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首次发现“微塑料”,它对健康有没有危害?答案在这 - 海洋微塑料危害

[复制链接]
+ ?$ J- y+ P" h m1 @, c% ?( ?, s
7 v U& s% w8 J8 ?5 K

近日,包括美国CNN和英国《卫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菲利普·施瓦布尔等人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 R( A. Y* h, p3 ^
1 V' V4 k' ^2 ^# {

微塑料究竟是个啥东东?它又是如何进入人体的,有何危害?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讲一讲。

5 F0 m+ W! J2 K3 B
' t! c1 `4 e w+ Q7 ^

微塑料

8 y% Z7 ?" ~7 _1 z% V t

什么是微塑料?

4 _4 }. v8 K% ^4 ~3 A+ O; ?0 R T" _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它由于体积小,肉眼常难以辨别。

( s- R% y! A! |) E6 q+ V; f o
3 [# e2 N: M8 I* M. U" \- P% A

微塑料

: R6 y5 k! P- q0 J# b6 O% M. @

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是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 P9 Y5 ?+ M! b, z( i9 r
* u* l5 a! L, _+ x- M

鱼吞下的微塑料

5 h& m) D9 l* b" H: m: o

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 b9 t( o: j' F$ ?7 T# C5 h
" @: Y) m/ z _- p

微塑料来自何方?

3 G* [4 p/ N' S3 O" n: ^( t1 {

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

% t+ V8 |: j+ u; _" ?0 @8 w

原生微塑料指是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这些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胶颗粒,被众多洗护产品用来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 B3 s/ J+ O; z/ [- j
* G/ u0 ^+ a; }5 B% e* b

柔珠

5 M: t) U" l) h+ c. f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 W- `- y' M/ a' W* P4 R
2 r* k4 i9 j& o0 }- C2 V

塑料垃圾

9 M- M% s6 q6 V+ m# ?4 r: ~

我们知道,塑料耐用、低成本、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 _# u/ K1 \7 p/ c# j. r2 U( O
7 [3 l G6 ^ F2 q, X6 V. S' r

但同时,由于普通的塑料无法生物降解,只会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都是微塑料的来源。

1 n$ }' E+ _# W& ?
$ Y1 F4 v1 P- v2 [, l6 C0 p B# w

据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大约有80%的塑料碎片来自陆地的污染,还有20%是来自于船舶的活动,或是直接从大型货轮丢弃的垃圾。

, }0 d6 [9 }# |( y0 R! \ i5 f& U
2 z4 M& r, C' d9 B5 d

堆积的废弃塑料瓶

) F8 l: H. {* o f; E5 P6 F5 ]

据估计,全球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目前浮在海洋中。

4 v4 N. l. \ T2 S6 w6 y
. O; V7 m7 o$ k9 M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 a( N1 v) X7 q% d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海产品、饮用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

& p& @8 S* j0 P! ]' _6 F& c/ c2 x
' ? L3 D) e' b+ w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 z8 o0 I7 \# g3 f
: R4 [( r5 Y r& Y. R

我们以海盐为例,按照全球平均食盐摄入量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10.06克的盐或等量替代品,那么,他每年约摄入2000个微塑料。

/ m' b( P0 p* u& R! J1 O! E; ~
+ v, ?2 {/ c$ n: B5 i' N

此外,我们日常呼吸中,也可以吸入微塑料,其摄入量与饮食相当。

- X( |' f- l& s' z X* R

微塑料对人体是否有害?

' T' e4 ]2 i5 K) m0 {$ K+ O6 o7 ~

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3 o3 G3 O: q5 n4 ~, }

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界上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 ^3 o9 f+ P( c* h
4 e, R7 ~/ ]4 U; h3 G

微塑料

) O+ U; b5 O6 e4 Q: Z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而言,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是不会被吸收,会通过粪便排出。而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因此认为,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 N8 q# O$ x& \# o2 r- N# k
7 B, ?" t# v+ _" Z4 r' Z

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8 h. o& y }8 A3 ~( T
2 [ O4 ?9 x T7 t

细菌

% ]5 v9 [; K3 N: I: P+ _6 w. p; y

2016年欧洲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含有的污染物上,如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

! k2 H7 N& L; `+ C0 {7 |$ G
$ t/ W1 b- e! M* N& U. Q

多环芳烃

/ h0 Q0 `& W2 t$ v

尽管微塑料对人类的危害尚无研究证实,但对其他生物的伤害已经有研究结果。2016年瑞典的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

$ e2 F5 q A/ M5 L/ X

法国的研究证实,牡蛎接触到聚苯乙烯微珠时,会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干扰,影响其繁殖和后代的健康。2015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导致日本青鳉鱼的肝脏损伤。

' H" }: f6 m1 W9 S! Z7 G: X
# w+ Q& N2 z, J% A, {. ]

青鳉鱼

, }- [; G9 U$ @# t

微塑料的吸附性很强,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质。有研究发现,1克微塑料中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高达24000纳克,它们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性和疏水性等特点,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二恶英类物质就属于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

, S {& d$ B. e
$ B: E) T& O( S$ l/ X

二恶英

7 }# d5 D0 `* C' j4 C

如果微塑料能够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对人体可能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细小的颗粒进入血液,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

; N% F! l+ |- @( e" L- m. I* v0 E i
( B$ z- ^% w% X6 L; A* A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9 U3 w! [" Z% }1 w

禁止柔珠,从源头减少微塑料势在必行

) m. n+ B3 ?6 X/ x, i

这些柔珠在全球范围内累积,危害着海洋生物,甚至进入了我们的食物链。由于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9 [: h/ N0 D" p7 X! R. N& Y4 D* U
/ [2 y" }3 |! A

2013 年的研究发现,在加拿大的伊利湖底,每平方公里内就沉积着高达 170 万的塑胶颗粒。而在美国纽约,每年就有 19 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据估计,大约有 15~51 万亿的塑胶碎片沉淀在海洋中。

% S9 s/ \8 S+ h8 ^3 I7 b
5 i- a U% q |. @$ H+ u4 G

柔珠成为海洋垃圾后,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有 50 颗柔珠。

% s, D, E# k$ Q: X) u: w2 d
! s3 {8 o! Z9 m: [3 g# t/ R: R

面对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英国国会议员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的生产。

$ s! O8 ]& X& g* A
5 f7 o" f C# G8 A

因此,我们应该呼吁禁止柔珠的生产,减少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并最终逐步淘汰一次性的塑料包装和物品,为了我们的环境和健康,大家都应该行动起来。

5 J' V* C. p) Z' X: C% h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 a: C; D- b7 s) e& n
, E- P T" j0 r+ j5 u 2 }0 ?( V( P( X" t: E & p: _1 i# J( H- v' v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广州老梁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