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6 }1 A. S- E1 ?0 x' s/ @
此推送为各个实验室导师的简介,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各位导师的详细介绍。
" L4 t" y! j0 N) K5 |& a- ?% x6 v
+ _: }* W) h" Y f" G* T 原生动物学研究室
6 A. l- A& ?0 z2 J 围绕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多样性、细胞学、表观遗传学、组学与基因进化、系统发育等基础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
1 z( v0 [' Z! U5 O 宋微波 院士 博士生导师
) h R% T; R4 K# Z- b: Y 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学、分子系统学、形态分类学、(原生动物)生态学等研究。 7 m) q% K5 n! Q5 C" ~
胡晓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9 ?; S* b" C4 ~1 B2 d0 w 海洋纤毛虫的多样性与分类学及生态学研究。 4 z: U/ }" m1 I* b5 ~! @$ N C6 p
高珊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E8 y* O5 H, m4 ]
以真核模式动物四膜虫为材料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_) t& V4 p, {6 n0 j2 f
高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 U( U. c/ r% j* P+ X; m 纤毛虫原生动物分子系统学、组学及基因进化等研究。 / ~6 l' h( @8 _3 b
阎莹 教授 博士
. \1 K5 Y1 i' }, v2 I4 B 纤毛虫原生动物多样性、系统学、基因家族及基因组进化等研究。 2 |. |7 O. k0 Z6 I. b
原生动物学研究室
" u- c, l+ A" ^: F% A, ?: }$ V) O( x1 {! v( F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8 {1 d; z4 p7 A4 H; \
进化与发育研究室
( N) G7 a1 l6 ~! `* n 进化与发育实验室(Laboratory for Evolution & Development, LED)是在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先生等于20世纪40年代创建的实验胚胎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实验室有8名教师,其中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研究方向主要有 1)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发育和演化 2)发育和衰老机制。 . D% G2 ]4 u( W' F
张士璀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6 O- z v' [/ H5 e 1. 文昌鱼进化与发育生物学; 5 s: k* }1 }$ Y' t; C; _9 }6 W1 K7 W
2. 鱼类发育与衰老生物学。
' J0 N* E) R9 m$ | 李红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9 v1 x5 s) O% |% w 模式动物斑马鱼的组织器官形成,对发育过程中重要基因的功能、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研究。 ( f f/ y, I' H7 ~2 G$ {
胡国斌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s+ O% z; ~( s1 T* S8 F 水产动物免疫学与病害控制研究,科研兴趣集中在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鱼类比较和进化免疫学等方面。 0 l# ~2 d% i+ A" T$ S9 h: }" \2 Z
刘振辉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n$ D, l/ F* f" x i7 j) ~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发育、免疫与进化研究;味觉的分子机制与进化研究等。 " E; V+ a: ]) H4 \; i3 v0 s
孙晨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K1 R7 Z1 w$ F: B& b
模式动物(对虾、文昌鱼和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功能与演化研究。 8 V+ j, H8 M0 a; v$ k* s- G
张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u+ p, ?4 z8 P2 u- I; E
文昌鱼进化与发育生物学。
+ b/ |- V% I- f3 n 高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U4 I& S6 e2 a j, G6 o% B
比较免疫学,聚焦于文昌鱼免疫与进化。 & S$ z3 Y& h% V1 Z9 a: L' w
汲广东 博士 硕士生导师
# W3 e+ ~# \9 e# z 鱼类的发育以及文昌鱼发育和进化研究。 ' L5 E8 [4 q1 Q0 O+ v+ q7 P
进化与发育研究室 ) ]+ j- Y1 f) c7 z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r; j& Y7 a# O& V: a8 R! C
形态发生与进化实验室 $ S4 t& A; z. ^4 t& ~( [( f# r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动物组织器官形态发生与适应性进化。以果蝇和海鞘等模式动物为材料,通过细胞遗传发育生物学技术手段,结合数学物理模型,研究囊泡极性运输、细胞骨架动态、细胞外基质物理特性在动物重要器官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同时运用组学途径揭示海鞘环境适应的基因组学基础及肠道微生物同宿主间的协同进化。在器官发育和稳态维持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脊索管腔形成的细胞学过程,揭示了调控细胞及器官形态发育变化的重要信号通路,建立了决定生物管腔几何形状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 PLoS Biology, eLife, 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Development、FASEB J等领域主流刊物。
2 R& @4 \/ d4 p. r$ ^" L9 K 董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7 {' A q2 J: n, @. {
