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在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理论成果发表于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 n$ P' F2 b& X1 Y! X海草床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蓝色碳汇资源,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生存和繁衍场所与食物,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渔业资源量、地球碳氮氧循环平衡以及固碳增汇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是全球个体最大的海草种类,也是热带海草床主要的优势物种和印太交汇区特有物种。近年来,全球海菖蒲等海草床资源量急剧减少,传统的生态保护策略不仅被动、缓慢且恢复效果不确定,前人报道自然恢复0.25 平方米的海菖蒲海草床大约需10年,亟待改变策略从单纯被动地保护转变成更加主动地人工修复。
7 j8 t, e. ~$ L" w7 k3 R( ]本研究采用移栽途径对海菖蒲海草床进行人工修复,并连续3年原位跟踪监测了移栽后海菖蒲的生长变化规律,同时与海草自然恢复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人工移栽海草植株数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3倍和15.9倍,而自然原位海菖蒲仅增加了3.3倍和5.3倍,证实人工移栽组的海草恢复速率明显快于原位海草组的自然恢复速率。同时,发现人工移栽明显提高了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
0 w1 T; S+ {; K; D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虎助理研究员为上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一带一路”专项等联合资助。6 u% D! Z4 l% {# [/ Y
文章链接:
5 ~0 x% J1 O+ @( @/ L8 I; _* c,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4.120996
+ m; l/ t4 r3 J, k4 T. T
( v/ I+ r: X2 `6 m7 q0 T0 V
; J3 r% M" t: ~3 N. {" p移栽构建的人工海草床与海菖蒲植株(上)、海草修复改善了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变化(下)2 o% f& p e4 V) q5 d
! y& Z3 J: B6 ^# }
: {. M2 C; T4 p8 g. ?2 l- e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