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u9 m( i ^# W 新民晚报讯(记者 罗水元)向海图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进程中,上海也在保护并修复海洋生态。来自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的消息显示,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在今年9月底完工。为进一步营造滨海海洋生物生境,分批投放底栖生物将达40吨。 % B5 J* |! [& ?- W3 l9 I
# u" ^$ O( X5 D: x
" `$ h, i: O/ G) Y4 [! O$ Z% o
' j5 ~. F2 l* [5 b4 f 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杭州湾北岸受损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之一,纳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海岸带专项规划”,将着力解决临港海岸带面临的三重“危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滨海湿地生境退化;消浪坝损坏,导致滩势不稳定。 # [2 m& f5 o2 }6 d0 ]
该项目工程西起芦潮港水闸、东至南汇东滩四期大堤,涉及岸线长17.05公里。工程总体按“一带三点”布局,即总长17.05公里生态廊道,以及港湾凹地生境修复段、南汇嘴特色湿地保护修复段、侵蚀海滩保护修复段三个节点,主要包括堤外海滩保护修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恢复、海岸带修复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科普管护设施配套等实施内容。
/ }) D4 q0 b0 z& U2 G' ^ 此次修复时,采取了互花米草治理、本土盐沼植被恢复、人工鱼礁、牡蛎礁构建、底栖生物增殖放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营造滨海海洋生物生境。
- V! L" H8 w# m" y+ o( z 中交上航局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副经理施丁琪,人工鱼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宽高各2.5米,每个达10吨,相当于鱼类等海洋生态的“家”和游乐场,总计投放了500个。
& ^8 ]) B% I/ i" ^ 在今天举行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殖放流活动中,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介绍,仅底栖生物增殖放流一项,就计划分批次投放总量约40吨的底栖生物,包括在水上已建成牡蛎礁体内投放约1.3亿个牡蛎苗和4.6万个成体牡蛎。
: e1 l( ?- e' i: |8 O% c" A
7 Y* \' Y* {. Q1 S( Y; w 其中,今天投放的斑尾刺虾虎鱼、金钱鱼、暗纹东方鲀等水生鱼类,有1万余尾,缢蛏、青蛤、沙蚕等底栖生物,有600千克。 6 U# w1 E2 B+ w; [6 T# r& {3 p
“通过投放本地鱼类和底栖生物,可以在弥补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生物多样性。”中交上航局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经理聂凯说。
3 D4 f0 _$ n- Q. {1 f* _/ } a- Q2 Z$ o" L, f7 E9 M. B: |
# s* m# `( T S3 N3 K
* r. B% {. @. V# _" Y; b& \
& p; N/ C; X0 D0 ~6 e. z |