动物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以进化节点动物海鞘和模式动物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遗传学、细胞发育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途径,研究囊泡极性运输、细胞骨架动态、胞外基质物理特性及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等。
: W- n: h$ |) K e& T 杨秀霞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5 @: Y0 V5 e8 a4 q/ L# B: o
海洋模式动物海鞘进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研究海鞘再生的细胞学行为和分子调控机制。 5 n3 J$ u" N# ~- G( t6 A
吕志一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m* E- `; R2 Y- S; r' W' k
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相互协调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机制。
; G K" o0 w1 F5 F 隗健凯 博士 硕士生导师 6 i' x" Y0 w- D. t
研究集中在海洋动物组织器官发育及环境适应的组学基础。主要以海鞘等模式动物为材料,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编辑、细胞成像等技术,探索海洋动物幼体形态发生和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 6 g$ n/ P R. x* N' f" _1 T, s- w
形态发生与进化实验室 - E5 g' d" s$ L; o0 Q5 a$ l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Y$ Z5 ]7 T4 T J 纤毛与器官发育实验室 # |' `0 J4 ^9 V1 D( }' C3 K
纤毛普遍存在于各种动物细胞中,其缺陷与多种遗传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重要遗传因素。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纤毛发生的分子基础及纤毛病的发病机制,以斑马鱼,丝盘虫以及纤毛虫等为模式,研究纤毛的生理功能,通过构建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其致病机理,为最终纤毛疾病的治疗打下基础。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PLOS Genetics以及JBC等国际前沿刊物上。
& D; }6 y8 }9 G" R f 赵呈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D; C" B8 l" ^; w 1.纤毛的发生及生理功能
" {$ e! m8 d* D$ q5 L: M6 _/ f" i 2.纤毛病的致病机理
8 w9 a: V: V8 _6 K |3 P% @8 I6 t$ f% ? 3.海洋生物的发育与再生机制 1 l) ~6 ^; n3 v+ f
纤毛与器官发育实验室
( P9 I4 g1 j3 e0 ^( ~# _7 T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C; f3 Y2 A; B, t0 N% r2 \- @ 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 q8 s* J7 w: b n
聚焦中国沿海、大洋深海、极地等海域的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头足动物、线虫、棘皮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开展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分类研究,构建物种的DNA条形码库,解析系谱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比较生物学、系统生物地理学和组学分析等探讨种下进化与物种形成、解析动物结构与功能关系及适应进化;同时开展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底栖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 T. _1 N4 ?* u5 i- }9 {( q: o' \ k 孙世春 教授 博士生导师 4 U+ L7 `+ L- A( |/ o7 Q& r/ @! {
纽形动物、卤虫等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分类、个体生物学、系统发育与进化。 ' }/ g& d8 I3 b/ B
曾晓起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S5 j2 E0 u; ?' U, f
棘皮动物多样性、形态分类与系统发育。 ' O8 c* b4 T6 m2 A N2 o) ]) R
郑小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 K }0 V+ x( C8 u
头足动物的形态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与演化、基因组学以及繁育生物学。 ' n2 o( S3 @& l3 \. V9 N
刘晓收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L7 x+ v9 x2 H9 Y% f 生物海洋学特别是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2 x" B E) W) V0 A
孙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K1 ]% x, M' V
以分子和组学为基础的进化生物学及环境生物学,聚焦深海热液、冷泉等极端环境胁迫中动物的适应性进化及生态学响应机制等。 ) j. V4 w) z, U0 J* N
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9 T" J# @0 H" S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 Z' d9 |; B: Q2 F6 K N! h. {
海洋资源生物学实验室 # v" _6 f" n3 b# {4 `( p- w2 c
围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展海洋药用生物多样性、代谢及其调控,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等研究。重点开展典型海洋环境中药用生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及微生物) 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针对癌症、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筛选发现活性海洋天然产物,通过设计、优化、合成靶向性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 ) x/ g5 s* A. K5 v3 e
