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按语:11月20日,是40周年前我国首支南极考察编队在上海港乘坐“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J121”号救生打捞船启航、执行南极洲建站/考察和南大洋考察任务的日子。相信人们对我国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期间,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及其建成的首个科考站-南极长城站,耳熟能详;但对我国同时开展的首次南大洋考察,由于相关的新闻和宣传报道远不如南极考察那么多,那么博人眼球,显得比较陌生。其实,当年我国派出了两支科考队,一支南极洲考察队,另一支南大洋考察队,共同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任务。让我们跟随着他们当年的航程,历经一次别开生面的南大洋考察之旅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手上收集的材料十分有限,只能侧重于反映南大洋考察中海洋水文专业组的一些活动,还望读者见谅为盼! — 卸载建站物资 1984年12月30日至31日,“625”考察编队接到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同意中国南极长城站建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的指令后,随即召开了“卸载物资、登陆建站”动员大会。在国旗插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即将开建的长城站站址和隆重的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结束后的这一刻起,标志着繁重的卸运建站物资和建设考察站任务已经拉开帷幕,“625”编队全体考察队员又将面临一次新的考验。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南极半岛以北约120公里处,是南极海/南大洋中的一组群岛,主要由11个大岛和约150个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约为3690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土地终年被冰川覆盖。根据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这些群岛的主权不被任何国家承认或争议,而是开放给各国用于非军事目的。该群岛也是南极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不仅位于南极洲的低纬地区,而且处在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间的多气旋地带,具有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对区域性或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都具有敏感性,是研究南极陆地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理想场所。已有多个国家在此设有科学考察站,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乔治王岛上。 乔治王岛不仅是南设得兰群岛中的最大岛屿,还是位于最东边的一个岛屿,长约93公里,南北宽度不一,最宽处约40公里。它的中部和东北部终年被冰雪覆盖,距离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约为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遥遥相望,相距约130公里。 在这个面积仅有1160平方公里的大岛上,已经拥有7个国家的8个科学考察站。它们分别是前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建于1968年,长年站)、智利的马尔什基地(也称弗雷总统站,建于1969年,长年站)、波兰的阿尔茨托夫斯基站(建于1977年,长年站)、阿根廷的尤巴尼站(也称卡里尼站,建于1953年,长年站)和巴列维夏季站、巴西的费拉兹站(也称菲拉兹司令站,建于1984年,长年站)、民主德国的多尔曼夏季站,以及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建于1984年,长年站)。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尚在建设过程中,仅仅比我国“625”考察编队早到一周时间;而且其考察站位置就在我国原定的预定区域内。 12月30日,天气多云转晴。上午9时,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全体队员集合,聆听由编队总指挥陈德鸿所做的“卸载物资、登陆建站”总动员。会上宣布,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站址,位于南设德兰群岛的乔治王岛(62°13′S、58°55.5'W)上。 在今天的会议上,编队总指挥还将五星红旗、邓小平同志题词铜匾和长城站站标授给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而在编队启航前在上海东海分局礼堂召开的“出征大会”上,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明确授五星红旗、铜匾和站标于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因为,它们是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对于今天的授予仪式,许多大洋队队员感到不可思议,也难以理解!显然,待卸运建站物资收尾、南大洋考察开始前,不可能再举行一次类似的授予仪式,这不就把一个整体拆分为二了! 实际上,这种不和谐气氛在编队启航前就有预兆。其中,有考察队员曾写过如下“随感”: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这是我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南大洋在南极考察中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两个考察队理应是一个整体。然后,组队以后两个考察队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待遇上,似乎各有不同。后者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并有高人一等的傲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大部分人的积极性。但南大洋考察队总是以大局为重,表现出一种高姿态,宽宏大量。如启航前的欢送宴会,南大洋队没人参加,南极洲考察队全员出席;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南极办)带上船的特制掛历150份,送分局、送船上,唯独南大洋队一无所有,云云。