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从没见过的深海奇诡生物 - 深海生物多样性

[复制链接]
% r6 a. X4 \* [: D6 U8 N: f3 V

虽然蓝色是最容易与海洋相关联的颜色,然而对我们这颗星球上近90%的水域来说,黑色却是一个更加适合的描述。它们从大洋表面向下蔓延,看起来无边无际,光线充足的蓝色迅速褪去,留下深达200米(650英尺)的完全黑暗。在这里,大片未开发的,保持永恒黑暗的深海出现了——这个隐藏的,梦幻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幻怪异的生物。

4 N7 @; ]. i! A3 d/ D4 [0 J# W7 T8 p

: j) N1 W) M5 [, }# z1 z7 M

去年冬天,摄影师和海洋生物学家索尔温·赞柯尔(Solvin Zankl),加入了由德国GEOMAR研究中心领导的科学考察队,围绕佛得角群岛(the islands of Cape Verde)进行深海生物多样性评估。

' k, \6 L: V4 x' X* m, _

该团队使用相机和探照灯探索深海,并利用渔网将一堆奇诡的深海生物捞出了水面。在船上一个配备了特殊水族箱,以及一台功能强大的显微镜的摄影工作室中。

, O4 B" A8 M* g. f0 S- Z$ t4 I$ j

这一系列照片,提供了一些关于这些生物的罕见视角,并展示了它们能够生存于这个星球上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所必需的强大适应性。

8 p% t! Q0 ^) i9 x

0 S r+ E' K Q% n x

: _1 W2 J' O* o7 V+ w/ R

像许多其他深海鱼一样,斯隆氏蝰蛇鱼(学名Chauliodus sloani)使用能产生光电子的细胞,来引诱无知的猎物靠近它的大嘴。 一旦咬住受害者,蝰鱼那独特的,相互铰接着的利齿会向内旋转,让猎物无法逃脱,只能无可奈何地滚进捕食者的食道中。

$ [/ U, m$ k1 y/ u1 o0 C

, u2 r2 a7 l, y

: b0 e4 L- \: Z" _3 j' Z2 T2 x+ ]) `

弯吻线鳗(the boxer snipe eel ,学名Nemichthys curvirostris),是鳗鱼家族的一员。它们长达近5英尺(1.52米)的细长身体逐渐变细,并在尾巴末端变成了细线状。独特的身体形状,令该物种获得了专属学名Nemichthys,也就是“线鳗”(filament fish)。它们巨大的眼睛,能够感知深海中任何一缕可能存在的光线。因此它们总是带着那如同钩子一般弯曲的下颚,垂直下潜到海面以下极深的地方。弯吻线鳗拥有一种极其罕见的进化策略:它们的肛门位于一个诡异的地方——脑袋后面。

0 S/ H( D: w8 c, @+ |8 x) l% B, k

& ~# P* Q+ M7 R' [

( m, D6 m% s1 u: c3 I& C

拥有着食尸鬼一般外表的介形虫(ostracod,又名种虾),几千年来几乎一直以“一颗漂浮着的头颅”的面目示人。它们的身体几乎密不可分,头部和身体紧密地相连,和附肢一起,被一颗球状的外壳包裹着。这种相貌古怪的介虫类物种(Gigantocypris muelleri),拥有着如同反射镜一般的双眼,可以用来定位极其微小的浮游生物。

i1 B: s! W$ `$ a

, ]2 w/ |+ J# G" J9 {: L; n- w1 n

* C+ O+ F: D, o3 J4 o: \

深海鮟鱇(学名Cryptopsaras couesi),是琵琶鱼的一种。它们会利用进化出来的形状如同钓鱼竿一样的背鳍,诱惑着猎物游动到它的嘴边。只有雌鱼进化出了这种能发出生物光诱饵的特征。 相形之下,体型小得多的雄鱼只是寄生的伴侣,它们靠着一口细密的牙齿吸附在雌鱼身上。两条鱼的身体组织和循环系统会最终相互融合,直至雄性丧失除了制造精子之外的所有内脏器官功能。

