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v) G- G8 n1 F! {* E 10日上午,昌江鲸豚救护队队员在昌江海域偶遇数只海豚,经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深海所)专家确认,这些海豚为中华白海豚,因数量稀少,被称为海洋中的“大熊猫”,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r; Y) b+ M* j# ]' v( K
其实, 近年来,三亚、东方、海口等地附近海域曾多次被发现鲸豚类海洋生物。今年4月5日,三亚海警局千舟舰在执行日常巡逻任务时,先后两次看到大量海豚在三亚附近海域腾空嬉水,最多一次遇见上百只。3月10日,海口海警局在琼州海峡海域开展日常海上巡逻过程中,发现近70只海豚跃出海面,场面特别震撼。2019年5月,七连屿海域出现十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伪虎鲸,最长的有2米多。2018年8月,约30只中华白海豚到访东方海域。
: j/ ]5 M- q* o# j3 B3 e 据中科院深海所海豚研究专家团队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海南近海出没的鲸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就有30余种,此外还有热带鱼类1000多种,蟹类、虾类、贝类、棘皮动物类、藻类、珊瑚等各有数百种,这些海洋生物多数都具有极高的生态和保护价值。 6 d8 I+ X! Q( z! ?8 K' j- R
“海南近海渔业恢复较快,海豚随着正常的捕食行为出现在沿海海域,是很正常的。”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解释道,海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近海具有极高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鲸豚类海洋生物的频繁出现,说明海南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近海生物多样性日趋增长,与海南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的工作密不可分。
7 Y# R8 \+ C7 R: E" ~0 n* f 近年来,海南不断完善海洋执法工作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了海洋与渔业指挥信息化监控平台、率先建立跨省盗采海砂“黑名单”动态数据库、加强行刑衔接和普法宣传教育等,确保海洋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合理,海洋资源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对海洋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海南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X. d! ^% P% |5 P: R/ a5 f 关于中华白海豚
7 N3 h) q" M7 a4 x8 C5 O8 o 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亚热带和热带近岸浅水水域,由于数量稀少,也被誉为海洋中的“大熊猫”。2014年中科院深海所首次于海南岛西南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这个发现扭转了学术界和动物保护界对海南岛周边没有中华白海豚分布的传统认知。此后,这群中华白海豚就频繁到海南做客,在琼南和琼西一带海域多次出现。同时,中华白海豚作为近岸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尖的生物,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型物种,它们的出现,意味着这一带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优越。
/ P5 G; ~# w+ a 2016年,三亚成立了海南中华白海豚保护地,由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中国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基金会、中科院深海所三方共建,开展海洋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和搁浅鲸豚救助工作。
- {2 G* Y7 M, y' E2 T5 w, |, r- ^% m% g7 I' b1 I
/ E- W6 t( M+ M* H' n6 Z
# y9 L" d% {8 Y
( g" E+ T5 w& T4 D4 \2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