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倩等:国外海岸带韧性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复制链接]
借鉴国外经验,面向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现实挑战和需求,厘清中国海岸带安全管理转向海岸带韧性治理的重点,构建适于中国国情的海岸带韧性本土化理论框架,因地制宜地提出多样化实践路径,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命题,也是实现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 v9 }6 T, l3 ~6 T: l一、积极转向海岸带韧性治理思维( M+ ~* E' [  t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前期沿海快速城镇化、产业集聚、资源消耗、空间错配、环境污染导致海岸带慢性压力和危机持续积累。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风暴潮、台风、海冰、赤潮灾害频发,加之长期以来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社区基层治理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等现实情景,对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当前,在外源—内生性冲击及其复合扰动的倒逼作用下,中国的防灾减灾战略开始由单灾种、被动式、防御型的应对战略,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和“综合风险防范”的方向发展。联合国减灾署在减灾战略中强调,必须建立与风险共存的社会体系,以增强区域抵抗风险的能力为抓手,提高区域可持续性。相应地,中国海岸带安全管理的对象需由自然灾害转向多元风险;目标需从解决现有风险转向科学应对未来不确定变化,通过海岸带系统与扰动的共生和动态平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工程学思维下的被动防御手段也亟待向更宽泛的区域综合治理延展。应该意识到,区域海岸带能够抵抗冲击和压力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区域发展的能力。海岸带韧性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是系统自身面向即将或尚未发生的风险能够主动识变、应变和转变的理念,可成为中国海岸带区域发展及综合治理方案的理想选择。
: g- t2 v$ Z8 j二、从本土化框架入手开展系统研究7 n% v; ?9 C% V! g( w
目前,海岸带韧性分析的方法论在面对全球尺度扰动时具备一定的普适性,而中国海岸带独特的自然属性、区域发展水平、价值文化环境和研究现状使国外现有理论不能进行简单套用。为将海岸带韧性前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转化,以下几方面尚需加强:8 b& W1 ?% a& M+ Z7 Y1 x
首先,结合演进的韧性内涵和中国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明确海岸带韧性的基本概念,以准确把握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T' {5 J9 O6 b1 ~+ t( ~  b其次,构建适于中国国情的多目标、多维度、多尺度、多情境的系统评价框架。其中,可根据不同地区海岸带韧性的目标、要求、关键问题和评估方向有所侧重,构建科学的表征指标和测度指数。例如,针对海岸侵蚀作用强、环境脆弱性高、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黄河口区域,可侧重湿地脆弱性、产业结构、旅游资源等开展韧性评价。8 ?  L# k7 Q. d; J1 f
再次,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优势,系统识别影响中国海岸带韧性内外因素,深刻剖析多因素扰动下海岸带系统的非线性交互过程和作用机理,结合系统化模拟、空间可视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预测海岸带韧性演化趋势,测算关键阈值和建立韧性基准线,为海岸带风险预警和区域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0 D' R) y6 D0 [: c最后,因地制宜地研究中国面向未来不确定扰动的海岸带韧性提升策略。例如,通过适应性治理调节海岸带系统状态,结合海岸带空间规划、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统一的韧性管理目标,以渔民、港口企业、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竞合关系和决策行为入手,明确不同主体在区域海岸带抗扰动过程中的角色,通过制度、政策等协调多主体的响应行为及其与陆海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
0 N' _, Q$ {( J+ z. Z三、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实践路径
2 U4 l- V3 R4 u2 o7 k8 ^0 T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借鉴国外在海岸带韧性治理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沿海地区的改革实践和特色举措,探索提高海岸带韧性、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路径。可行路径包括:首先,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追踪监测海岸带地区资本流、信息流、人流、生态流、资源流等数据,形成中国海岸带地区的动态数据平台,助力海岸带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韧性演进趋势预测。其次,制定评估技术指南,开展多尺度、多情境的海岸带韧性评估,形成科学可行的海岸带韧性分级分类体系,指导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海岸带蓝碳增汇等韧性提升政策的精细化制定与绩效考核。再次,推动海岸带韧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落实。总体规划中融入海岸带韧性理念,增加应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复合扰动的战略目标;专项规划中转变传统工程防险的设计思路,把握关键扰动因子及其作用触发关系开展综合影响评估,编制海岸带韧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中,基于海岸带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维韧性阈值的研究成果,设置海岸带用途管制指标及韧性基线,保障海岸带发展安全。此外,构建海岸带韧性治理体制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海岸带抗扰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厘清多主体互动、学习与决策过程,完善政府主导、多主体合作的海岸带韧性治理体系,完善地方联合预警机制、信息联动机制、规划协同机制等保障措施,探索海岸带治理转型道路。# a: W' K4 N0 J- E& r. O
  
0 y1 D8 z4 f2 H( y2 h- x7 f文章来源:节选自《国外海岸带韧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原刊于《资源科学》2022年第2
& G5 E  S1 u. j5 F$ Z作者:李睿倩,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徐成磊,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李永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胡恒,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人员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