& q7 l; Y( e8 B. D# _% V& r D" n/ S

8 h) e& Z( b: y

8 R7 D4 `0 z& n& `

突巧戎(属于Phronima类)在一个偷来的、半透明的移动房子里漂洋过海。雌虫会吃掉一种有着水母外表的海洋生物(或被称为海鞘)的内脏,并在它们的外骨骼里产卵。雌虫还会用它们的爪子勾住空腔,并推动着它们在水中游动,来给幼虫提供持续的水和食物。

# r) A/ B5 u5 Z: K. R

1 F/ W( l, \3 o- V/ d9 z6 L

3 F2 T: {0 H0 ^" V g; Z" g

荧光菌位于琵琶鱼(学名Cryptopsaras couesi)头部的生物发光诱饵末端,像灯塔一般发着辉光。它们展示了一种优美的共生关系。不明所以的鱼类会被这种发光的诱饵所吸引,并葬身于琵琶鱼超大尺寸的嘴和充满弹性的胃里。

8 Z/ \; y. J# d4 k

! W/ y- p9 h# s& X& k

. \/ _7 }) M$ v! U/ d( ]

这绝非是一种友好的拥抱:元帅手乌贼(学名Chiroteuthis mega)会用它的触手缠住猎物。它们也拥有着能够产生光子的细胞,并引诱倒霉的鱼类接近,并最终被这些软体乌贼吞噬。

) F1 f# ^# d3 o

. ]. b4 p, ?$ H. H1 v! f

8 h2 `3 }; M |* W* }4 s

撞上一只狼牙鲷(学名fangtooth),可能会成为乌贼和小鱼们的致命失误。因为这种捕食者的视力很差,只能依赖于一种位于体侧的运动感知细胞来侦测猎物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扩大化的感官带,几乎和鱼身一样长。当幼体成熟后,它们那些发光的,用于过滤浮游生物的鱼鳃会消失,这时它们会下潜到海洋表面以下超过5000米(16,000英尺)的深海中,这也是已知鱼类的最深下潜深度。

8 Y* _& P. S% T5 l/ v$ D6 P

1 y5 N( O* M7 g8 G

* \1 {7 z3 K3 I. ?: M/ y# q" m

长臂章鱼(学名Macrotritopus defilippi)的幼体,最终会长出如同名字一样,长而纤细甚至可达身体七倍长度的手臂。科学家们发现,该物种会通过模仿比目鱼在海底移动时的形状、颜色和行为,来避免被捕食。

' y6 c0 [4 q; P. U( v

9 y: O/ d c9 k7 _$ W& T

! j5 k i- f( {$ U+ e9 f! P! f: F

鉴于其透明的身体,玻璃章鱼(学名Vitreledonella richardi)仍然是深海中最难以捉摸的生物之一。这张罕见的照片揭示了它们那些不透明的器官,以及形状诡异的眼睛。科学家认为,它们那向上倾斜和伸长的矩形瞳孔,可以帮助玻璃章鱼避免遭到捕食。

3 H; P: t W; l5 |* [9 g3 O

& u) T, Z% P9 h7 w1 V( p

; f2 f' C! A6 v) b2 V

丝须深巨口龙鱼(学名Bathophilus nigerrimus)的下颌悬挂着一枚倒钩,可以配合尖牙捕捉包括甲壳类动物和小鱼之类的猎物。 尽管它们有着威胁的外表,但实际上这种龙鱼的下颚非常脆弱。确保猎物被尖牙成功穿刺,是它们能够成功吃上一顿大餐的关键。

& ^4 J2 o% t6 h5 \

/ V9 Y; n" H6 | N* b, K$ T5 L9 j

6 R3 K) C9 ]: m( X5 u

歪轴明螺(学名Atlanta inclinata)长着波纹状的,可以推进自己向前并持续潜入黑暗深处的鳍状脚。在夜晚时,歪轴明螺会分泌一长串漂浮着的粘液,以帮助它们保持浮力。当这种软体动物受到捕食者的威胁时,它们那半透明的螺旋状背壳可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0 ~" i5 X; |) Q5 @; Z- I" e$ X4 D

8 a- D5 i( f" G

/ K; @7 Z A: E) Q. F

正如名字所显示的一般,海蝴蝶(学名Clio chaptali)——海蜗牛家族一员——似乎能在水中飞行。 它们两扇肉质的“翅膀”,实际是由蜗牛的足演化而来。通过“翅膀”引起的震颤,海蝴蝶躲在半透明的壳内,就可以捕食被吸引而来的浮游生物。

