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W' S" v1 R6 z$ P! v, I1 J3 y
无视国内外反对呼声,在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预计在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核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影响整个太平洋乃至全球海域。 $ \" b0 Y+ I6 L; [4 M
核污染水入海,何时将到达我国沿海?将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个人有哪些防护手段?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有专家表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恶果最终由全人类“买单”。
9 p% [! N/ a9 U; R0 ] ◆谈核污染水:和核废水有着本质的区别
! f" f/ E1 c1 I 要了解核污染水的危害,首先要了解其包含的放射性核素。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公开文件,其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多达62种,如铀、钚、铯、锶、碘、钴等。
/ ?( ?7 v* Z5 }( ?! T ] “这些含有大量放射性核元素的污染水如果未经妥善处理而排入环境中,将会通过水、土壤、空气、食物链等途径传播,导致生物体内的辐射剂量增加,引发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疾病。”广州市核技术应用科普基地科普员、工程师吴俊师表示。
: l$ Q8 G$ i1 I `/ O& T 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上,排海的核污染水被称为“ALPS处理水”,甚至指出中国也从原子能设施向海洋排放含有氚等放射性核元素的废水,大肆宣扬“排放安全论”。
" o, ?- E; R' [) V “核废水和核污染水有着本质的区别。”吴俊师强调,核废水是指核电站等核设施产生的带有一定放射性的废水,正常核电站也存在核废水,且没有跟堆芯直接接触过。通常处理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把放射性废液变为放射性废固和可排放水。“可排放水排入海洋前,要遵循国际能源署和本国政府制定的排放标准才可以排放,使其对环境的危害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 m F r: j% N! V0 | 而福岛核电站发生过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反应堆堆芯熔化损毁,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它产生的核污染水来自流经堆芯的冷却水、地下水和雨水等,含有大量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核素。“而且,目前国际社会对ALPS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仍然存有疑虑。如果只用氚的浓度代表核污染水的处理效果,是以偏概全、避重就轻的说法。”他说。 : t% l% J/ e7 v
◆谈扩散路径:放射性核元素约1年到达我国东海 " {* \+ P' o. K# X; N/ P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后,北太平洋将成为严重污染区。在大洋环流的作用下,海洋将被‘三维立体式’全方面污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更新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表示。 ' X( g' e5 H- [" y
他分析道,核污染水在太平洋有三条主要的输送路径。在涡旋、黑潮回流和湍流扩散等作用下,放射性核元素将向我国东海输送。其中,涡旋有很强的包裹性,能够将裹挟的核废水以高浓度、低耗散的方式长距离输送。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还会加强模态水(次表层性质均匀的厚水层)的潜沉。在回流的作用下,含有核元素的模态水亦以低耗散的方式向东海输送。 ; h' M7 f% Y! @
“已有数值模拟表明,放射性核元素大约1年将会到达我国东海。在黑潮的东海分支的输送下,通过和陆架环流的相互作用,放射性核元素将进一步北向输送至黄海、日本海等海域。”陈更新推测,向东输送的放射性核元素大约在5年后跨越北太平洋到达北美洲西海岸。
& c/ R/ }, ^) u1 S. o/ Q! v/ H6 G; Z 8月24日,在日本东京的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前,民众手举“不要用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洋”的标语抗议。 $ R; _. ~% m. ]' H0 T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水文动力驱动下的“被动”迁移路径,还有一条生物载体驱动下的“主动”迁移路径。发布在《海洋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情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与应对》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生物吸收富集进入生物体内, 然后随着生物主动迁移。“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洄游所携带的福岛来源放射性核素,可以在1~4个月左右抵达北美加利福尼亚近海海域,远快于水文动力驱动下‘被动’迁移路径的4~5年迁移时间。” ; O1 [( u: y- i. Y( d; T! \2 N
为什么说是“三维立体式”全方面污染?陈更新解读,放射性核元素不会只停留在海洋表面,通过“大洋运输带”及垂向水交换过程也将进入到海洋深层去,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可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
|5 W6 C. S w “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恶果最终由全人类‘买单’。”他强调。 " F5 T1 g" D* w! x5 Q
◆谈环境监测:次表层、深层海洋区域很难监测
+ ]/ o' y, z. Y* e, Q 既然核污染水已排放,人类是否足够的环境监测能力来尽量减轻其负面影响?“海洋监测其实十分困难。”陈更新直言。
9 T9 ?$ j" w* r 他表示,现在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大面积监测主要是通过卫星,但卫星也只是监测海表,次表层、深层海洋区域很难监测。即便布置观测站,一方面耗时耗力,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观测站点的数量有限,观测得出的数据也未必具有代表性。 , E6 x- S' p- _1 g& j
“海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各种尺度的动力过程,无论模拟还是观测,目前都难以准确进行全方位刻画。海洋如此广袤,少数几个地方布置的观测点,很难代表整个海洋的情况。”
S* A ?5 S/ [6 [& G 他也指出,监测选点也需要仔细考量。“并不是说选一个点测出来安全,换另一个点也同样安全,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地形、风场、热量以及海洋内部动力过程等,都会影响区域结果,因此,选点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 S$ D$ ^5 j( m2 E+ J; F* V
◆谈健康影响:或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影响人类
4 F5 }3 a. X. a. b 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海关总署24日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包括食用水生动物。许多网友表示“不敢再吃日本水产品”,部分日式餐饮店则表示已更换成非日本进口食材。
& R" P) z2 S" [! G3 K 渔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原因在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会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富集效应进入海洋水产食品。 1 V) C- c' {( R, h0 E
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机构合作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及核污水排海进入中国海路径及其影响》研究显示,福岛核事故发生十多年后,福岛附近海域仍有个别海洋生物内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超标。2019年,东京电力公司调查报告显示,相关海域发现的黑石斑鱼核辐射含量高出当地标准18倍。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区域位于全球重要的海洋渔场——北太平洋渔场,而且核污染水长期持续排放, 也对海洋影响呈逐渐累积的趋势。
1 f; v8 {7 B. n& v: c: o$ c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吴俊师表示,放射性核元素经生物富集,最后会通过食物链在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体内累积。同时,他也强调,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数据来分析和评估。“我们应该从权威的信息来源,如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些不实或夸大的言论,也不要因为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而过度担忧和恐慌。”
4 }5 `5 V3 ^' p4 _8 p 他建议,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可注意选择正规渠道,查看食品标签和检测报告,避免购买来自受污染区域的水产品。长远来说,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7 L: d! B6 c/ ^* n0 x6 |# u% H( J% A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0 Z# S0 F6 |" }3 J: k 图片来源:新华社
5 N. d6 e; P. r$ q! n* I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
8 j" S' W+ C- I
3 |! a8 a2 u1 o8 v6 u4 E
* j+ T+ ~" Z/ S; b5 p' f4 k%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