王长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6 k7 h" P# r1 h3 Q& u3 n5 | 围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展海洋药用生物多样性、代谢及其调控,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 o0 e$ h3 R0 J
刘志清 教授
2 e8 H% S; y; l9 } 海洋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生物活性多样性研究,作用机制以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I, S: y$ J5 Q% Z; J 海洋资源生物学实验室
# H: K7 i7 U& c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r0 b3 c; N; j5 U0 g$ u* Z
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
7 _* }+ G% l' {- O6 i f 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是在我国著名海洋微生物学家徐怀恕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目前,实验室有6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名教授,4名副教授,另有2名博士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包括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环境响应,海洋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中的作用等);2)海洋细菌的密度感应及密度感应淬灭(包括细菌密度感应对颗粒有机碳降解的调控作用、微生物耐药进化与逆转耐药进化等);3)海洋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资源开发(包括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新技术的建立、新物种的分类鉴定、菌种库建设以及酶资源开发等)。 4 S% R, h" A' o* N4 [4 ^
张晓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N5 P& I+ J) E; B7 O( @
微生物海洋学,重点关注海洋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B2 X+ X5 q7 ]7 \ 史晓翀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m/ T5 _& j5 U 极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研究。 C/ {" f# Q' z; ~( y
王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V3 S0 }6 d- X- |: p
海洋资源微生物多样性与开发;细菌遗传及群体感应与群体感应淬灭的调控机制。 ! r- y, F& w. e% ~( y
于敏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h, F+ S' ?/ O6 D& \- H9 Y( ?
深海热液区微生物多样性、分子遗传及生理功能等研究。
- F0 |5 S/ D; ]% L 刘吉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9 z9 F2 z" q6 `" t; c
微生物海洋学
5 G' a7 r7 P+ J* O 战渊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J, }; s4 X, J! w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关注海洋中的微生物与病毒对环境的适应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 u0 u1 q8 J7 a4 S 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 + E+ K7 S2 Z- j4 T) p9 d! P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0 c2 ?) T$ W4 u3 g& {- D
发育信号转导与器官再生实验室
+ p; ~8 u: l, W+ ]4 h$ } 该实验室以果蝇和斑马鱼为主要模式生物,结合遗传学、蛋白与转录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探究Hedgehog、Notch、JNK等多种重要发育信号的转导和调控机制,以期阐明这些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及成体器官(心脏)再生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 c4 z# J9 i, I 苏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V. F' w: b. Q% t; D
利用斑马鱼和果蝇模式动物,研究发育信号的转导机制。
$ }4 N, C( n; O! S 赵龙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r0 x# A1 _* y# a, H" @3 ]
以斑马鱼为主要模式生物,结合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解析器官形成与再生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9 H5 f' c; o5 d" Y! p! o: \ 发育信号转导与器官再生实验室 ' B4 A8 ` m) L; h2 e0 t2 A! G- y6 K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N$ m- ~% U6 G
进化基因组学实验室 : r- o' m1 t+ n+ C( \' e' o- L# `
该实验室利用组学、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结合种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理论,聚焦生物的基因组突变以及生活史的进化生物学研究。
9 \9 C9 j' u9 ] 龙红岸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M' R+ H1 x" ?: Z a2 G+ e 聚焦生物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演化动力学,同时涉足基于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的原生动物生活史研究。 _
X E7 A J% p% F. s 进化基因组学实验室 4 @. J5 I+ n1 c3 D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3 u' H- b: z$ t+ ~' p% m' ? 海洋病毒与微型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 z8 N" M" L3 ?5 q+ d% Y1 L0 g
