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历程 查看内容

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实之七:横渡德雷克海峡

leejiafu 发布于 2025-3-4 13:13 83 0

分类专栏:海洋历程

平台按语:11月20日,是40周年前我国首支南极考察编队在上海港乘坐“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J121”号救生打捞船启航、执行南极洲建站/考察和南大洋考察任务的日子。相信人们对我国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期间,开展 ...

平台按语11月20日40周年前我国首南极考察队在上海港乘坐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J121”号救生打捞船启航执行南极洲建站/考察和南大洋考察任务的日子相信人们对我国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期间,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及其建成的首个科考站-南极长城站,耳熟能详;但对我国同时开展的首次南大洋考察,由于相关的新闻和宣传报道远不如南极考察那么多,那么博人眼球,显得比较陌生。其实,当年我国派出了两支科考队,一支南极洲考察队,另一支南大洋考察队,共同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任务。让我们跟随着他们当年的航程,历经一次别开生面的南大洋考察之旅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手上收集的材料十分有限,只能侧重于反映南大洋考察中海洋水文专业组的一些活动还望读者见谅为盼!

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实 

— 横渡德雷克海峡

1984年12月24日至29日,“625”考察编队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经过短暂休整后,船队继续朝着预定目标---南极半岛进发。“J121”船先于“向阳红10”号船离开乌斯怀亚码头,次日下午两船在比格尔水道东口的圣比奥角锚地汇合,辽阔的南大西洋已经呈现在船队的前方。船队首先将迎来“咆哮西风带”内第三道“鬼门关”的考验,即举世闻名的德雷克海峡;然后,按原定计划驶入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的民防湾,也叫麦克斯韦尔湾,进行现场踏勘、选址等建设我国首个南极考察站的准备工作。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合恩角(智利)与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是往来南太平洋与南大西洋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900~970公里,最窄处也有89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的平均3400米,最度达5248米,也是世界上最的海峡

德雷克海峡虽然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但其本人却并没有航经该海峡,而是选择了相对平静的麦哲伦海峡从南太平洋进入南大西洋的。

德雷克海峡既宽又深,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使得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且处于南半球高纬度,极地气温低,空气密度高,导致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冷空气常年从极地高海拔地区俯冲下来,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过来的强烈西风相遇,形成一个又一个温带气旋,排着队从海峡通过加上没有岛屿、更没有陆地阻挡空中的盛行西风及海中的西风漂流(也称南极绕极流),致使海峡内风大浪高流急自不必说,有时还会突然遇到冰山,其危险系数显然要比前述的咆啸40°”和“狂暴50°”更高,所以才有“尖叫60度”之称

据传,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使得德雷克海峡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即便是万吨巨轮,在这种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所以,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无疑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被称为守护南极的天堑,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心生恐惧。不过,在巴拿马运河开通(1914年10月10日)之后,德雷克海峡作为运输航道的作用,也就日渐衰退。

但被航船视为禁区的德雷克海峡,却在南极科考热潮中重获“新生”。德雷克海峡不仅是一条极地科考的必经之路,也是观察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在咆哮西风带的吹拂下,海峡内海水由太平洋流入大西洋的流量高达1500万立方米/秒,而世界上号称第一大河、长河的亚马逊河流量,也就21.9万立方米/秒,真可谓小巫见大巫。此外,德雷克海峡还是世界上已知的高营养盐海区之一,浮游生物相当丰富,而且南部盛产磷虾,海胆和海星在这里也拥有庞大的家族。

随着南极洲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及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与日俱增,纷纷派遣科考队赴南极大陆和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德雷克海峡,以及更南端的南极大陆及其环绕的南大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科学家前往。这片狂风巨浪的海域,尽管充满危险,但却阻挡不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脚步。

12月24日,天气少云转晴,气温4~5℃。上午9时许,“向阳红10”号船满载着中阿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再度启航。前来码头欢送的有: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大使及其夫人,以及随行人员,阿根廷海军驻乌基地司令也来码头欢送。船只由乌港引水员引导,徐徐离开码头,将再次沿比格尔海峡往南行驶,与早一天离开码头的“J121”船汇合。