, W5 F- m% R! t$ y- L, V

3 y$ o( x& t! A- E4 `6 L5 r

/ ~" g; M R6 u9 V, ]

尽管体型很小,这种眼睛会发光的乌贼——魏氏钩腕乌贼(学名Abralia veranyi)可以通过水流垂直移动很大一段距离。 白天,它们保持在黑暗中的深海以避免捕食。到了晚上,小乌贼们会浮上浅海,并捕食一些无脊椎动物。 科学家们认为,魏氏钩腕乌贼身体下部有可以发出光亮的光细胞,会让它们发光的身形和水面上的光相互混合,令它们独特的外形变得难以辨别。

; c: H' d2 z6 S$ L$ t

0 p+ W5 `6 s/ R1 ` z

9 d0 d+ {+ }% f$ ~/ E7 X, Z

深海鳗鱼在其生命周期之中各个时期存在形态上的巨大变化,令早期一些科学家们误以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在它们的幼年时期(译者注:幼体时期的深海鳗鱼,又被统称为柳叶鳗),深海鳗鱼长时间地漂浮在开放的海洋中,只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生,并依靠其半透明的伪装来躲避捕食者。

5 i2 f. Y/ K2 v6 a/ E; m

( `7 Y3 y/ b: T, a3 L5 m6 J ?

^" }) b0 [( n

雄性桡足虫——一种微小的,像五颜六色的珠宝一样闪烁着光芒的水生甲壳类动物,在某个时期几乎绝迹了。科学家们上次观察到这种海中蓝宝石一样的生物,还是在一年之前。体内仅有纳米级别的蜂窝状材料,将桡足虫外骨骼的晶体板分隔开来。这种材料的不同厚度,决定了哪些波长的光波会被反射回来。因此形成我们可以看见的不同颜色——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话。

V" }+ z# z1 y0 [3 N# k

& Y9 e6 {2 t, O

* \1 Z8 v9 g w. Y$ r: N4 n/ \

/ [$ V1 {9 q8 T. V& K5 U0 \

除了在其他生物的消化道中能够发现之外,这种虾的幼体(学名Plesiopenaeus armatus)很少在野外被发现。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没有发现它们的幼体与成体之间的过渡。直到后来遗传学分析解决了这个谜,证明了一种此前被称为“怪物幼虫”,披着盔甲、长着恶魔般的角的物种,在成年后会变成一只拥有红宝石般颜色,虾一样外形的生物。

. W/ S/ [( `4 B% l3 W

5 @+ r: Z4 Y- M# {

- g8 }/ L) s$ n5 b3 y+ F6 Y

' F* E1 e9 d7 r' l

幼体时的深奇鱿(学名Bathothauma lyromma)用长杆和球茎一样的眼睛和两条短肢来搅浑水。和许多玻璃鱿鱼一样,该物种在身体的下表面长有可以发光的器官,用于欺骗捕食者,并掩藏它们那有着独特外形轮廓的眼睛。

' Y+ Q* d* y6 [4 v2 L

- q9 j9 F5 ~# u" D: c7 j

) N. u+ [7 w! Q" b

提到鞭尾鱼(学名Stylephorus chordatus)最令人惊讶的特征,毫无疑问是它们那对绿色的、能够伸缩变形以捕捉任何一丝光线的眼睛。鞭尾鱼通过膨胀它们的口腔以产生负压,像吸气一样吸入毫无防备的猎物。尽管有着吸尘器一样的捕食习惯,这位Steylphorus属的唯一成员依然因为其鞭子一般延伸的尾部形状,而被命名为鞭尾鱼

2 Y3 x8 K8 C9 }* t: W3 s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

, r! Z0 l' _: U" J a

jmw186

3 j2 U+ z& m& X' }: q6 {

军民网

+ U6 m7 q* v7 }, O4 q

公司地址:郑州市商务内环与众意西路交叉口金成东方国际11号楼网址:www.junmin.org电话:400-685-5566

1 x( q6 `( u: D$ T; ] + z( v% A/ |' q0 O2 \ ) V% N( y0 | L7 z2 z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华德地毯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