该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 6 @1 j5 o/ g) i5 W% j
1. 近海和远洋环境中浮游病毒及微型生物群落生态学。 ' x" F3 X" _' ]+ G' U* q# }
2. 海洋病毒的多样性与组学信息库构建。 3. 海洋病毒与赤潮生物的相互作用与关系。8 Z; [" z5 s5 @% T# F# b5 n
汪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k- [# a8 x; [ ~# P
海洋浮游病毒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宿主、环境因子等相关性;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等相关性;海洋中噬菌体和噬藻体的分离鉴定等。 0 P. X2 [ ?) j( t9 F
姜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c! R2 {7 F1 A7 Q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涉及近海、远洋、极地等生境。
5 l# J; C2 _8 [1 M: Q/ _9 ]4 ?9 h; [ 郭萃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H6 p; l5 m" l# f* ^
1. 海洋微食物链各组分群落结构、生理状态、生长动力学及调控机制; 4 h4 J# K r0 S1 L& r1 }; H# n* s7 I
2. 海洋浮游生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 r" G/ r; T! ]/ w1 T* _
梁彦韬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o1 V3 E1 [5 N0 b/ c, l$ U9 R$ k 海洋病毒学、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兴趣:极地、深渊等不同海洋环境中病毒及其宿主的群落结构、相互关系、分布特征、调控机制、及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 C6 }7 z0 t2 w- y$ F3 h6 y, j) A' n1 n
贺惠 博士 硕士生导师 ! X1 l9 v1 E# K, p
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侧重于细菌、病毒在海洋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等方面。
2 l0 Z: h$ x" r# U% r1 a- F 海洋病毒与微型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5 W3 j2 o+ }( b% H# X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J5 M+ X7 A ^& m- h1 |" [
海洋生物遗传学实验室
5 p, a! s' L' @# l" D" [9 j @( `) g, V 该实验室主要围绕:
6 F- x" |( R) Q7 ?: ]7 u
4 c$ X& X n4 F" {6 D9 x2 V- a' Q 1. 藻类遗传学和遗传改良围绕海带和养殖微藻开展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和抗逆、抗病生理遗传基础研究。
4 [& @' w" e4 W' w/ G0 a! ^ 2. 饵料藻-微生物互作。 0 W5 U1 }" j+ s; X4 o- S6 j8 T
3. 大型海藻-微生物互作。 + Z5 h3 c1 M6 Q( ^( z
4. 入侵海藻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 y; p* G, ?. r
( R9 |' a; O9 R3 i" n
杨官品 教授 博士生导师 7 B* _7 L+ j$ R+ C; l
1. 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组测序、遗传育种、基因从头克隆; 6 @% d% T% H+ H0 U/ t% s
2. 微藻-微生物共生、共栖、敌害关系、群落演替、生物质和高附加值积累。 7 b+ N0 u3 ]1 z) q. C( r
王高歌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q5 `% K2 r* V
1. 经济养殖海藻的致病菌及其致病机理、海藻表面附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0 Y C; G. N1 j+ C; i 2. 与德国同行合作,从遗传学的角度探究真江蓠成功入侵的机制。 - T/ \8 C5 z2 u" i U$ M9 E
海洋生物遗传学实验室 1 L& X" E5 F4 `% u- \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 ~/ Q \) x# r3 ?& P
海洋动物细胞培养与组织再生实验室
; h5 g2 A3 G* t; ?3 W; _ k 海洋动物细胞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对虾和螃蟹细胞的体外2D和3D培养与建系研究;对虾及其细胞的高效基因转移技术研究;鱼类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建系以及鱼类和鱼类细胞的体内和体外毒理学研究;珊瑚和砗磲细胞及其共生藻的体外培养与生态系统修复研究。 3 R) _4 h: R, x* U
海洋动物组织再生方面主要围绕组织器官再生以及再生-进化方面的科学问题,以文昌鱼、墨西哥钝口螈及鱼类为材料,研究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再生-进化机制。 # n& j/ q9 j% [3 |6 i" p& r
郭华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J& a! P8 R! n- Q/ g 对虾、螃蟹、鱼类、珊瑚和水母等海洋动物的细胞和组织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 6 ~; m6 c( C' U& v. A P; s! y: t; t
梁宇君 博士 硕士生导师 # v% W; M- _$ \: j4 k8 w% {5 Z5 O
组织器官再生以及再生-进化方面的科学问题,以文昌鱼、墨西哥钝口螈及鱼类为材料,研究组织器官再生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再生-进化机制。
/ b6 ?* q# L: h& O+ D 海洋动物细胞培养与组织再生实验室
, w: V9 e# {* R1 [' I 更多细节请扫描二维码
9 d& _3 q. M" G0 j) o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 k/ ]( z; b2 H; i. N o1 S0 w( O 编辑:进化所宣传小组
0 |$ k* d& J3 j. S/ e
& W( o7 N% A, C- I% [) y; B Q% I: D" D
8 B) K) ?/ y; R. v6 t) V9 \) C
& t. j; G: s. h% O&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