下午1点15分,船只来到圣比奥角锚地,这里是比格尔水道的东口,辽阔的大西洋呈现在我们眼前。“向10”船迅即投入重、磁力测量,水文组着手安装手摇绞车,准备在卸运建站物资时,进行定点测流工作。3点后,小组集中开会,宣布后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包括横渡德雷克海峡时的XBT仪观测、值班等事宜)及停泊乌斯怀亚港五天的工作小结等。

气象部门则在紧张地收集气象资料。据掌握的有限气象信息,并经他们的分析、研判,发现德雷克海峡以西区域已经生成一个低气压,那是风暴形成的征兆。为了抢在风暴到来之前,编队总指挥向船队发出了“立即启航”的指令。

船队于16时驶入德雷克海峡,计划用32个小时穿越海峡,并将于明日晚11时航抵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民防湾(也叫麦克斯韦尔湾)。今天时钟开始倒拨1小时,与北京时差11个小时。

次日上午,德雷克海峡上空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海上风平浪静,既无流冰,又无冰山,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是在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航渡中。

水文组计划在船队锚泊民防湾选址期间,进行一昼夜的海流观测,忙着准备、调试印刷海流计。

中午时分,两船驶入南纬60°的南极海域“向阳红10”号船于12时31分通过南纬60°线驶入南大洋,进入南极洲;“J121”船于12时39分通过南纬60°线。

进入南大洋后,天气转阴,气温骤降;海面风速不大,涌浪中等。随着船队向南极半岛靠近,可见海面上各种形状的冰山随着海浪摇摆、旋转。“向10”船和“J121”船都没有破冰能力,队只能降低航速,船艏和驾驶室两侧加派瞭望,导航雷达和声呐全时工作,小心翼翼行驶。

下午5:40左右,在船只航行方向45度发现目标---乔治王岛。当地时间20:30,位置61°54′S、57°02'W,观察到冰山一座: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水上高约50米,而水下约为450米(通常按冰山水上水下的体积比1:9估计),呈平顶型。随着海流向东漂移,但速度相当慢。除了这座大冰山外,在船只前进方向还有另一座冰山,呈双峰型,高度足有100米,但面积远小于前面的那座。

海面上,流冰及小型冰山呈一片片,隐约可见。船队慢速航行,以躲避冰山(那些露出水面不高的水下冰山)的突然出现。鲸鱼在船只两旁翩翩起舞,海燕在水面飞翔,远处一座座冰山、一个个荒芜人烟的岛屿,山峰则埋没在皑皑白雪中,给南大洋增添了一层优美的景色。船上的鱼探仪不时显示在水下20~50米深处出现大批磷虾群。我们的目的地很快就要到来了,队员们的心情个个激动不已。

当船队向南设得兰群岛靠近时,渐渐地视野中可见一条雪白的带子飘在大海中,那里就是南极半岛的顶端。晚23时,编队首航南极、横渡德雷克海峡获得成功,船队顺利驶入民防湾(麦克斯韦尔湾)。

在德雷克海峡中航行的一天里,这里并没有显得那么可怕。海峡上空阳光明媚,没有一丝云彩。海峡的风,温柔宜人;海峡的浪,平平缓缓。编队聘请的船长顾问---特龙贝达先生,是一位富有南极海域航海经验的阿根廷退伍海军上校,看到这种情景也十分感慨地说:我多次驾船到南极海域,见到过无数次狂风恶浪,想不到这次会遇到这么好的天气,中国人是走运的,你们的事业一定会成功。

12月26日,两船于5时06分驶入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王岛麦克斯韦尔湾内抛下了铁锚“向阳红10”号船锚泊南纬62°12.24′、西经58°55.30'处这是一个名叫阿尔德雷的小海湾,连着乔治王岛南部的麦克斯韦尔湾“J121”船则锚泊在纳尔逊岛唐萨穆埃湾内的南纬62°15'4",西经58°55'8"

