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5 h9 _) L h+ ^ “深海”其实没有绝对明确的定义,在海洋学和生物学上一般以水深200米为界,从水面到200米深度为浅海,从200米到更深处为深海。目前,全球海水平均深度为3729米,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超过200米的海域占海洋总面积的约80%。
( |. X# p& F2 G( D
深海可根据深度再划分为中深层、渐深层、深海层、超深海层。
8 L% `) E: j% u8 u+ u' k 中深层通常指深度200米到1000米,阳光还能稍微投射进来,但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让眼睛较为敏锐的生物辨识附近物体。这里生活着至少750种游泳的鱼类、各种磷虾、刺胞动物、细菌、古菌、真菌,其中圆罩鱼属的13种鱼在总个体数量和总生物量上可能是现代脊椎动物中最大的,246种灯笼鱼目的鱼、414种巨口鱼目也十分常见·数量众多,炉眼鱼科、海蜥鱼科、鼠尾鳕科、角鲨目、银鲛目的鱼也很多。在浅海极为多样化的鲈形目鱼类在这里也有分布,但数量要少得多。
5 _4 J7 v$ S5 W p9 J) G' g
渐深层通常指深度1000米到3000米,有时候标准也会划到4000米。这里几乎检测不到阳光,一些生物眼睛退化,许多生物演化出发光能力。这里生活着至少200种游泳的鱼类,其中许多是鮟鱇鱼,囊鳃鳗目、仿鲸科、黑头鱼科的鱼也较多。
) D/ }( o! h* `
深海层通常指深度3000米到6000米,或是4000米到6000米。这里的生物分布高度集中于海底热泉附近,其余地区生物稀少。
+ R$ Q$ L1 J" ^& L* @# v 可参照:
$ s/ i. z( x7 l& P
7 m* }! r4 [) a# N4 ?0 j- C, a
至于浅海生物,你去看海鲜市场或大堡礁的纪录片比较快。
% K. P' U/ Y; Z* Z 超深海层通常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水层。这里生活着水母、蝰鱼、管虫、海参等物种。目前我们确定的深海鱼能生活的最大深度为8178米,对应的物种是马里亚纳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你可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水深6000~8000米处找到它们。算上可能不准确的历史研究,鱼类活动的最大深度也就在8370米程度。
d& u4 m4 t( h* F5 s- ^8 a" X
马里亚纳海沟底水深11000米左右的挑战者深渊之类地方,生活着若干种类的细菌、古菌、真菌、有孔虫、放射虫、刺胞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等。
7 N3 r* y& i3 v- ` 人类已经命名了432种在挑战者深渊里发现的软壳[1]有孔虫,并知道挑战者深渊里有大量的单细胞微生物活动[2]。对挑战者深渊里的简单有机体有兴趣的话可以用Sci-hub之类看这篇论文[3]。
" L9 E% N2 I. z# w; B9 @+ N0 l, Q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海军挑战者号作为考察船从马里亚纳海沟底取得了样本,发现并命名了放射虫Nassellaria和Spumellaria[4]。挑战者深渊就是用这条船的名字命名的。
V+ F+ F5 n# H* ^4 p% { z* S# k) S! X
! l6 a& A2 Q" `. `$ q 在挑战者深渊底部泥沙中存在一些海参、一些多鳞虫,海参身体朝着相同方向,可能是在从水流中获取食物。人类初次潜入挑战者深渊时,可能将一条海参当成了比目鱼之类东西,后来的调查从未在这深度发现鱼类。
# o; m. w8 R( R; e 在11033米深度发现过端足目钩虾科的Hirondellea gigas,它们可以在10000米左右的深海长到约5厘米长,以偶然落入海中的木头和植物残骸为食[5]。
- V$ ~1 I5 z* u# } 出处 http://wildlifearticles.co.uk/pollution-reaches-deepest-ocean/在10600米深度发现过体格庞大的有孔虫Xenophyophores,其身体只有一个多核细胞,直径可达10~20厘米。
4 ?4 Q" A( _* o. Q4 Y6 m By NOAA - http://oceanexplorer.noaa.gov/explorations/05lostcity/logs/july27/media/xeno2.html深海底部一些地方的地壳不到2000米厚,有一些裂缝在涌出蛇纹岩化反应产生的pH11的水,那里面有碳基微生物。
根据日本的深海调查,这类微生物大量分布在橄榄岩上、缺少我们认为对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来说必需的一些基因,而拥有一些未知基因,其生存可能依赖蛇纹岩化反应
7 ?' K1 f2 F+ N' E" l' F8 c' b- H 。
2017年,研究人员从美国加利福尼亚2处地方的蛇纹岩化反应涌出水里检出了多种微生物,其中79种的基因组已经被解析。它们是细菌但ATP合成酶基因与古菌相同,一部分物种没有ATP合成酶基因,核糖体构造与已知细菌不同,这之中还有一部分物种也没有糖酵解酶基因,其能量获取途径不明,也许和体表覆盖的纳米级橄榄石2 S$ @; M% r2 Q/ ]5 C% D
/蛇纹岩有关。
这些东西的环境耐性和能量获取途径,看起来是可以在上地幔顶部生活的。参考
^碳酸钙在高压海水中的溶解度上升,阻止超深海中的生物使用钙质外壳^Glud, R., Wenzhöfer, F., Middelboe, M. et al. High rates of microbial carbon turnover in sediments in the deepest oceanic trench on Earth. Nature Geosci 6, 284–288 (2013). https://doi.org/10.1038/ngeo1773^https://doi.org/10.1126%2Fscience.1105407^你可以看看19世纪的科考报告 http://www.19thcenturyscience.org/HMSC/HMSC-Reports/Zool-40/README.htm^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27271 s/ d6 U8 Y1 W6 q 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