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于2019年10月8日在沪召开。据悉,目前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形成“两船、六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格局。9 _# t. `4 U' R* P
. D6 F, ^ r; V$ g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今年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自2003年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我国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
- ]) W1 D5 R; t; G! s1 V3 z
# Z$ d; h* q( y L; k' J" P8 ^ c在破冰考察船能力方面,现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经过三次大规模改造,船舶安全运行、科学调查能力和环保水平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2019年7月交付后,圆满完成各项试航工作。在即将开展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将与“雪龙”号一起组成破冰船编队,开启“双龙探极”新时代。0 z L7 l0 d7 Z( l* a
3 z) X. D1 h( R2 N6 G0 V
在考察站保障能力方面,实施了长城站、中山站改扩建;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我国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距中山站520公里的冰盖上建立了内陆中继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我国首个北极考察站——黄河站;通过与冰岛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二个北极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为我国科学家开展北极环境、气候变化长期监测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础设施。6 m1 p8 ]* [2 D; `: W3 r3 U% f
! f0 X) o$ F: t5 F在极区航空保障能力方面,购置了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2018年1月,“雪鹰601”号成功降落在南极昆仑站机场,具备可覆盖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的航空保障能力。此外,为提高船载直升机保障能力,还为“雪龙”号配备了Ka-32重型直升机“雪鹰102”号,为“雪龙2”号配备了AW169中型直升机“雪鹰301”号。
/ w3 _# }: D; D$ H 2 _/ u# ], v' `
在国内保障能力方面,在长江口沿岸建立了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成了考察船专用码头、考察物资堆场与仓库、国家极地档案馆业务楼。
2 x- ?+ y$ V2 V! H1 J: O
, d* O n5 g& u3 e; e9 k- F杨惠根表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组织实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极考察、8次北极考察、16个年度北极黄河站考察和1个年度中冰联合北极站考察。
/ W& z- ~' M8 n/ `6 C9 H
' i, u3 _ S7 u" r8 I我国极地科学基础研究确定6大优先领域
+ u2 C; s- V: X a% t/ n4 T
( R/ L9 [- \& W; Q7 a
* R6 h3 A+ T7 Z# u# U5 ^3 U
! y9 p2 g. h1 J1 x# K% K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10月8日在“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表示,由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写的《极地科学基础研究优先领域》规划,已确定6大优先领域,希望未来5-10年科学家能对此6大领域的创新研究有所贡献。) v. Q6 B2 J# Z" W5 w. R9 l3 z
% X2 x, I6 f' I- U
6大优先领域具体包括: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变化;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南大洋环流变化及其全球效应;南北极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日地耦合与极区大气圈层相互作用。) S5 G3 M3 Z' ^5 y0 p6 J5 {0 F
3 Q( X7 `3 W. g) B
% Y" c5 X0 g' n: @ U3 ~& F! z2 r+ N
秦为稼说,从2018年9月开始,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写《极地科学基础研究优先领域》规划,来自自然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的100余位长期从事极地考察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参与了编写。, h# ?) L1 |- y2 E" z
# a+ ?6 J2 P4 S) a
“创新是引领极地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极地全局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秦为稼说,科学研究是极地创新的供给侧,必须通过汇聚四面八方的科技精英壮大极地科学研究力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级别。$ e) Q0 y# q( Q& I1 S1 s
+ y! }4 ]+ A. ?$ C! K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极地考察工作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秦为稼认为,要坚持战略导向、任务导向和科技导向,统筹推进科学研究、考察业务和支撑保障的协同发展,突出交叉和融合,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注重人才和项目支持相统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和作风,加大科学传播力度,培育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3 U! W$ G- a1 K- z6 _6 F$ J* d) g
4 B1 u9 M) a! D* y/ E3 Q
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是极地科学研究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举行的是第15次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冰冻圈雪冰演化、极地海洋环境变化与生态效应、极地新兴污染物赋存及生态环境影响等11个研究方向进行学术交流。$ D! t! q* P) w$ m1 ?3 H R0 L
2 R& W0 l: h& \. x3 _; n极地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 - `/ K. B8 Z& X; I( F
3 K6 \5 S/ G; D) u- U0 y作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来取得累累硕果。; b/ R1 |) @/ f' b; Z! P
+ S) h3 q/ r% A6 A0 q( W; o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自1989年成立以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注重学科建设。在成立之初的极地冰川、空间物理和生物生态学等3个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极地海洋学、南极天文学两个特色学科,并建立极地战略研究室,推动了我国极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 o4 S; n0 L0 H) h% K+ h
) f$ i: Q2 E: f与此同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稳步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发展,先后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南极长城生态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今年,极地科学数据中心成为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0 y% g) R' w+ E' f
7 w( r3 |8 A/ }# ?在极地冰川研究领域,建立了“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PANDA)”观测断面和冰穹A地区冰川学综合观测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南极冰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实施冰穹A深冰芯钻探,找到了东南极冰盖小冰期的冰芯证据;构建南极固定翼飞机综合科考系统,伊丽莎白公主地航空调查填补国际空白区,发现了南极第二大冰下湖。
6 k! l2 j/ l( B 5 e: ~0 y% J% t9 _! h: g' A4 F' g: i
在极地海洋学研究领域,揭示了环流和海洋热通量等要素变化,对海冰和冰架的潜在影响,提高了对极地冰-海相互作用的科学认知;自主研发的“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UNIS)”在北冰洋实现了1年以上连续观测,将作为我国构建极地海洋观测网核心装备,参与北极气候研究漂流观测国际计划。* i g7 z- s+ i% J
$ Z# _# ]5 Z2 R" I在极地生物学研究领域,构建了极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与研究技术平台,发现并报道了一批微生物新物种及新型活性酶与酶基因,提出了环境污染物全球长距离传输机理与来源解析的一系列新认识。% g; o v0 w" s Y) I6 r2 i
- Q% F% E. S/ p' o: Q: M
在极区空间物理研究领域,构建了极隙区空间环境南北极共轭观测体系,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在极光亚暴发生区建立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获得日侧极光的综合观测分布特征,发现了一类新的极光形态——“喉区极光”;首次获得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演化的直接观测证据。3 P( o- B8 l/ B0 v% D z( z
) I* l# v( ]6 I+ E
在南极天文研究领域,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合作提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概念方案和项目建议;开展黑洞与星系共同演化研究,发展了一套利用氢和氦元素示踪黑洞周边气体的新方法,首次获得了物质吸入黑洞过程的直接观测证据。- B; y3 p& A1 P5 e, G- l
' z J5 P5 d* W: j
文章来源于:海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