或许,这就是南大洋考察队值得发扬光大的一种精神! 我国组织首次南极考察,在南极建站固然重要,这是加入“南极条约”并成为协商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等于只是搭建几幢房子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考察资料做保证的,仅靠南极洲考察队里的科考班十来名队员,需在确保建房的条件下进行科学考察,无疑会受到时间、人员、项目、要素等影响,使之心有余而力不足;然南大洋考察队则得心应手,提供现场考察资料会有充分保证。故两个考察队理应全力协作、密切配合,以确保这次任务的顺利、圆满完成。 下午15时许(北京时间30日凌晨3时许),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乘坐“长城1”号和“长城2”号登陆艇,在郭琨队长带领下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并把国旗插在即将开建的长城站站址上。 近些日,来访的小艇、客人络绎不绝。昨天,智利站小艇送几名科学家来“向10”船访问;今天前苏联别林斯高晋站站长率一行又来访。或许,这是前些日编队为了选址造访岛上各国考察站后的礼节性回访!客人离船时,分别赠送了10来筐白菜、萝卜等新鲜蔬菜,相信这是在冰雪王国最爱欢迎的礼物了。 第一批建站物资于中午开始运往乔治王岛,往后十多天里,只要天气、海况条件许可,全船人员将全力以赴,投入到搬运建站物资的艰巨任务中去。 大洋队水文组的工作仍在按原计划进行,数天前施放的3台海流计,于今晚9时收回,发现有仪器触底和记录印刷不清等现象。这批仪器曾在1980年检定后,但一直未在海上使用过。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场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确定从今晚11时开始,采用直读式海流计进行分层(10、50、85米层)比较观测。 乔治王岛上的黑夜是短暂、模糊的。这里的白昼长达20小时以上,没有真正的黑夜。到晚上10时许,天空微微暗一下,空气里仿佛注进了一种蓝色透明液体(事实上,乔治王岛的晚上只要不下雨,不刮大风,总是笼罩在浓、淡交替的白雾中),把山和海湾变得迷茫起来。过不了一会,模糊的轮廓又像显影似的渐渐清晰起来。 次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31日22时),南极洲考察队在乔治王岛上举行了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大洋队派3人参加。 建站工作正式开始。大洋队除留部分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全力以赴协助卸载建站物资。今天天气较好,气温有所回升,十分适合卸运物资。 虽说,每当晚上海面总是一片雾茫茫,给登陆艇安全航行带来了一些困难。但白天风和日丽,有时还会阳光普照,将雪山照耀得光彩夺目。 水文组除印刷海流计照常工作外,进行比测的直读式海流计记录至零时为止,已经获取25个小时的有效记录。目前使用的印刷海流计虽然经计量检定后尚未使用过,但检定日期(1980年)已经超出常规使用要求。与直读式海流计的记录相比,印刷海流计的测量结果似对低流速的感应不够灵敏。所以,印刷海流计观测的海流资料,需在任务结束后,送国家权威检测、标定机构重新检定、并对现场测量数据订正后,方可用于分析研究,以确保观测资料的质量。 据悉,在南极洲考察队即将建站之际,智利在我站址不远处突然插上了国旗,仅用几根木棍、铁丝围了一下,作为他们的势力范围。智利在乔治王岛的马尔什基地(也称弗雷总统站),约有130人,其中仅有8名科学家,其余均为军人。据悉,智利考察站上还有6户人家,8个小孩,元旦后又将出生2个,共10个小孩。 明天就是1985年的元旦了。在南大洋上过佳节,对我们大多数队员来说,都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想到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够为祖国的海洋事业,为我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感到十分欣慰。虽说,我们眼前看到的仅是深蓝色的天空、蔚蓝色的海洋、洁白的雪山冰川和千姿百态的南极鸟兽;而且,在茫茫雪海中,我们的船只又如同一叶孤舟,但当队员们想到临别上海、祖国时各级领导的指示和人民的期待,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有10亿人民作后盾,又时时刻刻能够听到祖国的声音,那一封封慰问电,曾使我们情绪激昂,壮志凌云。 南极,这个冰雪世界,虽然没有城市和村庄,没有居民,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考察站和考察队员。他们分散在1400万平方公里南极土地、冰盖上,每个站也就30~80人左右,是何等的“人烟稀少”。然而,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派出了两艘万吨巨轮和近600名人员。这在南极考察史上实属罕见!比起一个个科学考察站,600人的一个集体还有什么孤独的,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即将来临的元旦,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今天,我们这些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南极考察队员们,欢聚一堂,互相举杯祝贺,祝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一切顺利并能取得预期考察成果! 但新的问题和困难又摆在考察编队的面前:两艘万吨巨轮无法直接靠岸,且两船的安全锚泊点距长城站的建设场地均在2海里以上(约4.5公里),只能靠小艇把物资运到岸边,再转运到建站地。但即使登陆艇靠岸,也得有码头停靠。所以,摆在登陆队/建站队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须在岸边建造一个供登陆艇停靠的简易码头。 然而,南极,毕竟有“世界风极”之称。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虽说已经向北伸展、超出了南极圈的范围,但却依然处于“咆哮西风带”,甚至是“尖叫60度”的势力范围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近500吨建站物资都装在两艘万吨巨轮的大仓内,需要利用专门为卸运建站物资打造的两艘登陆艇(每艘艇的载重量约为7吨),即“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一船一船运到岸边,以及利用两架直升机一袋一袋吊到站址附近。 显而易见,只要遇到大风、暴风雪和浓雾天气或者海面风浪、涌浪过大,都得停止货物卸运工作。 卸载建站物资,就得看“老天爷”帮不帮忙了!当然,事在人为,是否能够充分利用适宜卸运的天气和海况条件,尽可能抢运更多的物资上岸,还得看现场的组织、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