早晨7时左右,兴奋不已的考察队员来到甲板上,环顾了一下四周,只见船只已经抛锚在海湾内。海面微风吹拂,水波涟漪,一群群海燕、企鹅在船周飞翔、追逐。在远处,白白的积雪包裹着一座座山峰呈现在眼前,仅仅相隔咫尺之远。在白雪堆积的悬崖上,可见一群群企鹅站立在那儿嬉戏。

早晨的天气看起来很好,前苏联/现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清晰可见。但一会儿却又是狂风大作,浓雾笼罩着整个海湾,能见度极差。平静的海面顿时掀起阵阵波涛,发出一阵阵怒吼声,气温急骤下降。直升飞机无法起飞,选址计划暂时推迟。

大洋队则从12点开始,收集船只停泊点海域的海洋环境资料。这里三面被岛屿包围,水深为110米左右,准备先进行一昼夜的海洋观测,之后再见机行事。水文组率先放置了一台国产CTD仪,采集了一组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资料。美制CTD仪由于发生故障(信号电缆插头接PC-台式电脑一头短路;PC机内部保险丝烧断、更换;以及工作电缆接口与水下机一头密封不严、出现渗水等),一时难以排除,暂时无法投入观测。故计划采用国产CTD仪观测,每个小时获取一个剖面资料,但实际上至晚上9时,只获得了3个完整的剖面资料。原因是中午时分,狂风大作,据测风力达18米/秒(海面上),船只随时可能起锚、抗击风浪。

水文组派一人协助海化组采集水样,解决该组定点站观测缺少人手的问题。每隔3小时观测一次,采样层次按标准层进行,即:0、10、20、40、60、100米六层,实际水深109米。但按照国内制定的《海洋调查规范》要求,采样层次应为:0、5、10、15、20、30、50、75、100、底层(离底1~2米),共10层。

下午5时,大洋队金庆明队长与“J121”船上负责海流观测的朱兆方队员通话,要求尽可能抓紧时间,在天气条件许可及“J121”船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迅速开展海流观测工作,只要有1~2天资料就行。如果船只要移位,那么因地制宜,但尽量以多获取些现场海洋环境资料为目标。

12月27日,天气阴转多云。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会还是风平浪静,一会则狂风怒号,海面上最大风速达18米/秒。由于这里是海湾,三面被岛屿包围,故而风浪不算太大。

船队来到乔治王岛已经3天了,这里日不见阳光,夜不见星月。当狂风大作时,可谓寒风刺骨,气温很低。据悉,在这3天里,考察编队总指挥陈德鸿、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及有关人员搭乘直升机或者登陆艇已经在周边的爱特莱伊湾、纳尔逊岛、阿德雷岛和菲尔德斯半岛进行了新站址的考察。原因是,编队从上海港启航前原定在西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预定点,已被先于我国考察编队一周前抵达的乌拉圭考察队捷足先登了,且目前已在建站中,故我国南极洲考察队只能另选站址。

但重新选择站址并不简单,必须有水源、地基要结实不能处在风口上;况且,编队携带的1000多种、500吨建站物资如何卸运,也是个棘手的问题;换句话讲,选择的站址不能离船队的锚泊点太远等。一系列难题,摆在南极洲考察队面前。

午后天气略有好转,直升机起飞带着编队领导和南极洲考察队的相关人员登上乔治王岛。他们是第一批登岛人员,并开始了在乔治王岛的选址考察工作。晚饭后又施放了一艘登陆艇,送南极洲考察队员继续上岛寻找合适的登陆点。

南大洋考察队水文组的海流观测工作,于上午09:20继续进行,这次共施放了3台印刷海流计,层次分别为10、50、90米。其中50米层因下午要施放小艇,故而提前结束观测、收回仪器,并于晚20:30移到船只的另一舷侧继续观测。“J121”船于上午9时开始海流观测,层次同样为3层,分别为10、20、45米,这里水深仅为50~60米。

