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统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导向,准确把握沿海地区在服务、融入双循环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海洋特色城市,发挥沿海城市的集聚功能,加快形成湾区协同发展圈,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l( k4 P0 \& j" s
一、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海洋特色城市6 g( T( U+ R# ]- R' Q2 |/ Y
城市既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生产基础条件,也奠定了集聚资源和拓展市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城市基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壮大了城市规模。进入新时代,创新引领新发展推进沿海特色海洋城市发展,发挥沿海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北方的黄海、渤海沿岸,着力推进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直辖市)的沿海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向海、向陆双向发展。在东部地区,发挥沿海城市“联通世界”的向海区位特点和外向型经济优势,重点推进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一市(直辖市)的沿海特色城市建设,做强做大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地区全球中心城市群;在南部地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作用,打造广东、广西和海南两省一区(自治区)为主体的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群,引领我国向海经济发展先行先试。
: w1 m. ]2 [2 c# e S二、突出功能定位,打造沿海湾区经济圈9 t }' j& T% x! k
在沿海地区打造形成“四大湾区”经济圈,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世界著名大湾区经济圈最突出的特点是促进了滨海产业合理分工和临港产业园区科学布局。在沿海地区构建湾区经济圈,有利于破解区域间的产业同构与产业园区重复建设困局,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统筹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布局,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沪、杭大湾区经济圈,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向海发展的“雁型阵列”,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南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北部湾经济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 l( U$ y; i$ \9 g8 Q- y& I三、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战略性海洋产业高地, a( S- u7 p |/ U# L# v; h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海洋高端装备是国家重器,要扶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装备技术研发机构,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滨海重化工产业发展要坚持走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形成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创新引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海洋产业新业态,培育海洋新产业,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M' C* f, I% h/ _" ^1 x+ o- |0 g
四、坚持陆海统筹,保护利用海洋发展空间
; g! N7 k7 S/ E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岸带陆地空间区位优势独特、资源宝贵。潮间带是海岸带生态系统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载体。潮间带空间是稀缺资源,潮下带是可拓展的战略空间。建立高层次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谋划海岸带地区发展,协调解决沿海发展重大问题。制定施行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保护海湾、河口三角洲、滩涂湿地,强化海上风电、滨海核电发展科学论证和合理布局。力推沿海重化工产业集中布放和集中管理,保障沿海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安全。% B" ^4 B6 E; b2 N
0 p& D2 ]2 a7 |文章来源:节选自《完善海洋经济管理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原刊于《海洋经济》2021年第5期
6 j& B; X& [ M3 a) y. I" E4 }$ }作者:王殿昌,原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李先杰、宋维玲、段晓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