当;海洋规则的安排, 要实现从接受者到制定者的转变。进入新时代, 中国以海洋为媒介进一步加深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海洋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疆域。随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稳步推进, 以发展为导向, 兼顾规则导向, 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 重塑国际海洋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中签订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双边或者多边文件, 既尊重已有的合理的国际规则, 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政府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有明显的规则导向。
' I; H1 v9 y- P第四, 在海洋话语上, 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过程中, 建构了更符合时代特色和历史潮流的海洋新话语, 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从海洋话语建构理念来说, 新时代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路径, 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符合人类社会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正接近于成为普遍性的全球规范。2019年4月,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更是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从海洋议题设置来看, 中国所设置的海洋议题, 既考虑中国自身的发展, 也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 具有平等、包容、互惠的特点;既考虑海洋传统安全方面的内容, 也考虑海洋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内容, 全面地关注全球海洋治理。从国际舆论表现来看, 中国的海洋新话语, 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而积极的回应。用中国的海洋话语表达中国的海洋立场, 这是塑造国家海洋新秩序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已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它所依托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所提出和倡导的蓝色经济通道、蓝碳计划、蓝色伙伴关系等, 以海洋作为互联互通的重要途径, 是海洋治理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 它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 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和世界沿线各国的发展, 也有利于国际海洋秩序的创新, 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X/ ]& D) c* q2 k9 C4 E, Y $ l9 C5 f1 s. T& Y* L# r) }
文章来源:节选自《新时代中国海洋战略与国际海洋秩序》,原刊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9年03期
! u: i) r& Z0 l: E作者:刘新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Q9 f! ]( e& E6 O/ A)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