“向10”船上设置的首个昼夜(24小时)连续海流观测点,于中午12时结束;进口CTD仪故障基本排除,并与国产CTD仪进行了3次比较观测。最后一次同时采用常规的颠倒温度表比测,发现进口CTD仪测量的温度要偏高些,而国产CTD仪则偏低。

12月28日,天气阴转多云。大洋队水文组的海流观测工作继续进行,其它观测项目暂且告一段落。直升机和登陆艇频繁运送南极洲考察队员上岛,由于站址还未正式确定,故建站物资运送还未开始。

上午,“J121”船直升机起飞后,曾在附近的一个小岛上低空飞行。据悉,这一行为受到了智利考察站人员的忠告,表示该小岛是个生态保护区,飞机低空飞行会惊吓到企鹅。

南极上空云层很低,船队抵达民防湾至今,几乎未见蓝天和阳光,只是在晚饭后7时许才见丝丝阳光射进舱内;过一会儿又是乌云遮阳。这里晚上几乎天不黑,似乎天刚灰蒙蒙,一会儿就揭晓了。

湾内沿岛屿附近常见浮冰向湾口移动,星星点点。由于风速较小,故浮冰向外漂移的速度很慢。在船只旁边,只见海鸥和海燕成群结队,整天守候在这里,它们时而扑打着翅膀飞翔、盘旋,时而停留在水面上,伺机寻找船上丢下的可口食物。一群群小企鹅也常常在船旁游弋,它们时而将头探出水面,一上一下,此起彼伏。红色的嘴巴、白色的羽毛,黑色的翅膀,十分引人注目,惹人喜爱。

船队锚泊的民防湾,虽属于南极洲范围,但并非南极大陆,而是由南向北伸出南极圈的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海域,这里离南极圈还有300海里。所以,民防湾的夏季并未结冻。环顾附近岛屿的向阳一面,可以看到积雪已经融化,露出光秃秃的悬崖,在稍平展的滩头上,地衣、苔藓遍地,远看绿油油一片。

12月29日,天气多云转少云,难得的好天气,风和日丽,湾内十分平静,使人不敢相信,我们是在南极,那个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地方。

一连数天,编队领导和专家们巡察了乔治王岛1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遍访了岛上已经建成的多国科考站,并实地踏勘了9个适宜建站的地点,进行逐一比较,最后筛选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在乌拉圭站附近,也就是我国原定的建站区域范围内;另一个是在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

现在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经反复研究和比较,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将设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62°13′S、58°55.5′W处,并正式呈报北京审批。

大洋队水文组的海流观测继续进行。午后,趁阳光普照,能见度很高,有队员借助望远镜,只见近前的一个小岛上企鹅成群,一行行、一列列,面朝太阳,犹如在接受检阅一般。来到飞行甲板,放眼望去,积雪已有大片融化,露出岩石、苔藓,在白色冰川的衬托下,犹如开放的鲜花和绿叶一般,把冰天雪地的南极点缀得缤纷多彩。其中,有队员写下了如下“随感”,摘录如下:

南极---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但在南极的夏季,尤其是在南极半岛,这里常有风和日丽的天气。当船队驶入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民防湾时,可见岛上苔藓丛生,企鹅成群,海鸥飞翔,......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随着夏季的到来,日照时数增加,积雪开始融化。许多岛屿和低矮的山脉已经露出岩石,只有延绵的冰川依然如铁壁一样坚硬,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里不再是一个冰雪王国,而是一个动物世界的乐园。

南极的中午,凉爽宜人,比起杭州夏季的气温来得低,却比杭州冬季的气温要高些。所以,夏季来到这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短短数天的南极生活,使我们当初对南极的恐惧感抛到了九霄云外。夏季的南极,着实令人神往。

晚上21时30分(北京时间12月29日上午9时30分),编队接到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通过卫星电话下达的通知:经研究,同意中国南极长城站建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

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即将登上地球最南端的冰雪王国---南极洲,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但同时,繁重的卸运建站物资和建设考察站的任务,又将是对“625”编队全体考察队员的一次严峻考验,这也关乎着南大洋考察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展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